夹着瑟瑟的秋风,孔乙己拖着蒲包蹒跚而去,面对着两侧冰冷的建筑,他打了一个寒战,再看看此时已无比落魄的自己,他不禁两行热泪滚滚而下。此时此刻,他就像枯黄的衰叶,无人问津,任凉风吹扬在这寒秋之季
转眼间,寒冬已临,外面伴随着狂卷的北风,雪花飘飘而下,带着一阵阵寒气。孔乙己瑟缩在泛着丝丝凉意的土炕上,顶着一件不堪入目,无法辨色的薄褥他已身无分文,饿了好几天了。院中唯一能入目的只有一口井,那是维持他残余的生命的唯一办法。每天,冰冷的井水顺着他的喉咙缓缓流下时,一股寒气袭遍全身,之后,体温也随之黯淡。他绝望了,生命像风中摇曳的残烛,随时都有可能熄灭
他勉强又支撑了几天。这天清晨,他跌跌撞撞地来到井边,刚要伸手打一瓢井水充饥,但是,他已无力,双手一松,只感觉头轻脚重,一头载倒在井边不知过了多长时间,他慢慢喘了一口气,庆幸捡回了这条残损的生命。
他晕了一天一夜,清晨的露水打湿了他,惊动了那根久违的神经,他努力地睁开双眼,却变得疯傻了,他已失去了理智。于是,他嘴里不停地念叨着:呵呵,高中了,恭喜,太好了,吾已高中矣
他摸索着,跌跌撞撞的走进房中,却绊倒在坑边,他微微地睁开双眼,眼前竟浮现出一幅栩栩如生的画面。画面上,他看到了自己高中了举人,正坐在公堂之上审案。堂下乃是咸亨酒店的掌柜。掌柜告孔乙己欠了自己十九文钱,至今未还,他希望县官判孔乙己即刻就还,否则就杖责_板。于是一个衣衫褴褛的老人被带到公堂之上。他一看,这人竟长得和自己一模一样,急得用力一跺脚,结果气急攻心,双眼一瞪,不省人事了刹时,寒风猛烈地吹,吹醒了他,也吹散了他眼前的画面。他焦急地用力去抓,却什么也没捞到,而他再也未能熬过这个大雪风飞的夜晚。
秋天结束,落叶脱落,回归于土地;冬天降临,无情的雪花,预示着他生命的终结。
春天来了,又是一个万物复苏的季节,可孔乙己的生命已经随着冬天的脚步远去了。
大概是认识了孔乙己吧,我开始思考一个问题,在这个弱肉强食的社会里,我该怎么活着?
如往常的每一个日子,我来到咸亨酒店,为主顾们端茶上菜。忙里偷闲,脑海中却映出一个画面来:缝满补丁且洗得褪色的长袍,宽松而又残缺的裤管里略显空洞,乱蓬蓬的头发和从未打理过的胡须,指甲缝的污垢都积上了三层灰。这是我印象中的孔乙己。
木板上,记录着孔乙己欠下的十九文钱,粉板上早已印下了深深的印子,不用水都很难擦去。他大概是死了吧?我脑海里有忍不住幻想出一个关于他的《悲惨世界》。
正当我这么想时,一个人走进店里来。我立马上前侍候道:客观几位?那人满脸得意:不认得我了?真可谓‘士别三日!。我从他的声音辨出这正是孔乙己!
我开始重新打量眼前这人。崭新的长袍上还镶着几颗金边大纽扣,头发梳得整齐光亮。这是我第一次见识到不一样的孔乙己,身上干净得似乎还冒着点书香气。他大概是重新活了一遍吧,眼前的这个孔乙己令我难以相信。
正当我为他的转变而惊讶时,孔乙己带我进了里面的客房,点上两壶酒,几碟荤菜。他得意地扬了扬眉毛,神秘地笑:你猜我怎么着了?
原来孔乙己在他生命的尽头那天,在大街上想着自己究竟归往何处,偶然间撞见丁举人将自家的财物埋在了家门口的大树前。趁着夜深人静时,孔乙己走向前去,将那钱财挖了出来,次日,将钱在穿在身上,踩在脚下,吃进肚里。
孔乙己说,他想明白了,在这个腐烂到尽头的社会里,你的才华,你的情怀对他人来说不值一提,你只有成为那食物链的顶端,你只有变得腐烂,这社会才有你的一席之地。
他问我听懂了吗?我点了点头,我大抵是懂了的吧。
此后我经常见到孔乙己在街上闲逛,只不过是腰上的盘缠越来越重了,而我依旧在酒店里侍候主顾,但再也没有见到过孔乙己了,他大抵看不上这种酒店了吧!我望着街上人来人往,在我的眼里都成了行尸走肉。
孔乙己大抵是重新活了一遍,原来的他大概是死了。从此世上再也没有那个满口知乎者也的孔乙己。
封建社会的一面镜子
孔乙己,鲁迅笔下极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用文中的话来说:他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他迂腐不堪,好逸恶劳而又自命清高,爱慕虚荣,可谓深受科举制度的毒害。但从某些细节中,我们又不难看出他内心中温存的那一丝善良,这一点让人们不禁感慨:孔乙己要是生活在这个时代,估计就不会有如此悲惨的命运了!
故事的开始发生在鲁镇的咸亨酒店,这个出场的环境直接将我们带入到了封建的南方小镇,掌柜的无情无义,麻木不仁,连十几岁的小伙计也浑身充斥着麻木的神气,作者塑造我这个形象,就是为了强调社会对不幸者的冷漠,我正是孔乙己悲剧的见证者。正当孔乙己站在一边喝酒时,人们又开始调侃他,说他又偷别人家的东西了。这一句句充满鄙视意味的语言,似乎是当时社会对像孔乙己这样的入坑之人的蔑视,就很像当今社会那些明明知道自己做错了事,却以此为荣为傲的人。字里行间也不缺鲁迅对封建社会的讽刺,也正是因为这个,他才选择了弃医从文。
而酿成这一切的原因,也不仅仅只是这些麻木不仁的人的原因,还有孔乙己自身的原因。他在教孩子们写茴香豆的茴字时,嘴里不停地说着些什么之乎者也之类的话,可以看出,孔乙己自身就有问题,他自命清高,自欺欺人,他自身就是个懒惰的人,明明身上有不少钱,却不给自己买些饭吃,而是去买那些对他来说是奢侈品的酒;明明有劳动能力,而且身体条件好,却不为自己的生活而打拼,每天苦苦等死。也正是因为这些,才让他的结局如此悲惨。
这么看来,孔乙己的的确确是封建社会的一面镜子,不仅反映出了它对读书人的毒害,还对本心地善良的老百姓造成了心灵与精神方面的伤害。最另人气愤的是,这项制度伤害了那么多人,却没有几个人意识到自己遭到的毒害,更没有几个人道出它的悲惨之处,是身处惨中而不知其惨,这才是最惨痛的一点。
回首从前看未来,我们更要学会对这个世界抱有质疑的态度,不要人云亦云,存在从众心理,要保持心里的初衷,不忘初心,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