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小学四年级时的一堂综合课,老师说,下一次要让我们玩吹泡泡,吹得最大、最久的、或是形状最奇特的人,老师就会送他一份小礼物。大家一听,都非常的兴奋,每一个人都想得到礼物。
在上那堂课的前三天,大家为了想得到礼物,每个人都用尽脑汁调配出专门属于自己的“特制泡泡液”。有的可以吹出彩虹般的颜色,有的不易破,有的非常的轻,个个都不同。而我也用心的调配,当我看见泡泡液慢慢的呈现出来时,心里非常的激动,当天晚上,我兴奋得睡不着。
这一天终于来了,大家拿着自己的“特制泡泡液”往中庭奔去,老师也有调配出一瓶泡泡液。大家一人一支吸管,沾了一下泡泡液后,大家使出浑身解数,吹出了一个又一个的泡泡。往天空一看,成堆的泡泡在空中飘扬,在阳光的照射下,泡泡折射出五彩缤纷的光芒,天空在泡泡的包围下,成了鸟儿们的游乐园。
最后老师为大家评分,老师说,大家的泡泡全是每个人的努力成果,他在我们制作泡泡时,看到了我们认真的表现;在我们吹泡泡时,他看到了我们为自己的成果喝采,所以大家吹得都很好,每个人都有礼物。拆开精美的包装,里面是老师为大家写的肺腑之言,我在这里面看见老师对我们的'努力与爱心,心里非常的感动,使我永远都忘不了这一堂课和这一位老师。
如今我已经是初中生了,但那堂课一直以来都放在我心里,我也非常感谢那位老师,因为他的这一堂课,使我的童年留下一个快乐的回忆,吹泡泡真是一件好玩又有趣的活动。
有好多节课使我难以忘怀,最让我难忘的就是那节自然课了。
上课铃刚刚响完,自然老师便走入了教室,告诉我们这节课学习“细胞”。
大家一听细胞,感觉到陌生而又好奇。自然老师首先问到:“大家知道什么是细胞吗?”大家默默不语,老师解答了什么是细胞“细胞就是生物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并且告诉我们这节课观察洋葱的细胞。我们看看桌上的学具,疑问出现了。老师好像看出了我们的心思说:“这个蓝色的是显微镜,你们只要把洋葱片放在显微镜中间的口那里,再从圆筒似的显微镜口往里看,就能看见洋葱的细胞了。”实验开始了。“嗨!嗨!你快看,洋葱的细胞原来是这样的啊!”旁边的同学惊奇地叫到。我有点迫不及待了,狠不得抢过显微镜来看一眼。终于轮到我了,我从显微镜里一看,“哇!”我情不自禁地感慨道“原来这就是细胞啊!”通过显微镜,我看见了一个个由横线和圆圈组成的粉红色细胞。我又从另一个洋葱片里看到了不同的样子,一条一条的纵横交错的黑色和粉红色的线。原来一个洋葱片和另一个洋葱片的细胞还不一样。洋葱的'细胞就像变换的图片,每个跟每个的不同,有大有小,有圆有方,有直有曲。下了课以后,我问老师“老师,是不是每个生物的细胞都像洋葱的一样呢?”“不是的,每个生物的细胞都有不同的样子和颜色。”老师的话我恍然大悟,突然感觉到了自然的神奇。
这节课让我记忆尤新,迟迟不能忘怀。
大家好,我是一个文静的小女孩,每次老师提问问题,我都不敢举手,因为我没有那勇气。
有一天老师正在上课,讲了一小会儿,老师就题问了一个问题,老师问的问题特别的简单,我也会,但是我有点心虚不敢选手发言,这次老师看了我一眼,心里好像在想:这个学生天天都不举手,现在一定要好好的用这次机会叫他回答这个问题。我正在发呆的时候,老师点了名,差点吓得魂飞魄散,老师点的是我的名字,我颤颤抖抖的站了起来,紧张的脑子里空空如也,老师对我说深呼吸,我吸了一口气说出了这道题的答案,老师说你答对啦。我终于由紧张变成了高兴,老师也是意的让我坐下来,我就信心满满地坐了下来。老师也继续讲课,我心里想原来回答问题这么简单,以后我要天天都举手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因为前一天的表现,我每天的问题我都举手,老师也渐渐能感应到了我,老师正在讲课,忽然有一个问题我却不会做,老师就让我站了起来回答问题,我站了起来想了一想,这道题怎么做呢?我怎么也都想不起来,老师看我这道题不会做,就叫及其他同学来帮我解答解答,当同学说出了这道题的答案,就想原来一道题这么简单。老师让我坐了下来的'时候,我就在想,我一定要好好的学习,回答更多的问题。
这个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中,正如牛顿所说的:“没有大胆的猜测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
在小学六年的学习中,我上过许许多多的课,有的已经淡忘,可是4月20日那天上的课,让我至今难以忘怀。因为那天是我们督导的日子,也就是我们全校同学要和区里的领导们一起生活一起学习的一天。
4月20日那一天到了,我们全校同学统一着装,与往常一样迈着欢快的步伐走进了学校的大门。叮铃铃、叮铃铃悦耳的铃声弥漫着整个校园,同学们听到铃声马上进入教室,开始了一天学习。
前几节课都非常轻松。第四节课的时候,我们班里出现了许多陌生的面孔,他们就是区领导来听我们的'语文课。我的心理好象有一只小兔子在跳,七上八下的。这时我们从老师的表情中看出老师也很紧张。随着一声“同学们好”的洪量声音,语文课开始了。我们的精神全部集中在老师的身上,老师滔滔不绝地讲者,我们也纷纷举手,用精彩的语言回答着老师提出的每一个问题。这时老师叫到一名平时学习不太好的同学回答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教室中顿时鸦雀无声,但是这个同学由于紧张把问题回答错了,当时老师没有抱怨而是用很巧妙的办法回避了这个突如其来的问题。老师说:“想一想作者为什么不把这个词去掉呢?”这个同学恍然大悟,马上说:“我明白了,我明白了。”于是他便说了下去。在这之后,同学们与老师的互动更加和谐。
下课了,区领导对我们的这节课非常满意。“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这一小小的插曲,既把同学们的思路带动起来,又表现出我们老师的应变能力非常强。这节课使我难以忘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