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仁的价值内涵。从《论语》中孔子论仁来看,其价值内涵主要指仁的情感性、自得性而言。
孔子的思想是一门如何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之间关系的学问,是一门关注人的自身发展的学问。
2、对待仁的态度。孔子主张任何人都应该有一种为仁的愿望,应该诚心诚意去求仁,如果这样做了,那么就会得到仁。
达到仁的境界的根源在于自己如何去做,而不是由他人来推动,只有主体自己的主动追求,才有可能达到仁的理想境界。
3、仁的实践价值。孔子关于仁的思想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特征,他把关注的焦点投向社会,投向现实,时刻关注现实生活中如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问题。
孔子关于仁的学说不是纯粹思辨性的形而上的理论体系,更多的是结合具体行为方式告诉人们应该怎么做。
4、仁的表现方式。以博大宽厚的胸怀来爱护民众是仁的一种表现方式,即泛爱众而亲仁。这首先是自我认知上的一种升华,是自我精神状况的内在反映。
仁作为价值主体内在精神状态的反映,是实现理想人格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东西。
仁者,爱人。
传统中国是低流动性、高密度的熟人社会,所以论语讲的就是这种社会下最核心的问题: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这样的社会,由于密度太高,人际之间的距离太近了,所以我们没有那个思考天如何、地如何的空间,所以我们中国人的核心问题就是我们过的如何,就是我们之间的关系。
我们是精耕农业,所以我们想过的好,那就是勤劳、就是积极进取,而我们又处在季风性气候带上,水旱灾频仍,所以我们讲自强、讲互助、讲人定胜天、讲坚持不懈、讲天道远人道迩、讲敬鬼神而远之,最终发展出来的就是经验主义的实用理性。
由于我们累世聚族而居,所以我们讲体谅、讲谦让、讲感同身受、讲与人为善。
这些就是我们这个文明、我们这片土地的本土意识形态,也自然就是仁的基础,夫子将其整理升华,即从熟人间亲密的情感出发,强调与人为善、积极进取、坚持不懈、理性平和,以情为动力,担负起家国责任;以理性为约束,克己复礼归于仁。
通过培养亲朋之间的情分,通过君子垂范、教化来导民向善以建立起一个温和的、温暖的、富庶的、相互扶持的小共同体,礼乐束于外、仁义约于心,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其乐融融,是谓大同。
所以呢,什么是仁?!仁首先是我们对亲朋友邻朴素的情感,受此情的激励,而愿意担负起自己所应承担的责任,愿意将自己的友善向这些人投射,这就是仁之端:
因此不舍之情,乃有不弃之责也
但情有私,所以仁被开启后,就要通过学习反省,提升我们的理性认识水平,最终以理性来克制与约束住我们过于泛滥的情与欲望,但克制总是按下葫芦浮起瓢,所以儒学强调转化,即承认我们合理的欲望,而通过君子垂范的学习反省将我们过分的欲望导向家国责任,以这个努力奋斗过程中的欣慰感来抚慰自己。也就是说,儒学是将个人的抚慰超越通过积极进取与人为善来和家国前途民众福祉做了一个结合,自然有更强烈的道德情感上的回馈。
所以套用现代的语言,仁就是以情为动力、以理性约束欲望、以家国责任为价值目标来实现自我的超越。吾谓之:
走正道,做好人,成人者终成己也
仁是孔子的一种道德追求,由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等道德标准组成,其终极形态为大同世界,就是一个天下为公、选贤与能、友爱互助、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
孔子这样描述仁:克己复礼和爱人。(两者皆出自(《论语·颜渊》,位置分别为12.1和12.22)
克己复礼是强迫自己遵行各种礼法,这是仁的内在修炼方法。
爱人是跟所有人都能和睦相处,相敬相爱,这是仁的外在表现形式。
因为遵行各种礼法,所以表现得彬彬有礼、敦厚可亲,能够跟所有人和睦相处、相敬相爱。当所有人都接受了儒学的教化,并且都达到自觉遵行各种礼法的境界,那么世界大同就实现了。不过这明显是一种理想,近乎于永远不可能实现。
所以儒家的仁,永远都是在路上,只能努力去践行,尽量去接近。孔子在另一部儒学经典《中庸》提到:力行近于仁,就是这个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