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短期会对中国经济运行带来较大影响,政府在全力做好疫情防治的同时,应采取突出重点稳就业、适度宽松稳金融、优化结构稳外贸、政策引导稳外资、加大部署稳投资、多措并举稳预期等措施精准施策,实现经济平稳运行。
关键词:经济运行;新冠疫情;六稳
2019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分析研究2020年经济工作,强调全面做好六稳工作。六稳,即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做好六稳工作对于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具有重要意义。2020年初,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以下简称新冠疫情或疫情),虽然不会改变经济中长期运行良好的预期,但是短期必然对经济运行带来较大影响,本文试图从短期层面,分析新冠疫情对经济六稳运行带来的影响,并提出对策建议。
一、新冠疫情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一是生产停工量较大。此次疫情暴发处于春节期间,同时传播性较强,对节后复工有较大影响,除少数重大或紧急项目及企业按期复工外,全国各地政府均要求各类生产经营行业延迟复工。
二是人口流动性减弱。疫情期间降低人口流动性对控制疫情传播有积极作用。政府已采取公共交通部分停运,相关城市封城等措施积极应对。同时大力引导人口居家办公及休息以减少外出,种种举措均会较大程度降低人口流动性。
三是实体交易供应受限。在疫情的持续影响下,人们会减少购物、减少外出、减少旅游,社会需求会被抑制,企业会减少投入、减少生产、减少交易,实体交易、物流、物资供应也会受到较大影响。
四是人群心理压力增大。如果说,自然灾害破坏的是过去的财产,扩大的是今后的需求,新冠疫情不见得破坏财产,但短期会破坏人们生产生活的信心,长期会破坏人们增加未来财富的信心,也影响着对未来的消费预期。
五是线上交流占比提升。尽管大家早就形成了线上购物的习惯,但是经历这次新冠疫情,这个习惯还会被深度发掘,线上购物、线上学习、线上办公等线上生活方式,會在新冠疫情期间的生产生活方式中大幅提升占比。
二、新冠疫情对经济运行的影响
一是就业压力短期较大。新冠疫情暴发后,政府采取了强有力的控制措施,各地防控不断升级,大部分企业均出现延迟复工的情况。延迟复工对许多民营、中小企业的生存带来了相当的压力,企业面临着房租、工资、费用摊销等在内的多种经济损失。而据统计,我国民营、中小企业贡献了80%左右的就业,如果相当体量的民营、中小企业出现生存危机,就业形势短期内就会恶化。
二是金融面临违约风险。从对金融业直接影响的角度看,新冠疫情的影响似乎不大,但由于金融涉及信贷、外汇、期货、股票、保险等市场,疫情变化会对市场标的价值估值造成较大影响,容易引发相关系统性风险。同时受企业开工延迟、产出、消费能力下降等因素影响,企业现金流会受到一定影响,企业项目按合同交付、金融合同按时偿还等都存在违约风险。
三是外贸出口下行风险。新冠疫情持续蔓延,世界卫生组织宣布新冠病毒疫情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PHEIC),不排除部分国家和地区出于新冠疫情的隔断考虑,减少或暂停从中国进口与疫情相关度较大的商品。同时此次疫情的爆发时点正处于中美贸易战的背景下,会给外向型经济带来较大压力。另外由于疫情导致的各地封锁问题,出口加工企业也将蒙受较大损失。
四是外资引进压力加大。近年来,全球国际直接投资(FDI)受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及经济不景气影响出现大幅下滑,中国努力改善营商环境,进一步扩大市场开放力度,引进国际投资保持稳定增长。新冠疫情可能直接冲击国际投资及生产订单,甚至扰乱国际投资供应链布局。另外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展开撤侨行动,其后续扩散效应可能逐步显现,进而对未来国际投资决策产生较大影响。
五是投资增速短期下滑。新冠疫情对固定资产投资的冲击主要是施工节奏的变化,疫情期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会有所回落,而节后人员流动性减弱带来的用工荒,以及节后开工延迟等因素带来的短期需求下降,都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固定资产投资。同时国内其他投资特别是工业投资在2019年底就跌入冰点,在疫情的影响下,投资力度将进一步下降,社会融资也将大概率走低。
六是经济运行预期降低。新冠疫情的发展会逐步改变市场主体的预期,包括人民币贬值预期、中美基本面差异扩大预期等,一旦疫情短期内无法解除甚至扩散将直接危及投资者信心,进而影响市场主体对经济持续增长的信心,可能会导致市场主体做出相对悲观的判断,做出消极的决策,进而对经济增长造成实质影响,而这个实质影响又进一步给市场主体带来新的负面预期,形成恶性循环。
三、新冠疫情期间经济运行对策
一是突出重点稳就业。疫情期间稳就业要突出抓好重点群体就业,在保持国有大中型企业生产经营、人员稳定的同时,重点关注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复工及生存发展问题,特别是数量较多、用工量较大的批发和零售、交通运输、住宿和餐饮、居民服务、娱乐等行业中的小微企业,从而稳定社会存量就业人数。同时,疫情期间积极引导鼓励线上业务的开展,促进新型线上企业的快速发展,努力扩大社会增量就业人口。
二是适度宽松稳金融。疫情期间稳金融的关键是防风险和货币政策适度宽松,一方面,积极做好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项目的现金流、信贷风险排查,对可能持续存在的潜在风险,积极化解,帮助企业度过短期偿债关口。另一方面,货币政策层面,也需要根据疫情的发展,及时做好预案并适度提前实施,短期内为避免金融市场和外汇市场的大幅波动,应该对金融市场进行必要的流动性补充,货币政策适度宽松对金融市场,实体经济恢复信用支持都有重要作用。
三是优化结构稳外贸。疫情期间要在积极帮助进出口企业解决短期困难的同时,大力优化进出口结构以稳定外贸促进发展。支持符合条件的进出口企业部分复工或阶段性复工,适当降税减负减轻进出口企业负担,支持有条件的进出口企业申报医疗器械进口资质。疫情期间,企业在国内市场与线下市场很难有业务机会,但线上与海外市场存在着一定的业务可能性,应鼓励企业立足自身优化业务结构,努力尝试发展线上业务,积极试水海外市场。
四是政策引导稳外资。外资企业对国内投资从政策层面上,看重社会、政策、市场的稳定,从经济层面上,看重的是一定期限内的盈利能力和资产回报率。因此,疫情期间稳外资,首先应比照国内企业,建立顺畅的沟通方式,及时将疫情、管控、经济等相关政策信息及时向境内外资企业传递,其次协助外资企业解决生产生活困难。同时加快外资新开放领域的政策落地和执行工作,进一步完善外资政策体系,以积极引进新的境外投资。
五是加大部署稳投资。新冠疫情期间,消费需求、进出口业务都会受到较大影响,为保持经济稳步发展,在确保开工安全的前提下,有效投资作用凸显。疫情期间稳投资的关键是积极部署重点项目,加大财政投资力度,同时积极引导民间投资。应尽快落实前期部署,积极抓好重大项目,着力推进项目实施,大力加强战略性、网络型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发挥基建投资对经济的托底效应,努力提升新兴产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
六是多措并举稳预期。稳预期的关键是稳信心,一方面,应迅速采取适当措施,控制疫情发展,尽可能快地结束疫情,同时做好疫情信息官方发布,辅助以必要心理疏导,增强人民战胜疫情的信心,引导人民正确认识当前经济形势,打消市场的焦虑情绪。另一方面,通过财政、货币层面的宏观、微观调控,为市场主体,特别是实体经济提供有效的支持和保障,以实际行动帮助市场主体克服短期疫情影响,延续市场主体对于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信心。
感染的肺炎病例不断上升,疫情防控及相关应对措施已成为中国各行各业关注的重点。疫情导致春节假期相应延长、经济社会活动受到影响,也对中国宏观经济运行、企业经营形成了较大的挑战。2月3日,世界银行(WB)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双双发声,表示对中国的经济充满信心,中国经济极具韧性,政策空间充足。近日,关于新冠病毒将如何影响中国经济,亚洲金融合作协会智库的专家也纷纷发表了各自的看法。对此,我们收集了境内外智库专家的相关观点,汇总如下:
一、影响程度:较非典影响更大
2003年,中国曾出现过类似的疫情——非典,不少经济学家试图通过与2003年的非典疫情的比较,探究此次新冠病毒对经济的影响程度。
新冠病毒传播的范围更广,影响更大。野村证券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陆挺认为,此次新冠病毒传播速度快,潜伏期长,潜伏期内可传播,爆发时点恰巧在人口大幅流动的春节,传播面广,所以本次疫情影响大概率超过2003年SARS。中泰证券股份有限公司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认为,新冠病毒的传播速度比非典快好几倍,其疫情的下降速率可能要低于非典后期的降速,因此其对2020年下半年经济的负面影响可能要比2003年非典时更大。光大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彭文生认为,新冠病毒确诊人数分布省份较SARS更广,对经济的冲击可能更大。
国际环境与国内经济结构发生变化,新冠病毒面临的挑战更大。亚金协首席经济学家巴曙松认为,两次疫情所处的经济周期不同、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很大变化、中国制造业产出规模以及所处的全球价值链位置也完全不同于2003年、疫情防控难度加大等因素,决定了此次疫情影响应当会超过非典。中国人民银行参事盛松成认为,由于国际环境、货币政策空间等状况发生改变,与非典时期相比,目前经济恢复所面临的挑战可能更大。野村证券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陆挺也认为,这已经不是简单的需求冲击,也是供给冲击,甚至对全球制造业的某些产业链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而且受新冠病毒影响较大的服务业占GDP的比例相较2003年已提高了12个百分点。
二、宏观经济:与疫情走势密切相关
智库专家普遍认为,疫情对宏观经济的影响需视其持续时间而定。亚金协首席经济学家巴曙松认为,当前对于疫情的走势有不同的看法,经济政策分析只能是假定不同的情形,做好事前的政策准备。武汉大学经济学博导管涛认为,新冠肺炎疫情仍处在早期阶段,未来发展存在不确定性。如果疫情能够在短期内得到控制,不会对宏观经济造成太大影响。但如果疫情影响持续时间较长,则将会对中国经济增长产生更多的拖累。光大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彭文生指出,量化估算疫情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基于相对乐观和悲观的情景假设,对2020年的GDP增速的拖累可能在0.4-1.0百分点。野村证券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陆挺也认为,对后续经济的影响,关键是疫情控制情况,目前有相当的不确定性,经济学家可将精力集中在情景分析上面,即不同疫情情形下对经济的影响和相应的最佳宏观经济对策。
(一)一季度GDP或不及5%,但长期向好
从短期看,疫情不可避免地将对经济产生冲击。亚金协首席经济学家巴曙松认为,从目前的趋势预计,2020年第一季度GDP可能降至不及5%。民生银行研究院院长黄剑辉也认为一季度GDP同比增速在乐观情形下同比增长4.5%,基准情形下同比增长4.0%;悲观情形下同比增长3.4%。大成基金首席经济学家姚余栋指出,节后企业复工延后等因素也给我国一季度经济运行带来较大压力。中泰证券股份有限公司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认为,新冠疫情对中国经济短期影响不容低估,可能就会出现一些原本不成为问题的问题。
从长期看,经济长期向好的周期性趋势不变。中国中信集团有限公司首席经济学家诸建芳提出,对全年经济不必过度悲观。当前中国经济处于一轮短周期的上升阶段,预计疫情冲击之后,这个上升阶段特点仍会有所表现。亚金协首席经济学家巴曙松认为,相信疫情逐步得到控制之后,总体上对中国经济活动的影响应当是暂时性的,下半年的经济增长有条件明显恢复。大成基金首席经济学家姚余栋认为,只要疫情能够及时得到有效控制,本次疫情可能表现为需求端的短期冲击,并不影响经济的潜在产出,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趋势不变。光大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彭文生也认为,疫情冲击短暂,不改变经济基本面趋势。
(二)服务业等第三产业受到冲击最大
亚金协首席经济学家巴曙松认为,相比较来说,消费受到疫情影响最大。从消费来看,食品饮料、旅游、交运、商贸零售、酒店餐饮等受疫情的冲击比较大。平安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张明也认为,在短期内,受到肺炎疫情冲击最大的行业当属服务业,尤其是交通、旅游、餐饮、娱乐等行业。民生银行研究院院长黄剑辉认为,预计商贸零售业受疫情影响将出现阶段性负增长。大成基金首席经济学家姚余栋指出,疫情不仅直接冲击餐饮、旅游及交运等行业,还促使企业节后复工时间延长,考虑疫情防控因素,节后部分企业可能面临招工难、复产困难等情况,直接影响经济生产运行及就业稳定。
(三)CPI回落或将延缓
平安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张明认为,肺炎疫情可能导致本次CPI同比增速的上涨持续更长时间,或者回落速度更慢。亚金协首席经济学家巴曙松认为,如果管制持续,运输不畅导致结构性涨价影响下,2月通胀有冲高风险。中国银河证券股份有限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刘锋指出,此前预计本年度CPI同比增速经历高点(2020年春节前后)之后,从2020年第二季度起开始的显著回落进程可能因为疫情有所延缓。
三、金融体系:整体影响有限、风险可控
新冠病毒疫情对作为经济晴雨表的资本市场可能产生一定的冲击,但不论是就近期的市场表现还是智库专家的估计来看,冲击都较为有限,而疫情对汇率市场和金融市场的冲击都较为间接,整体风险可控。
(一)资本市场:整体上行趋势和主线不变
在短期内可能遭受较大波动,但政府的迅速反应将对稳定市场起到关键作用。长期来看,A股整体上行的趋势和主线不变,在疫情之下的恐慌下跌反而给后市带来机会。
短期波动在所难免。光大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彭文生认为,疫情对资本市场的影响体现在两个层面,投资者情绪和经济基本面,市场的波动会加大。中国银河证券股份有限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刘锋认为,在全球经济增长同步放缓,中国实体经济增长不振的背景下,市场的悲观情绪和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恐慌很容易叠加并失控,所产生的潜在非理性交易行为会导致市场剧烈波动。大成基金首席经济学家姚余栋认为,股市是经济的晴雨表,当经济受到短期冲击时,必然在股市有所反映。
中期上行趋势不变。领航投资香港有限公司亚洲区首席经济学家王黔指出,这次中国迅速作出回应,加上国际间相互协调合作,可能会让市场放心。中国中信集团有限公司首席经济学家诸建芳表示,负面情绪集中释放,造成市场出现大幅回调,但疫情冲击只改变市场节奏,不改变A股中期上行的趋势和主线。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表示,疫情不改基本趋势。大成基金首席经济学家姚余栋认为,只要疫情能及时得到有效控制,这个小插曲难改今年股市结构牛趋势。
看好后期资本市场。亚金协首席经济学家巴曙松指出,就我国股票市场来看,虽然2月3日A股遭遇较为剧烈的下跌,但2月3日外资北上资金达到181.89亿元,市场剧烈的调整也迅速释放了前期停市期间积累的风险,外资的持续流入表明外资看好后期资本市场的表现。安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高善文也表示,经过2月3日的调整,资本市场的大部分风险已经释放,后续的发展将取决于疫情的走向。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指出,倘若市场果真出现调整,那么此时就应该是别人恐惧我贪婪的长期投资好买点。大成基金首席经济学家姚余栋认为,未受到疫情直接影响的行业或者企业实际上可能面临更好的融资环境和更强的政策支持。危险与机遇并存,2020资本市场仍大有可为。
(二)汇率市场:人民币面临一定贬值压力
人民币汇率将阶段性承压是智库专家的普遍看法。武汉大学经济学博导管涛预计,未来新冠肺炎疫情对于人民币汇率将是临时性冲击。随着疫情集中暴发期到来及其实质经济影响进一步显现,人民币汇率将阶段性承压。平安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张明认为,疫情会降低内外投资者对中国经济的信心,大家的风险偏好会降低。
部分专家还认为,今年人民币汇率仍会遭遇贬值压力。武汉大学经济学博导管涛认为,随着疫情平复、影响消退,压力逐步减退,人民币汇率将重回双向震荡走势,由基本面因素决定人民币对外是震荡升值抑或贬值。平安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张明则认为,今年人民币汇率的确会遭遇一定贬值的压力。但是,从中美经贸协议的要求以及央行的维稳力度等方面考虑,人民币不会贬太多。在疫情发生前,对今年人民币汇率的判断是大致是在6.7-7.1,中值在6.9,现在调整为6.9-7.4左右,中值大概在7.1、7.2左右。
(三)金融企业:机遇与挑战并存
民生银行研究院院长黄剑辉认为,新冠肺炎疫情对银行业的冲击以间接影响为主,整体可控。根据非典经验,预计新冠肺炎疫情在短期内将对银行信贷需求产生暂时性冲击,对疫情严重地区影响偏大;疫情将加大部分银行潜在资产质量压力,中小微企业贷款、湖北省内农商农信资产质量压力或明显增加;疫情将对银行一般存款增长带来一定冲击,并带来中间业务收入短期减少。对与疫情关联更为密切的保险业务而言,机遇与挑战并存。此次疫情将对保险业上半年业务推动产生短期负面影响;疫情过后,保障意识的提升将会对保险产品销售产生强烈需求进而带来保费展业出现改善;长期来看,疫情等突发事件的爆发,将为保险业带来更广阔的展业空间,并进一步催生大众健康保障和多元化资产配置意识。
四、应对疫情冲击的政策建议
为应对新冠病毒的中国经济的负面影响,经济学家普遍认为疫情防控应为当务之急,显著发力的货币政策和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对应对冲击具有关键作用。同时,需高度重视经济薄弱环节,加大扶持力度,并进一步推进地方治理改革,推动经济的高质量长期发展。
(一)当前防范疫情比经济发展更重要
民生银行研究院院长黄剑辉认为,在短期内,必须以控制疫情为首要任务,由此带来的相关经济损失是暂时和有限的。光大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彭文生也指出,短期采取严格防控措施非常必要,可以说不存在控制疫情和经济冲击之间的取舍。中泰证券股份有限公司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认为,2月份一定要坚决严防死守,才能使得3月份人们的出行和各项社会活动能够恢复正常。
(二)财政政策应成为政策主力
在总量上,专家普遍建议加大财政政策扩张力度。中泰证券股份有限公司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建议财政赤字率从2019年的2.8%上调至3%,即增加约2000亿人民币的财政支出。光大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彭文生也指出,货币政策可较没有疫情的情形下宽松一些,但主力应该在于财政扩张,包括减收与增支。中国人民银行参事盛松成认为,应对疫情,要加大财政政策的逆周期调节力度,提高中央财政赤字率,加强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
在结构上,不少专家提出应重点扶持受疫情影响较大的地区、行业和群体。民生银行研究院院长黄剑辉认为,可根据各省区市疫情严重情况的不同,相应增加和调整中央财政转移支付比例,适当加大疫情严重地区的地方债发行额度。亚金协首席经济学家巴曙松认为,应对受疫情影响的地区、企业和具体的社会团体采取诸如减免税费、延期缴纳社保、减免租金和提高贴息支持力度等财政政策。光大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彭文生认为,政策应对更多应该是有针对性的扶持,帮助受影响严重的行业、地区和群体,而不应该是大水漫灌式。大成基金首席经济学家姚余栋建议,可对于特定行业或者企业,考虑减免部分增值税或者财政补贴,以及推迟社保缴纳或降低社保费率等方式,帮助企业度过难关。
(三)货币政策需保障流动性合理充裕
中泰证券股份有限公司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建议,应该实施稳健偏宽松的货币政策,第一季度即需考虑降息。中国人民银行参事盛松成认为,应对疫情,货币政策应有效舒缓本次疫情给企业带来的流动性压力,努力降低企业的经营成本。亚金协首席经济学家巴曙松认为,要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加大对疫情防控相关领域的信贷支持力度,引导信贷市场利率水平下降,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发展。中国银河证券股份有限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刘锋认为,宏观政策应当全力施为,货币政策应当显著发力,果断降准降息,为商业银行体系提供低成本资金供给,引导全社会实际利率下行,减轻商业企业还本付息压力,也为财政政策发力打开空间。
(四)金融管理应立足纾困,定向发力
野村证券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陆挺认为,应将政策重点放在纾困上面,维持经济的基本稳定,防止大规模的中小企业破产违约。中国人民银行参事盛松成认为,在全力应对疫情的同时,也要高度重视经济的薄弱环节,采取有力措施,帮助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渡过难关,稳定就业,保障民生。亚金协首席经济学家巴曙松认为,稳定市场的核心是稳定对经济后续增长的信心和市场主体的预期,可因势利导,引导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新增长点的培育。中国银河证券股份有限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刘锋则表示,应以市场化纾困手段,救助有价值的上市企业。
(五)推进地方治理改革,持续增强市场信心
平安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张明认为,疫情可能也是一个倒逼机制,倒逼政府加快结构性改革步伐。这些结构性改革短期未必对提振经济有效,但是从中长期来讲对现在市场信心非常必要。亚金协首席经济学家巴曙松认为,各级地方政府应以此为契机加大医院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中国长期处于紧平衡的医疗资源。民生银行研究院院长黄剑辉认为,应以此次疫情作为契机,推动政府治理、信息披露、媒体监督、医疗卫生等领域的改革。
2003年五月份,随着天气的转暖加上全国资源的倾斜与政府强制性命令,肆虐六个月的SARS在六月阳光下终于得到了控制,中国人民对这场传染病的斗争取得了胜利。
2020年年初,冠状病毒卷土重来,虽然我们的防疫工作仍然存在很多不足,但是胜利是可以预见的,至少我们可以确定一个时间上的一个上界,也就是今年五月份之前,这个病毒应该会完全得到控制。
很多经济学家认为,这一次新冠病毒冲击和非典冲击类似,属于一次性的负向冲击,大概会使得许多中国经济2020年的增长为损失百分之0.4%左右(2019年GDP增长为6%)冷冰冰的0.4%抹去了很多值得商榷的地方,要知道,哪怕0.01%,也够东南某些省份的小工厂主好好喝上一壶的了。
首先,SARS之后,我们国家采取了扩张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来提振经济,当年基建投资增速由2002年的6.04%大幅提升至34.55%,而房地产投资增速也由2002年的22%升至29.7%,甚至到了下半年都有了经济过热的现象,导致银行不得不提高准备金率来抑制投资。
同时,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对冲了一些出口冲击。美国受到911袭击与互联网经济泡沫破灭后积极与中国靠拢,全世界都巴望着中国人,当时的中国也是唯一几个有能力也有意愿提振全球经济的国家。
一言以蔽之,SARS只是我们国家经济建设的小小的插曲,引用他人的话说,几乎没有统计学意义。这场传染病造成的伤痛显然恢复地很快,非典很快被我们遗忘在了脑后,因为这只是一次皮外伤,比五年后的那场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来看,确实不值一钱。
但是,那时的中国还处在茁壮成长的状态,正如当时的国家旅游局副局长孙钢所说,中国仍是最理想的投资沃土和最安全的旅游胜地。就算冒着被感染的风险,那些预期收益丰富的投资者也会带着资本来中国。
但经济进入新常态后,这个最字就不一定保证了,疫情如此严重,那些投资者来还是不来,多少得掂量一下回报率和风险。
新常态下,我们该如何恢复
相比于03年,我们中国经济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也就是经济新常态,在2003年我们的中国还是一个青少年的话,我们中国现在已经是一个中年人了。中国经济的柔韧性已经不及2003年那段黄金时光了。
首先,房地产的拉动效应逐渐减少,其挤出效应不断增大,2003年非典过后我们国家还可以利用房地产稳发展,但是这已经不是明智之举。在早几年我们的消费基调还是升级,在18年开始基调就变成了降级,有观点认为这是由于居民杠杆率过高导致的,大家的消费能力被房贷吞噬了,国家显然不会再饮鸩止渴,而且房地产现在也解不了渴,你发展房地产,房子价格总是要涨的,老百姓买不起房子,买房的年轻人省吃俭用,消费又得降级了。
同时,我们国家刚刚暂停了旷日持久的贸易战,主流机构和百姓都希望修养生息,弥补过去的损失。但是这次疫情造成的社会停摆显然没有给我们多灾多难的百姓机会。PMI稍微有点起色,这次一定会掉下去。
如专家所言,虽然这次疫情也是一次短期的冲击,但我们已经经历了几乎三年的新经济常态了,可以说2019年我们的股票只要特朗普在推特上吆喝一声,我们的沪深指数就得往下跳,股民生活不可不谓战战兢兢。我们很多人在过去低估了美国这个国家的实力,觉得他已经垂垂老矣,不把他当回事,现在遭遇疫情,我们想要恢复生产,与美国的贸易协议是一个不得不考虑的因素。
更加积极的货币政策
面对供给冲击,货币政策能起的作用十分有限,而且往往需要优秀的政策执行者来将政策灵活的执行下去,但是我们国家已经努力加强货币政策的作用了。
在2003年,国家还是锁定美元汇率,那时候财政政策效果十分显著,一份投入一份回报,而对于货币政策这种,我们还知之甚少,在2020年,人民币市场化的背景下,货币政策逐渐成为了重要依靠。但是货币只是润滑剂,面对供给冲击,始终没有财政政策来的实在,中央银行权衡通货膨胀和失业率,要么释放流动性,提供前瞻性指导,让每个人开开心心,但是物价快速上涨,钞票贬值,要么就让经济进一步进入衰退,不可避免就是,很多人会失业,只能期待下一次经济周期的回升。
国家已经在做权衡了,逆回购操作已经大幅增加,还有1.2万亿的火箭筒攥在手中,投放还是不投放,还不知如何是好。
至于财政政策,我们的政府负债率普遍低于很多发达国家,地方债务危机也主要集中在中国经济不那么发达,地卖不掉的城市,但是从19年开始我们就一直在减税降费,政府每年的开支收入其实是有问题的,不然为什么某些城市交警总是蹲在隐蔽的草丛等着开罚单呢?还不是政府开支出现了问题,税收收入减少了,得从非税收收入里多拿钱。增加负债率无疑会增加政府收支失衡的隐患,政府有没有投鼠忌器之感,我们也不知道。
这次瘟疫的几个影响
1.影响国际投资。我们与美国暂停贸易战,可以吸引那些因战火纷飞逃亡东南亚和美国本土的部分资本。但是这次疫情着实会对经济有很大的潜在冲击。
2.冲击零售行业,尤其是传统零售行业。春节消费占全年消费8%上下。预计春节七日黄金周的商品零售将减少至少50%,餐饮娱乐行业收到的冲击最多,很可能几乎颗粒无收,本就亦步亦趋的影视行业春节挡几乎交了白卷,一次难得的长假被疫情耽误掉了。
3.拉高通胀率,无论国家是选择低通胀还是低失业,通货膨胀加重肯定是不可避免的,也许会因为疫情造成需求紧缩导致通胀率降低,但通胀一定会到达一个极值。而且一段时间内通胀都会处于高位。
4.工资照开,利息照付,地租照交,企业在这个时间生存会不会好过,需要看国家的应对政策,但消费极有可能降级。
5.有迹象表面美国有陷入衰退的可能,这是中国的机会,但中国需要对一些领域放松管制,才能更好地吸引资本,不让他们跑到东南亚去。
中国往何处去
疫情爆发暴露的最关键的问题的是,我们的行政机构还不够灵活,处理突发事件不够专业,治大国若烹小鲜,疫后经济恢复,我们需要更多职业的技术官僚来操作常规政策工具与非常规政策工具。
中国往何处去?中国已经走了四十年粗放式发展的道路,很多红利都在消失,经济发展不总是好钱好赚,不是说什么理论都不应用,全凭这体制的巨大惯性使国家滑行发展。走入新的时代,中国这艘大船上,从水手到船员,都需要更加职业专业。
最后,用伟人毛主席的诗词总结:借用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中国人的智慧一定会战胜暂时的困难,引来更加辉煌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