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浅谈东北民歌的传承与发展(精选3篇)

时间: 2023-10-14 栏目:话题作文

浅谈东北民歌的传承与发展篇1

东北民歌是指流传于东北三省汉族小调的统称,它的歌词是东北人民生活语言的诗化。由于地理、语言、生活习性养就了东北人豪爽的气质,在民歌中往往得以充分体现。东北民歌中有些曲调是受地方戏二人转唱腔的影响,所以显得非常富有地方色彩,生动活泼,反映了劳动人民开朗的性格和丰富的生活情趣。东北民歌的特点一般音调比较高亢嘹亮,旋律宽广,气韵悠长,声音运用上也比较刚直。《东北风》、《月牙五更》、《摇篮曲》及《小拜年》已成为具有东北代表性的民歌,久唱不衰,深受人们的喜爱。随着时间的推移,东北民歌也越来越显示出它独特的艺术风格及魅力。

东北民歌可分为三大类:山歌、歌舞曲、萨满调

山歌

山歌又分长调、短调,长调高亢刚健,节拍自由;短调曲调平稳,节奏规整。

歌舞曲

歌舞曲大多为一领众和形式。

萨满调

萨满调是为请神、跳神、祭祖、葬礼时唱的歌,曲调吟诵式,多为领和。鄂伦春民歌为五声音阶。以宫调式、羽调式居多。他们最喜爱的民歌有《额呼兰.德呼兰》,是一首歌颂大自然的歌。

内容方面

感于哀乐,缘事而发

东北民歌的内容常常是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和思想感情的直接流露。它唱出了人民的痛苦和欢乐,记述了黑土地上的人民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生活和精神面貌。也具有强烈的时代感,而且还具有鲜明的阶级意识和强烈的阶级感情,爱与憎的倾向总是鲜明得毫不隐讳。旧社会,劳动人民深受三座大山的压迫,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日寇的铁蹄践踏东北三省。那时黑土地上的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这悲惨的情景在东北民歌中体现着,如《煤黑子苦》就反映了劳动人民的苦难生活,表现了东北汉子对现实生活的强烈不满,对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

解放后广大劳动人民又创作出许多唱翻身,唱解放,歌唱领袖,歌唱共产党,歌唱自由幸福生活的歌曲。如:《新东北风》、《翻身五更》等。

在东北民歌中有许多歌曲是与生产劳动实践密切相关的,如节奏鲜明的劳动号子:《哈腰挂》、《拨粮包号子》、《打路基歌》等,有的直接反映劳动的场面、劳动的情景、劳动的心情,也反映广大劳动人民勤劳勇敢、不怕困难,充满人定胜天的必胜信念,如:《姐妹上场院》、《卖饺子》、《生产忙》、《气死龙王》等。也有反映现实生活、表达爱情及地方习俗的歌曲。如:《摇篮曲》、《瞧情郎》、《反对花》、《回娘家》等。

东北民歌,孕育在这片黝黑的土地上,孕育在豪爽、乐观的东北人的血液里,它们把人们劳动中的苦与乐、生活里的喜与悲,把民俗、情趣、青山、秀水,把小伙子、俊姑娘那份羞答答的爱用欢畅的、粗朴的、奔放的、柔婉的腔调唱出,织出了一幅幅色彩浓烈独具地方风味的民俗画面。新货郎、瞧情郎、乌苏里船歌等,每一首歌里都散发着黑土地上的玉米香,每一句歌词里都透出东北人的豪气。

调式方面

东北民歌以小调为主,以宫徵调式为多,也有商羽调式。

如:《东北风》、《放风筝》、《翻身五更》、《庆新年》、《小看戏》、《回娘家》、《摇篮曲》等均为徵调式,《丢戒指》、《卖饺子》、《秀云肩》、《小拜年》等均为宫调式;《茉莉花之二》、《正对花》等为商羽调式。东北民歌总体上给人以明朗、活泼的感受。

旋律方面

东北民歌的曲首往往是同音反复、或使用重复的表现手法,二者也常常叠用,继而用加花或放宽或紧缩等手法。

东北民歌在旋法上常出现四度旋律音程的同时,更突出使用小三度音程,旋律性较强,节奏规整。人民很善于运用音乐的表现因素,短小简练的手法,创造出鲜明、准确而生动的音乐形象,表现深刻的内容和思想情感。

东北民歌旋律清新明朗,节奏规整,接近自然语言形态,多采用2/4拍,形象准确生动,充满着生机与活力,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在表现手法上还有这几个突出的特点:

①运用四季、五更、十二月等来取缀多段唱词,形成分解歌的形式。例如《正对花》、《反对花》、《翻身五更》,以此表现出人民较高的创作才能及艺术性。

②衬字衬词的使用是东北民歌的特点,如:《小看戏》表现出东北人特有的诙谐、风趣。

③舌尖颤音贯穿全曲,加上模仿锣鼓声所使用的衬词,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东北民歌活俏浪逗的特点以及高超的演唱技巧。如《正对花》。

有时歌词中方言的运用,更突出了东北的地域特征,听起来让人有亲切感。

艺术价值

东北民歌表达了东北人民勇敢的精神、勤劳的作风及火热的情怀。它凝聚着东北人民的智慧,是关东人民的杰作,东北民歌在我国的民间歌曲中占有重要地位,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1、东北民歌深受人们的喜爱

东北民歌王郭颂继承丰富和发展了东北民间音乐,赋予它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新的生命。同时,他又通过自己独具特色的演唱,把东北民歌和具有东北地域风情的创作歌曲介绍给了全中国乃至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的人民,使东北地区的音乐在中国和世界音乐园地里更为光彩夺目。

2、东北民歌促进了二人转及东北大秧歌的发展

传统音乐的五大类(即民歌、歌舞音乐、说唱音乐、戏曲音乐、民族器乐)从来都是互相影响和吸收,互相丰富互相促进的关系。但从基本的方面看,民歌又是其他各种音乐的基础。东北民歌也影响促进了东北的二人转、东北大秧歌。两者都从民歌中吸取材料。

3、经典器乐曲源于东北民歌

独奏曲《赛马》与《江河水》20世纪60年代初问世以来,风靡全国,轰动海外,成为我国二胡的经典曲目。其中《江河水》这首乐曲是黄海怀将同名的东北民歌《江河水》移植改编为二胡独奏曲,该曲悲愤的旋律如泣如诉,催人泪下。在1965年拍摄的电影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中,以一盲公卖孙女的悲惨场面,配以二胡独奏曲《江河水》的悲愤旋律,深刻地表现了旧社会中国人民的苦难生活。此曲和《赛马》直到今天,仍然盛传不衰。而《江河水》已被选入人民教育出版社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之中。又有许多演奏家将东北民歌《摇篮曲》、《回娘家》、《月牙五更》、《瞧情郎》分别改编为小提琴曲、唢呐独奏、板胡曲及爵士乐等,让人耳目一新。随着现代化的电声乐队的发展,东北民歌又有新的演绎,为东北民歌注入了新的生机。

4、东北民歌的精髓滋润艺术家的创作

八十年代创作的歌曲《我爱你塞北的雪》(王德词刘锡津曲)描绘了万里雪飘的北国风光,塑造了北方人纯洁、崇高的精神境界,旋律宽广而婉转。《十五的月亮》(石祥词、铁源曲)赞颂了军人及军人的妻子为祖国守边防,甘于奉献的精神,旋律优美而细腻。还有《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想给边防军写封信》、《辽河水从我家门前走》这些歌曲,一问世就深受人们的喜爱,广为传唱,家喻户晓,如今已成为经典之作,久唱不衰。细细品味,旋律中都吸收了东北小调的味儿。这些艺术家们在创作的过程中也许是有意的,也许是无意的,但是,这种艺术精髓已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在黑土地上成长起来的艺术家们的创作。

新时代,《大辽河》、《东北人都是活雷锋》、《过河》、《家在东北》这些创作歌曲唱遍大江南北,也无不吸收了东北民歌的精髓。

由沈阳歌舞团创作、演出的大型舞蹈系列剧《月牙五更》是曾获得文化部颁发的文华奖和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的舞蹈艺术精品。它以东北民间广为流行的同名民歌《月牙五更》为主旋律,并以鲜明的关东舞蹈风格,描绘了关东大地人民群众世世代代拼搏向上的生存意识,构成了一幅幅多彩、情趣盎然、美丽纯情的生活画卷。该舞剧曾在中南海演出,并先后在上海艺术节、杭州艺术周、香港神州艺术节等艺术盛事上演出,受到国内外舞蹈艺术家的高度评价。再一次展示了关东人民乃至整个中华民族文化的精神风貌。

浅谈东北民歌的传承与发展篇2

东北音乐文化作为各民族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必然受到地球环境、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族源、语言、社会形态、民族交往、宗教信仰和民间习俗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而东北民族与国内北方民族、汉族、国外北方民族在上述这些方面有相同或相似之处,加之在历史上它们各自的音乐文化之间又长期相互影响、交流、融合,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共存共荣的局面。

一、东北民歌在相互渗透与相互影响中进行传承发展

东北民族音乐文化本体内各个音乐文化子系统之间的相互渗透与相互影响。历史上,鄂伦春、鄂温克、赫哲和达斡尔这四个少数民族世世代代生活在深山密林之中,过着御冷茅草为屋、御饥捕鱼打猎的原始生活。他们长期交错杂居在一起,关系往来甚为密切。

狩猎、渔业,是东北这四个民族最古老的生产活动,是他们早期绎济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早期音乐文化必然伴随并且反映着这种原始渔猎生活。在这些民族的歌舞中,有大量的对野兽习性、动作和呼叫的模仿。

这四个民族都是没有文字的民族,他们的习惯、历史、艺术等所有的精神、物质文化都靠言传身教。于是,民歌就成为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从音乐文化角度分析,这四个民族的音乐观念、审美、分类、特征及音乐传承、功能也大体上相似。

音乐观念上,均没有与汉语音乐概念对应的词。这四个民族的音乐分类基本相同。主要包括四大类:山野歌曲、篝火歌舞音乐、叙事歌曲和萨满祭祀乐。从审美的角度看,他们均认为评价好歌手的重要标准之一就是声音宏亮。采用真声的发声方法,声音尖锐而刺耳,喜好高频率的演唱特色。音乐的传承主要是通过家族传承和社会传承两个途径来实现的。音乐在其社会文化结构中均有其独特的文化功能。在这些民族音乐文化中,乐器均不发达,或许这种现象是与他们的传统经济——狩猎有关,因為在狩猎时是忌讳发出声音的,否则会惊动追猎目标。惟一用来自娱的乐器就是口簧。达斡尔称其为木库莲,赫哲族称空康吉;鄂伦春称朋奴化等。口弦的来源传说不一,赫哲族民间传说,口弦是一个失去双亲的孤女,为向人们诉说自己内心的悲苦而制作的,故又称悲琴。后来青年男女用其表达爱情。达斡尔族男子外出狩猎,妇女常吹奏木库莲以抒发思念之情。口弦由铁制成,一柄两股,中设簧,演奏时,左手执琴架,将有篑的一端含在齿间,簧尖在唇外,右手食指拨动簧尖发音。可以弹奏简单的曲调,音色细腻、独特。

地域文化上的联系,使东北这四个民族的民歌之间大量出现相互借用和改编的现象(包括其他音乐)。其结果是:出现具有同样音乐类别、称谓、形式及概念等现象,如有些歌曲在这四个民族中均流传,很难辨别清最早源于哪个民族了。一种创新一旦出现并被某一民族付诸应用之后,那么,在文化变迁过程中,第二步就是向相邻的民族伸展或传播([美]约翰·弗里德尔《社会与文化的变迁》),而这四个民族的音乐文化正具有这样的特点。

二、东北民歌在发展中保存各自的独特性

这是一种近似于汉族山歌、小调类的民歌体裁,在这四个民族的民间音乐中占的比例最大,流传最广泛。鄂伦春人称扎恩达仁;鄂温克人称扎恩达勒格;达斡尔人称扎恩达勒,以上的称谓是同源词。赫哲族人则称之为嫁令阔。这类民歌多由男子在山间、江河及田野上劳动、赶路、放牧和打渔时演唱,用以抒发个人内心的喜乐悲哀。因演唱多在高山、田野、草原及江河上进行,故歌曲嘹亮、高亢、豪放不羁。这类民歌可分为有词类和无词类两种。有词类是指用固定的曲调填词演唱。这类民歌结构短小,曲调抒情、豪放,歌词质朴、粗犷,多押尾韵。用熟悉的曲调即兴填词演唱,倾吐对大自然的爱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憧憬。大量运用比兴的手法,借景生情,通过对具体景物的描绘来抒发内心之想。无词类是以无意义的如额呼兰、德呼兰、讷耶、尼耶、赫尼那等衬词,用熟悉的曲调或即兴创编曲调来演唱。这类民歌更加自由、随意,完全是一种情绪的抒发和宣泄。达斡尔、赫哲及部分鄂温克、鄂伦春人对于演唱这类民歌的场合是有限制的,一般在室内及村内是不演唱这类民歌的。平时在村内也听不到有人演唱这类民歌。在这四个民族的社区中,个人和群体的音乐行为,往往受其社会控制,对演唱场合、演唱者性别等都有社会性的限制。

这四个民族民歌的调式基本用中国民族五声音阶为主的宫、商、徵、羽调式。节拍基本是四拍(4/4)、三拍(3/4、3/8、6/8)、二拍(2/4),一拍歌曲罕见,也有一些混合拍,数量不多。曲体结构基本上是单乐段的分节歌。也有句式不规整,乐段变化比较大的,但基的歌舞具有比赛的性质,人们尽情高歌,互相比试,看谁的演唱时间持续长久。表演时,一首民歌不尽兴,还可以接唱另一首民歌,直到一方表示该终止了,这一阶段才算结束。第二阶段以舞蹈为主,歌唱为辅。此部分演唱的歌曲,音乐结构短小,两个乐句组成的方整性乐段居多,节奏跳跃。第三阶段称为郎吐,即拳斗之意。舞者一手叉腰,另一只手握成拳举于头顶有节奏地摆动,左右手不停交替,如同两人对拳,互不相让。此阶段歌唱停止,表演者不停地模仿各种禽兽的呼叫声,情绪十分热烈。一次活动要反复多次,直至深夜尽兴方散。达斡尔族鲁日格勒具有相对稳定的音乐舞蹈风格,这些风格特征是达斡尔人在传衍过程中,经过长期的艺术积累而形成的。歌舞中不仅反映了达斡尔人原始狩猎生活的特征,也存贮了达斡尔民族发展的历史印记,一方面具有狩猎文化的痕迹,另一方面也体现出达斡尔人后来进入定居生活的特点。

从文化传承的角度来看,东北民歌的传承和保护是关乎东北民歌保存独立个性进而发展延续的重要问题,值得我们进行深入探讨。

浅谈东北民歌的传承与发展篇3

东北地区是指行政区划的黑龙江、吉林、辽宁三个省,它东隔鸭绿江,南邻渤海与山东半岛,西接内蒙古大草原,北至大小兴安岭与俄罗斯为邻,具有特殊的地理位置,东北地区的土地肥沃、资源丰富、江河湖海遍布。东三省的汉族人大多是从河北、山东、山西以及很多少数民族移居过来的,形成了东北地区较为复杂的人文格局。由于自然环境、人文坏境、历史环境等多种原因,造就了东北人民在这片黑土地上坚强爽朗的性格特点。

东北民歌是东北地区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孕育出来的地方特色歌曲,是东北人民情感内涵的高度凝练。东北民歌包括东北汉族小调以及萨满调、长调和山歌等等,它具备了多元化的风格特点,既有中原大地的细腻婉转,又有塞北地区的泼辣粗犷,有着南浪北唱的说法,东北民歌曲调质朴生动、歌词诙谐幽默,调式建立在中国传统五声音阶基础上的,生活化的咬字吐字,乡土化的衬词,以及富有韵味的润腔,使东北民歌传唱度极高。被大家所熟知的民歌有《摇篮曲》《正对花》《月牙五更》《看秧歌》《新货郎》等等。

一、东北民歌的发展现状

从最近20-30年东北民歌的发展来看,不管从演唱形式还是创作手法,都处于一种停滞不前的状态,曾经唱遍大江南北最能表现东北人民豪爽的民歌,以及郭颂等老一辈的歌唱家改编的歌曲,都正逐渐从人们的社会生活中淡化,现如今只能成为了中老年人的回忆。影响其发展缓慢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

首先,人文生态正在发生着改变,东北民歌大多在东北地区的乡镇中流传,传承的方式多为家族承袭或口传心授。在当今农村转入城镇的热潮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正逐渐往城市迁移,留下的老一辈东北民歌持有者,很难找到教授的对象,东北民歌失去了最有活力的、年轻的传承人,很多经典的作品、以及演唱技法由于继承人的缺乏而成为绝唱。在传承活力减弱的同时,创新的发展也会减慢,这是导致东北民歌发展陷入困境的根本原因。

其次,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城镇中乡土的痕迹越来越模糊,甚至被忽略了,现代化的生活方式逐渐抹去了当年的乡土风情,当民歌中所描述的环境与场景都发生着改变的时候,我们也就很難身临其境地感受歌中蕴含的含义了。与此同时,各国文化的多元融合,前沿文化与数字媒体对传统文化造成了极大的冲击,年轻人更喜欢接触流行音乐或新颖的音乐题材。在我们的中小学校园文化中,音乐课本里的民族民间歌曲屈指可数,学生对传统艺术的认知甚少,更有部分学生对民间音乐主观上是排斥的,认为这样的艺术是土的,跟不上时代的。这种认知的匮乏,以及对传统艺术鉴赏能力的丧失,会使得整个社会离我们自己的民族瑰宝越来越远。

二、当代大学生传承东北民歌的现实意义

随着党的十八大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不同会议上强调文化自信的重要性,他指出中华民族之所以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原因就在于我们有基于数千年的文化传承而形成的文化自信,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善于从民族文化的瑰宝里吸取精华,把握时代脉搏,重视艺术传承,创新出具有民族特点的优秀作品,使我们对自身文化理想、文化价值始终保持着高度的自信。

民歌是我们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化自信的基础。近几年,人们已经开始注意到民族文化的重要性和文化缺失的问题,各地区以及各大高校都开始积极地开展关于民族文化的相关活动,如中央电视台举办的《中国民歌大会》,中国音乐学院雷佳博士的《源远流长,寻根之旅——雷佳民族民间歌曲音乐会》,沈阳音乐学院举办的《回味纯真传承经典——东北民歌专场音乐会》等等,这些精彩的演出都受到了观众们的热烈好评,也对人们的传统文化意识有了一定的影响。

但是,东北民歌的传承单凭几场音乐会和一些人的力量是不可能支撑起发展的重任的,一直以来,由于传承者音乐知识的匮乏,使得东北民歌发展一度受到限制,当代青年人音乐审美的走向,以及高素质的民歌手和理论研究人员,才是东北民歌创新传承的有力保障。尤其是东北地区的大学生有着特殊的地域优势,他们可以近距离的接触孕育东北民歌的这片肥沃土壤,更好地了解东北民歌中蕴含的风土人情和文化背景。在东北地区的高校发展中,有着明确的教学目标,新颖的教学理念,规范的学生管理,在高校中学习的大学生们综合素质良好,文化素养高。通过规范合理的教学模式以及营造好的民歌氛围,使更多的学生喜爱上这个传统艺术。

三、大学生传承东北民歌的具体实施

(一)开展校园文化活动

东北民歌音乐表演团体进校园活动,邀请能唱出原汁原味的东北民歌歌者进入校园,学生在校园里就能欣赏到东北民歌的传统歌曲,得到音乐文化的熏陶。如:沈阳音乐家协会主办的东北民歌专场活动,在沈阳音乐学院举行,此次音乐会反响热烈,演员们的表演使在场的大学生们折服,感叹于本土音乐文化的艺术魅力和价值,演唱者大多由青年教师组成,为了还原纯正的东北风味,他们特意向东北民歌专家请教,还重新编配了歌曲的乐队伴奏,并在演出的妆容与服装道具上都还原了东北鲜明的地域色彩。这样的音乐活动不仅强化了地域文化的传承,同时将大家所遗忘的乡土情结挖掘了出来,引导大学生的审美层次往更高的目标去发展。设立东北民歌大学生音乐社团,传统音乐进校园活动虽然有一定的影响力,但受众面有限,剧场的座位有限,不能使大多数的师生都进入观看,所以要培养东北民歌发烧友,在学生中成立东北民歌音乐传承联谊会,并由社团设立大学生民间音乐社助学金,以及开展东北文化节东北民歌手大赛等这样的活动,促使学生们近距离的接触东北民间音乐文化,营造积极良好的音乐文化校园环境。

(二)开设研究与演唱课程

在高校的传统民间音乐课程上,一直以来都围绕着民间音乐赏析民族音乐概论等常识性的课程设置,这些课程更加重视对民族民间音乐理论的讲解,缺乏让学生对音乐感受的直接体验。高校应该在原有的课程体系上,开设东北民歌音乐鉴赏东北音乐文化等专题性的介绍与视听的理论课程。尤其在音乐学院里的音乐理论专业的学生,可以对东北民歌进行实地考察,记录老艺术家们的学艺史,研究东北民歌的发展源头及传承趋势,整理收集曲目等等。

开设东北民歌演唱演奏课程,使大学生们成为传统音乐的传承人,可以将东北民歌艺人请到课堂,在学生的课堂上学到原汁原味的民歌,定期举办民歌系列课程,讲解东北民歌的演唱手法、艺术风格、表现形式等。也可以让高校教师先跟随民歌专家学习,再口传心授地教给学生们,这些学生在毕业后,可能会从事教师行业,他们就会把自己学到的民歌知識再运用到中小学的课堂上,让下一代从小就接触和欣赏东北民歌,这样才能做到真正的传承,为家乡的音乐文化传承做贡献。

四、结语

当代大学生对中国传统音乐的欣赏、表演、创新、研究等体系化的音乐活动,使校园文化的丰富起来,并与中国传统音乐传承保持可持续的平衡,促使大学生对本土音乐拥有强烈的认同感与自豪感,主动地吸取传统民间音乐中的价值,进而形成文化自觉。重视大学生传统音乐活动的建设,以及在课程的设置上的规范化,为东北民歌的传承注入新鲜的力量,也为了大力提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今天,同时也是东北民歌传承保护向多元化的发展重要途经。

    【话题作文】栏目
  • 上一篇:廉洁提醒内容范文二(精选14篇)
  • 下一篇:抄作文的检讨书(精选4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