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普通的圆柱体,披上了红色的外衣,头上长着一根“天线”,这就是焟烛。
焟烛是一种十分普通的物品,坚信大家都见过焟烛吧!它十分便宜,满世界到处都是。看到这,你必须会感到个性吧,焟烛这么普通,我为什么要大费周章的说它呢?的确,焟烛很普通,但是它那种默默为他人付出的精神却深深吸引了我。它点亮了自己,照亮了他人,不求一丝回报。想到这儿,我情不自禁地想起了祖国花朵的培育者、祖国栋梁的支柱、为我们默默付出的老师。每一天,老师早早地回到学校,教我们做人的道理,传授我们丰富的知识。
大家都说老师是园丁,是茫茫人海中的指明灯。可我却要说老师是一支焟烛。“一日为师,终生为父。”老师用辛勤和汗水培育我们这些祖国的花朵,使我们成为祖国的贡献者,对自己从来没有一点儿私心,不求一点儿回报。
如果生活中没有了老师,就如停电时没有焟烛,人生会陷入一片黑暗。这时,我想起了上学期背的一句古诗: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句话用在老师身上再适合但是了。老师直到白发苍苍,也还在坚持上课,就如焟烛一样,为照亮别人牺牲自己。个性名称
焟烛,它是那么平凡,又是那么伟大。以后,我也要像焟烛一样,为社会默默付出,无私奉献!
夜幕降临的时候,家家户户的灯火已经开了。我急冲冲的回到家里正准备打开书包做作业的时候突然间没电了这个时候我想起了被我嫌落在角落的半根焟烛。
由于我们那里是农村因此经常会没电。我妈妈也会多买一些焟烛。
焟烛十几厘米长的东西在别人的眼中是多么的微不足道的啊。但它却能给我们带了了好出。在没电时候焟烛能给我们带来一丝光明。一点浪漫。一些温馨。每次想到焟烛就会想到;“春蚕带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人们总是把焟烛比做老师。成人。总会对别人说焟烛的一生总是献给了人类。但我想焟烛不仅仅是给我们光明更重要的是它那一种牺牲自我的精神。就像老师一样把他的一生的知识毫不保留的献给了我们。
焟烛伟大而平凡久久的等待却只能给人们一瞬间的光明。但这样也是一生的永恒。人门也如此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丝干。是老师开启了我们的智慧之门,是老师教会了我们怎样做人师恩重于山
老师,这两个字对我们来说,是那么的平凡,然而我们对老师这两个字的明白是那么的浅薄。老师是无私的,为了学生,把自己的一生全部奉献给学生,老师是伟大的,她为祖国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的人材,然而自己,依然站在那三尺讲台上,继续为祖国奉献。这天,我就要来赞美我们的老师。
老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句话说得一点儿也不错,当我们第一次走进学校,欢欣自己成为一名学生的时候,老师,便会在我们的心中刻出一道道深深的印迹—老师神圣、伟大、无私,我们敬重老师胜过自己的父母。我们的童年乃至青年的大部分时刻,是在学校渡过的,接触最多、最频繁的是老师,我们喜爱老师给我们讲如何学习、写字,喜爱看着老师美丽的眼睛……老师的一言一行都令我崇拜,他们教会我们如何学习、做人,在他们的指引下,我们静静地听,静静地学……
我们赞美老师,他们以三尺讲台为阵地,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在他们的教育下,我们从学习a、o、e开始,到能写优美的作文,能解高难度的习题,以至日后成为高等学府的学生,成为各条战线上的有用人才,这中间无不渗透着老师辛勤的汗水。我们敬重老师,她默默耕耘,不求回报,不求索取,只为了学生能学到更多的知识。
他们不分昼夜、不避严寒酷暑地备课、批改作业,飘飘洒洒的粉笔末,染白了他们的黑发,而苍劲的板书和厚重的知识却给我们指示了人生的航向。冬去春来,寒来暑往,他们周而复始地迎来送往一批批新生和毕业生,不断地为祖国的建设输送合格的人才。老师,大家都说您培养着祖国的栋梁;我却要说,您就是祖国的栋梁。正是您,支撑起我们一代人的脊梁!您像一支红烛,为后辈献出了所有的热和光!您的品格和精神,能够用两个字就是--燃烧!不停的燃烧!
开学啦!校园里的花花草草是否比从前更美丽更亲切了?久别重逢想念多日的老师和同学,你是否激动地欢呼雀跃,忍不住地“隔空拥抱”和“飞吻”了?经历疫情,重回紧泡面作文张的学习日常,你是否更坚强更努力了?
重回校园,真好!
课后,我踱步到学校操场边上,被周围小花坛里那一朵朵可爱的葱兰吸引了。这些葱兰的花有些白色,有些紫色,几乎都是六片花瓣。也许是因为它的花茎又细又长,好像一根根小葱,所以叫它葱兰吧。
葱兰的花瓣并不十分光滑,摸着可以明显感觉到上面有竖条的纹路。它的花香很淡很淡,如果你不仔细嗅,是无法闻到那种妙不可言的清香的。可惜葱兰的花不能像一串红那样可以摘下来吸食花蜜,不然,我想,那花蜜一定很甜……
葱兰的花茎并不十分密集,但是很高很长,顶端微微下垂,花朵遮住了细细的茎,远远看去,总觉得那底下的茎很短很密。我想,这种楚楚动人的植物应该十分脆弱。
晚上,几声闷雷过后,窗外下起了倾盆大雨,豆大的雨滴打在窗户上,发出“啪啪”的响声。我心里有些不安,那丛葱兰应该不会有事吧?
第二天一大早上学,我特意从操场边绕道走,为的是去探望那葱兰。一路上,我看见许多花儿都被昨晚的大雨“欺凌”了,小草也垂头丧气地弯着腰,苏步青广场中央的花坛落英缤纷,更是惨不忍睹,我不由担心起来。
谁知,这些葱兰竟安然无恙地立在小花坛里,花儿也依然挺立在花茎之上。在那些花瓣上,还有几颗晶莹的水珠,衬得它更加纯洁美丽,似一个个花仙子在欢乐地舞蹈。
经历风雨的葱兰还是如此纯洁美丽,我想,经历疫情之后的我们也应该更加坚强吧。
青松,高大挺拔;兰花,清香淡雅;梅花,劲秀芬芳。每一种植物都有它们的特性,有人喜欢青松,有人喜欢兰花,也有人喜欢梅花,我呢,喜欢小草,对,平凡的小草。最平凡的它,在我们看不见的地方绽放着最强劲的生命力,它身上所展现的品格,够我们一生追求。
我漫步在小路上,看着路旁那一棵棵嫩绿葱郁的小草,陷入了沉思……也许,有很多人都把小草当成是弱小、无能的象征,认为它们那矮小的身躯经不起一点儿风雨。但,我却不这么认为,因为在我眼里的小草,是那样的顽强,那样的富有生机,而最重要的一点,是它们本身具有的生命力和精神。
一到春天,小草们就睁开朦胧的双眼,争先恐后破土而出,与人们一同分享春姑娘所带来的喜悦与温暖。它们散满大地,为这块抚养它们的“母土”铺上了绿地毯……这千千万万的小草组合起来,才让人们看到了生命的伟大。
当然,小草的可敬之处不单单是在这里,它们身上还闪耀着一个亮点——顽强不屈的精神。小草虽然没有参天大树那样的高大挺拔,也没有花朵那样的鲜红美丽,但是,它们的精神足以盖过这一切,足以让人们重新去认识并惊叹它们。
暴风雨里,高大挺拔的大树被连根拔起,五颜六色的花朵已花残叶败,而小草呢,却以一种比物质的力量更加有力的力量赢得了胜利……
等到暴风雨过后,花树都变了样,只有小草依然昂首挺胸地站在那儿,享受着雨后的阳光……正因为此,它们才对得起大诗人的一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我想:人的生命,就像小草一样。人的一生中,会遇到许许多多的坎坷与崎岖,只要我们具有小草的精神,绝望之云终会驱散,希望之花将会常开。正如小草,随时能被无情的大火所烧焦,但烧焦了却不代表着生命的结束,恰恰相反,它意味着新的生命的重新开始,无情的大火好像人生命中痛心彻肺的教训,但它并不意味着结束一切,更不意味着生命的结束。在生命的长河中,往往会有许多事是你努力后仍旧不能改变的,但你曾经为它而努力,你可以自豪的告诉人们“我是成功的”!我永远不会忘记那一丛新生的小草,因为,是它打动了我。
小草,渴望生命,渴望生存,于是,它告诉自己要顽强地站立起来,继续活着,傲然雨雪风霜,无畏烈日烈日冰天。
我爱小草
有人喜欢高直挺拔的青松,有人喜欢清香淡雅的兰花,还有人喜欢鲜艳傲骨的梅花,我却喜欢那平平凡凡的小草。
春天还没来到,小草已经早早地从土地里探出头来,呼唤春天的到来。
温暖的春风又一次吹绿了树芽,吹开了小花,吹醒了大地,小草也伸了个懒腰,谢过春姐姐,重新开始了他那全新的生活。
盛夏到了,烈日当空,太阳像火炉烤着大地。花儿都低下了头,惟有小草,它在默默地抗争着,苦斗着。暴风雨来了,这对于许多植物都是莫大的伤害。看,风雨过后,花儿瘫痪在地上,树枝折得折,断得断;叶子已经不行了,有的低下了头,有的结束了生命。惟有小草还高昂着头,不肯离开大地母亲的怀抱,而且经过风雨的洗礼,小草更绿了,更可爱了。
几阵瑟瑟秋风,几阵绵绵秋雨,小草终于开始枯萎了。这时小草还是顽强的挺着身子,不乞求人类的怜悯。人们可能会叹气说:“唉,
小草枯萎了。”但可不要忘了,冬去春来,他们不是还会“春风吹又生”吗?
看啊!小草的生命力多顽强!我们身边又有多少具有小草精神的人,正顽强的活着。
我喜欢小草,更喜欢具有小草精神的人!
借物喻人,就是借某一事物的特点,来比喻人的一种品格。这也是作文中用来表现、突出中心思想的常用的一种写作方法。
如《落花生》,全文讲述“我们”全家欢度收获节,边品尝新花生,边谈论花生的好处;告诉人们,做人要做务实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文章在谈论花生的好处时,有这样几段话:父亲说:“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你们看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起来才知道。”我们都说是,母亲也点点头。父亲接下去说:“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不是外表好看而没有实用的东西。”我说:“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了。”父亲说:“对。这是我对你们的希望。”
这几段话就运用了借物喻人(借用花生的特点来比喻怎样做人)的方法:父亲引导孩子谈花生,目的是为了论人生;他赞美花生的品格,也是为了说明做人应该做怎样的人。“我”从父亲的话中体会到“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这个认识得到了父亲的肯定。这就像画龙点晴一样,很自然地表达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
由此可见,无论写人记事还是写景状物,正确运用借物喻人的方法:可以使文章立意更深远,表情达意更含蓄;可以大大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大家再读读下面这篇文章,体会一下借物喻人的特点及作用:
山中的老杏树
杏子成熟时,正赶上农村收麦。麦收过后的一天,我才抽空儿扛着木棍儿,棍儿上挑着篮儿,上了南山。
半路碰上邻居二婶儿。二婶儿见我也去采杏,忙告诉我:“我都找遍了,只有山梁南面第二个山沟里那棵树上还有杏儿,只是杏子又青又小,还不好吃!”说完,二婶便走下山去。
我登上山梁,老远就看到了那棵树。它是那条山沟里仅有的一棵杏树。走近了才望见树上绿绿的叶子中颗颗半红不绿的杏子,成串成串地挤满枝头。随着一阵微风,杏树抖动起枝叶,像是在和我打招呼。
这是一棵老杏树,它长在沟底缺土少水的岩石旁,树干又高又曲又粗,疤痕累累,显然它已历尽沧桑。我把木棍儿插在腰间攀到树上。坐在粗大的树杈上,我看得更清楚了:枝条上,每个叶窝儿都挂着一个圆溜溜的杏子。大多杏子又都长着“阴阳脸”——一面绿中透黄,一面黄里带红;个头儿也不小,个个儿都像个小苹果儿。望着这绿叶间压串枝的杏子,我比喻不出它们像珍珠、像宝石,还是像翡翠、像玛瑙。捏开一个一看,哎呀,金色的果肉浸满果汁,放到嘴里,酸溜溜,甜滋滋,沁人心脾。
一抬头,无意中发现两个树杈之间卡着一块石头。哦!我全明白了:二婶儿说这杏子又青又小不好吃,是因为树太高,她看不见结在上面的杏子,只摘些下面小的。她不会上树,够不着,用石头又砸不下来。显然,她着实冤枉了这棵老杏树。
望着满树伸手可及的果实,再俯视一下这棵饱经风霜的老杏树,一种敬慕之情油然而生。老杏树啊老杏树,你不怕寂寞,不畏艰难困苦,独自扎根于这深山岩石之中,老而不衰。一年又一年,你为人们结下多少杏子?可你对人却无半点所求。当你受了委屈或遇到冷眼、非礼时,脚跟仍是那样坚定,胸怀仍是那样坦荡、无私。多么可敬的老杏树啊!我轻轻地取下石块,抽出腰间的木棍儿,可怎么也不肯打下去,唯恐因打杏儿而折损老树的枝叶,伤害它的身心。于是,我下了树,挎上篮儿,再爬上树,坐在老杏树的怀抱中,尽情地摘着杏子,尽情地享受着它奉献的果实。
这是一篇优美、生动、感人至深的文章。相信每一个同学读了此文之后,都一定会认识到:决不单纯是状“物”;作者运用了借物喻人的方法,借山中老杏树的特点,热情讴歌了具有老杏树品格(不怕寂寞,不畏艰难困苦,扎根深山,饱经风霜,老而不衰,只讲奉献,胸怀坦荡、无私)的人,同时从心底抒发了对具有老杏树品格的人的无比敬爱之情。
我是一支弱小卑微而又普通的粉笔,立在嘈杂教室中的一个粉笔盒之中。
我们本应该在深山中与朋友们嬉戏玩耍。可是,自从一群工人的到来,我们的命运就由此改变。他们把我们从地里挖出来,然后碾成粉未,再生产成粉笔,染上五颜六色的颜色,分发到各个教室里,从而发挥我们独特的作用。
在这个充满喧闹与嘈杂的环境里,我们的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因为那天,我亲眼目睹了一幕:两个顽皮的小男孩相互追逐,一不小心把我的同伴撞到了地上,我听到的只是痛苦的呻吟,而我心有余而力不足,只能暗自为朋友祈祷。此时,一个小女孩走过来,我本以为她会轻轻地捧起我那可怜的朋友,充满怜惜地她送回属于她的家,然而,一只红色的缀有漂亮蝴蝶结的小皮鞋踩向我那无辜的朋友,“嗞”地一声,就这样,她离我而去了……目睹她的离去,我暗然神伤:因为,如果是为神圣的事业承受痛苦作出牺牲,这是一种深沉而又神圣的幸福。然而,她却什么都这没来得及做,就这样离我们而去……此时,我想起了刚离开深山时,我们一起有过的憧憬……
当夕阳向我挥手时,孩子们背上书包离去了,只留下弱小的我们在一个微不足道的角落里,我们在寂静里,在黑暗里,暗自流泪,有时候,我真的在想:我们真傻!不远万里来到这个莫名的环境忍受这里的喧闹,忍受不被理解的痛……可转念一想:不!这不正是我们的选择吗?这是睿智的选择!是无悔的选择!一个声音在庄严地对我说道……
当优美的上课铃声奏响时,就意味着我神圣使命即将履行了。一位年轻洒脱的老师迈着轻盈的步子走向讲台,一支灵巧的手握住我瘦小的身子,转瞬间黑板上出现了一行行形体优美的字,同时我的身体也在一层一层地脱落,乃至化成微小的粉尘,飘向地……啊,我痛,此时我感到一种切肤之痛,我哭了,可是,泪眼中,当我看到讲桌下,那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和得到知识满足后一张张灿烂的笑脸时,我又欣慰地笑了……当一个个孩子正在无尽的知识海洋中遨游时,我悄然地离开了世间,带着满足和微笑……
如果还有来世,如果还可以的话,我下辈子依然想当一支粉笔,一支无怨无悔,默默奉献的粉笔……
蜡烛人人都知道,就是为人们照明呗!可是深处的含义是这样的:蜡烛点燃以后它的蜡会慢慢减少,而为人们照亮和带来温暖。蜡烛就像生命一样,把自己的生命奉献给他人。
我看过这样一个故事,关于行军的事:“在战争时期,有一只军队正在经过雪地的路上,大雪使劲地吹着战士们的连,连眼睛几乎都睁不开。这里还有重伤员,将军让重伤员上马,战士们各个都又冷又累,而且穿着袄也感到很冷,在这时候随时能遭到敌人的攻击。将军想这样的队伍能不能过这一雪地。
过了一会儿,将军看见前面有一堆人围在了一块儿,将军说:‘不要停,继续走!’过了一会,炊事员说:‘将军,前面有人被冻死了。’将军赶紧下马,看见了一位老队员,靠在一棵树的旁边,右手拿着烟,左手好像是在像队友们接火。
将军大声喊,说:‘军需处长为什么不给他棉袄!’他连说了好几句,炊事员说:‘他就是军需处长。’……”
读到这里,我的喉咙好像是被堵住似的,我的心也软了。然后我就在心里想:“这位老人真是好伟大啊!竟然牺牲自己,为别人带来温暖和阳光。”我以后要向这位老人学习,不贪于名利,为别人做出有意义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