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走进钱学森》读后感三(精选3篇)

时间: 2023-09-28 栏目:话题作文

《走进钱学森》读后感篇1

钱学森博士是小国火箭、导弹、航天事业的拓荒者和奠基人。本书深层次解密了钱学森的传奇人生:小生华丽家族,家学渊远,赴美求学,科学巨星,崭露头角,回国受阻,被捕入狱,五年抗争,终回祖国,运筹帷幄。两弹一星,功勋卓著,载人航天,历史巨献。本书首次公布厂诸多鲜为人知的史料和照片。从某种意义卜讲,本书不仅仅是钱学森个人的传记,也是中国两弹一星和载人航天的发展史作者被誉为中国第一传记作家。在本书中,其对历史事件、评论近于苛刻的真伪判断让这本书可信度不可怀疑,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经过了最大努力去还原的历史。不过另一方面,书中文笔,即语言的流畅度、文学性因此有所损失——或许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吧!总之,这是一部实事求是的出色传记,值得一读看到一半,忍不住写几句,这本书语言洗练,读起来畅快得很。同时对钱学森博士的爱国情怀异常感动!他本来可以在美国过着舒适的生活,已渐渐融入了美国的上流社会,而且在他的研究领域内已是世界闻名了,但他为了一个心中的目标毅然回到祖国,其间为了回国甚至历尽艰苦,让我钦佩万分。同时,从他受到的教育过程中,我也是感慨颇多,只有开放的、自主的教育模式才能培养出具有创造能力的优秀人才!同时我也为那个时代能回国参加祖国建设的所有华人感动,他们是我们民族强大的功臣,是当代青年学习的楷模。

《走进钱学森》读后感篇2

钱学森28岁时是世界著名的空气动力学家,是国内外著名的科学家和中国航天工业的创始人,也是中国两弹一星奖牌的获得者之一。《接近钱学森》一书深入介绍了钱学森的传奇生活、科学成就和感人的爱国主义。钱学森的事迹让我们非常钦佩!从钱学森的学习经验中,我们探索了一些好的教育教学方法,并得到了以下启示。钱学森在学术上取得了这样的成就,我认为首先要归功于他的良好教育。钱的家庭学习起源,一直重视教育,他的家庭教育有这样一句话:爱孩子比教孩子好,教孩子阅读是第一义。钱学森的父亲钱均夫是清末的学者,一生都从事教育工作,兴趣广泛,致力于儿子的教育。因此,他被儿子认为是他的第一位老师。启示一: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启蒙极其重要,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钱学森懂绘画、音乐、摄影,是当时美国艺术与科学协会的成员。钱学森小时候不仅要学理工科,还要系统地学习音乐、绘画等艺术课。钱学森回忆说:艺术修养不仅加深了我对艺术作品中诗情画意和人生哲学的深刻理解,也让我学会了艺术中大跨度的宏观形象思维。我认为这些东西对启发一个人的科学创新非常重要。科学创新不能仅仅依靠严格的逻辑思维。创新思想往往从形象思维开始,从大跨度的联想中得到启发,然后用严格的逻辑进行验证。启示2:学习应该是全方位的,即使内容与专业完全无关。不相关的知识也会让你无意识地受益。钱学森有条件接受新的教育,因为他出生在一个富裕的家庭,父母开明,不遗余力地培养孩子,父亲是从日本留学归来的教育家,钱学森从小就接受了正确的学习路径,即蒙养院→小学→中学→大学→留学→硕士→博士→副教授→教授;与此同时,由于钱学森钱学森才华横溢,努力学习,认真学习,他终于成为了世界著名的科学家。启示三:搞好学习,需要天赋,更需要努力,方法正确,事半功倍。钱学森在一份文件里写明了对他一生具有深刻影响的人,共17位,而其在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时的老师就有7位,则更加告诉我们中学教育的重要性。当时的校长林砺儒先生在学校实施的以提高学生智力为目标的教学方法,有效地启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了学习的自觉性,学生在临考时不开夜车,不死读书,只求真正掌握和理解所学的知识。钱学森说:我在读书时,没有死背书,看了许多书,但从不死读书,而是真正理解书。启示四:中学是打基础和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关键时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真正理解是最好的学习方法,学习不能一味死记硬背和书山题海,考分不应作为检验学习效果的唯一办法。钱学森对我国教育非常关注。在《钱学森最后的一次谈话》中,他说:中国还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都是些人云亦云、一般化的,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东西,受封建思想的影响,一直是这个样子。我看,这是中国当前的一个很大问题。在钱学森看来,存在问题的原因则是我国大学缺乏弥足珍贵的创新精神,并给我们开出了药方:创新性思维需要研究性学习,而研究性学习应当从孩子开始抓起,从中小学开始抓起、我国的中小学教育究竟缺乏什么呢?我认为,缺乏学生自主学习,缺乏师生互动,缺乏课堂讨论,缺乏让学生寻求答案的过程,总之一句话,缺乏研究性学习。启示五:提高学生研究和创新能力应是学校教育的重点,同时,也应是学校努力的方向。教育思维应该改一改了

《走进钱学森》读后感篇3

钱学森无疑是当代中国知名度最高的科学家之一,在国际科学家也享有很高的声誉。在我看来,钱学森也可以归入当代中国的伟人之列。关于他的科学成就,不用我饶舌,绝大部分中国读者都能说上来,因为钱的光辉业绩已经写入了中小学课本,如果说是彪炳史册,也是一点不夸张的,特别是他身上体现出来的创新精神,勇攀科学高峰的精神,尤为可贵。钱学森先生小时候的经历特别引起了我的关注。在这本《走近钱学森》中,我们也可以读到一些钱学森小时候的故事。钱学森出生在美丽的西子湖畔。他是家中的独子,家境是比较优越的。我曾经去浙二医院后面的钱学森故居参观,这是一个三进的民居,由两个天井相连,还有一个后花园。他的父亲钱均夫,博学多才,母亲章兰娟则心地善良,开朗贤惠。钱学森的父母对钱的影响都是相当正面的,他的父亲是他的第一位老师,而且他的父亲是非常负责任的,在钱学森幼年的知识启蒙里,是父亲首先向他开启人生与智慧之窗。他的母亲章兰娟本是杭州富商之女,从小也是非常聪明内秀、多才多艺、知书达理。她教育儿子有一套独特的方法,总是采取启发教育,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儿子做到心服口服。钱学森从小就过着有规律的学习生活:每天清晨,准时起床,加强身体锻炼,早饭后背诵唐诗,累了,就让就看一会儿童读物。下午或者画画、或者写毛笔字,每日如此,从不间断。正是父母给钱学森营造了这么好家庭学习和成长环境,这为造就将来的科学大师提供了可能性。钱学森本身也是天资聪颖、悟性极高,记忆力尤其出众,3岁已能够背诵出百首唐诗、宋词及一些启蒙读物,如《增广贤文》、《幼学琼林》等,还能心算加、减、乘、除。因此,钱学森小小年纪就有小神童的名声。古语有言:三岁看老。从这里我们已经可以预想到钱学森是一个可造之才,至于如何成才,那只是一个时间问题了。钱学森的中小学都是在北京上的,而且上的都是当时的名校。钱学森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这给他后来的发展打下了扎实的学习基础。钱学森晚年曾回忆一生给他深刻影响的17个人,其中第一、二位的是他父母,第三位就是他在北京师大一附小学习时的级主任于士俭老师。于老师对钱学森的影响是广泛求知、写字。六年的北京师大附中学习生活对钱学森的教育很深,对他的知识和人生观起了很大作用。当时的学校分文科和理工科,钱在理工科学习。正课和选修课有大代数、解析几何、微积分、非欧几何;物理学用美国当时的大学一年级课本;还有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工业化学;有些课用英文讲,到了高二要学第二外语,设有德语、法语;伦理学课是由当时的校长林砺儒先生教授。此外,音乐、美术课学校也是重视的,他们的美术老师是国画大师高希舜先生。正如这些优秀的教师教育了青少年的钱学森,让他的知识的海洋中自由地翱翔,不断地成长。对钱学森深刻影响的17个人中,其中北京师大附中的老师就有7位,可见中学教育对他的影响之深。中学教育的重要性可见一斑。从这里我们或许也可以得到一点启示,大力重视我们的中小学教育,我们就可能造成我们将来的科学大师。

    【话题作文】栏目
  • 上一篇:追风筝的人大一读后感范文(精选3篇)
  • 下一篇:观察鱼的日记(精选5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