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凉风吹过扉页,萤火在指尖跳动,书墨怀香历久弥新,带着历史的印迹和圣贤的言,流转于光阴之间,一笔一画皆是文明的印记,智慧的见证。披星戴月,路过山水石程,看祖国风景独好。
竹杖芒鞋,轻快如风。迎着料峭的春寒,苏轼他来了。他年少成名,有着“春风得意马蹄疾”一回看尽长安花的功名成就,也有着“当时的年少春衫薄。骑马倚斜桥,满楼红袖招”的风流倜傥。曾有过的抱负与志向在朝臣的排挤中化为乌有,理想与现实的落差让他饱受煎熬。他该如何?沉沦还是超脱?他选择了后者。于是,东坡走出了迷茫。他挣脱了政坛的尔虞我诈,选择了一蓑烟雨任平生,以豪情满腔高唱大江东去。
在历史的轴线上,大江东去,带不走文化积淀,在挥毫泼墨中神采奕奕,光照千秋,皆成风景。
长安城外,朱雀台前。他高呼“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他早已明白,只有取悦皇帝,才能享受一生荣华富贵。他敢让高力士为他脱鞋,他敢让贵妃为他研墨。他对酒当歌,将来酬的壮志都寄托在金榜清酒之中,把希望留给了手中笔。他不慕荣华,不强颜欢笑,在金榜清酒之中,把希望留给了手中笔。他不慕荣华,不强颜欢笑,毅然决然地守护自己的梦想,让自己回到心灵深处那方宁静故土。
在精神的维度中,长风破浪,诗词的轻舟跨过千山万水,看风景这边独好。
举国同庆,锣鼓喧天。新中国,通宵笑语,篝火笙歌到来了。“看万千红遍,层林尽染,满江碧透,百般争流”天光大方,风景这边独好,为我擎来一目光明。
泱泱华夏,雄距东方,民族复兴,志在必行。所有的晴雨都同舟,所有的言茶不言酒,所有故土与飘游,诗书李的春与秋这里就是中国。东方浅显肚白,一头沉睡的雄狮即将苏醒,怀着对左韵的追忆,在书墨怀香中沉醉。踏遍河山国忧强,祖国风景独好。
上海是一个现代与古代交融的城市。你看黄浦江畔,一座座高楼鳞次栉比,金茂大厦高耸入云,东方明珠绚丽多彩,无不彰显着上海是一个国际化现代都市。然而在城市中还交织着古代风范,如有东方威尼斯之称的--朱家角古镇。
在一个晴朗的冬日,我乘车向朱家角前进,马路两旁是各种商店、饭店和居民住宅区,充满着城市现代气息。转眼间就到了朱家角古镇。走进景区大门,仿佛走进了一个梦境,时间好像也倒流了,眼前竟是一片古色古香的世界:青砖绿瓦、小桥流水、舟帆荡漾……再往前走,踩着那些年代久远的石板路,不知不觉就到了最著名的桥--放生桥。它之所以著名,就因为它曾是古代最长、最大、最高的五孔石拱桥,被誉为“沪上第一桥”。
看!不远处那敞开的木门、飞翘的屋檐不正是课植园吗?走近一看,果真如此,课植园--又名马家花园。园主人马文卿耗银三十余万两,历时十五年,将中国的传统建筑艺术与当时的西洋建筑文化有机揉合,建成中西合璧的私家花园。“课植”寓意“课读之余不忘耕植”。马文卿在园中特意留出一大块地用来耕种,现在地里还长着郁郁葱葱的`菜呢。除了这些,园内还有许多珍稀古迹,比如名家碑刻、假山奇石、喻意“百福”的百蝠亭、一座清凉的“水晶宫”、还有一个私家图书馆“藏书楼”……真是数不胜数。出了课植园,沿河依街而行,看着船驶过留下的一道道水波,欣赏着河面倒映着夕阳,要不是一旁熙熙攘攘的人群把我拉了回来,我还以为身处古代呢。
终于,我走出了梦境般的朱家角古镇,乘车回到了现代都市。
暑假的时候,老师建议我们去读一些名著和散文集。我在书店挑书的时候看到了余秋雨的散文集。余秋雨书系一共有十八卷,但我一眼就选中了第二卷《山河之书》。不为别的,只是想看看文化人眼中的山河是什么样的,与我们看到的又有何不同。
翻开目录,第一章的题目就是“我的文化山河”,我瞬间就明白了,虽然下面的题目大多都是地点,例如都江堰、莫高窟之类的,但余秋雨重点还是在透过这些风景,看其中蕴含深厚的文化吧。按余秋雨所写,他是沿着中华文化三条最大的天地之线一路踩踏的,一条黄河,一条长江,还有一条是四百毫米降水量的分界线。他就这样一路行走一路编写,把他所见到的山河中的文化融入到了厚重的文字中,变成一部《山河之书》。
读这本书,必须一字一句慢慢琢磨,并没有什么热闹好看。因为书里的每一句,都是美丽山河的文化沉淀所得的。虽然还没能读完整本书,但已经有两段话将我触动了。我反复琢磨,却仍觉得自己的理解不够透彻。
第一段话,是有人问作者:“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两者关系如何?”“没有两者。路,就是书。”这便是作者的回答。看到作者的回答,我一瞬间有些茫然,随即又深深的赞同他的观点。路,就是书,作者也的确是在一路上摸索着,散落在中华大地各处的山河文化。古今中外,作者这样的人也是有的。像明朝的徐霞客,也是游历了各地,著成了《徐霞客游记》。思及此,我甚至也有了出去一览祖国大好河山的冲动,然而路就在脚下,但是书还是要靠自己寻找的。
第二段话,是在作者游历西江苗寨之时,两个苗族小女孩问他:“文化人做什么的?”作者是这样回答她们的:“听着,文化人做的事情是,热爱全人类和自己的民族,并且因为自己,使它们更美丽。”我想,作者就是一个这样的文化人吧,热爱着中华民族,并且用自己的笔,描绘出了这里的美丽文化。我本来始终不懂文化人的定义,原来,文化人也并不只是指作家,只要是像作者所说的那样的人,都足以被称为文化人了吧。
每读一章,我都会有新的感受。作者总能从自己的角度,描绘出与我们所见不同的风景,以及每个地方从古至今遗留的文化。在闲暇的时间捧起这样一本书,只需慢慢翻阅几页,就能在浮躁的生活中找到一份厚重文化独有的纯粹与宁静。翻开《山河之书》,让文化山河展现在我们眼前,让文化充实我们的灵魂吧。
深圳是一座风景优美的山水园林城市,笔架山是其中的一处公园。
国庆节那天下午,我们一家人去笔架山公园游玩,刚进大门,眼前是一个大花坛,里面花开得争奇斗艳,芬芳扑鼻,有红的、白的、黄的……
往前走到了一块大草坪,青青的绿草很娇嫩,踏上去软绵绵的,草坪上有许多人在快乐地放风筝,有的人在草地上懒洋洋的睡大觉……
我们来到一片小树林里,小树挺立在草丛中,树叶长得很茂盛,仿佛向我招手。树林长着许多种树木,有榕树、菠萝树,还有些叫不出名字的树。
我们沿着一条小路走去,小路西侧有许多引人注目的花儿,还有我从来也没见过的大树,树叶像绒毛线,还像一个直入云天的大柱子。再住前走,又出现一种大树,树皮是白色的,树叶像雪花一样,我们像走入了一个白色的世界里……这小路真奇特。
我们很快到了笔架山的山脚下,准备登山。登山道像楼梯一样很长,很陡,很曲折。我刚走四步,脚就发软。走到半山腰看看山脚下,游人都变成了小蚂蚁了。我想看到山顶壮观的景色,一口气冲上山顶,我一步接一步,越来越害怕,快喘不过气来,爬上山顶真的很累。在山顶上往远处望去,一栋栋高楼尽收眼底,深圳像在我的脚下,我感到非常自豪。笔架山真是我去过最好玩,山最高的地方。
笔架山真美啊!
近读格非《人面桃花》三部曲的第二部《山河入梦》,仿若踏上了一条通往中国古典小说的回归之路,感慨良多,竟至无语。
去年读第一部以清朝末年为背景的《人面桃花》,因故事多涉玄妙,近于传奇,反倒不能令我生信。
《山河入梦》的背景则是共和国初期,故事是一个革命县长与秘书的爱情,写得平实动人,人物性格鲜明,令人难忘。书中的某些段落,可以看作是对《红楼梦》的回应,兹录一二段为证:
“她悲哀的意识到,每个人的内心都是一片孤立的、被海水围困的小岛,任何一个人的心底都有自己的隐秘,无法触碰。从现在开始,坐在她身边的这个汤碧云,再也不是以前那个自诩为落后分子为乐、与她沆瀣一气的姐妹了。再好的大观园,也会变成一片瓦砾,被大雪覆盖,白茫茫一片。佩佩觉得自己的内心,黑暗无边,而其中最珍贵最明亮的那一缕火光,已经永远地熄灭了。以后,她必须一个人来面对这个让她颤栗不安的世界了。”
“佩佩悲哀地想到,即便再两个有情人之间,非说不可的话,竟然如此之少……”
话说回来,《山河入梦》亦有玄妙,却不影响我对它的喜爱。或许玄妙与否,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山河入梦》中的情感,多是中年人求之不得的哀感,更容易引起我的共鸣。如同小说主人公谭功达在相亲后想到的:“人一过四十,就会为某些莫名其妙的事徒生伤悲,不知何故。”读罢小说,我也是莫名其妙地徒生伤悲,仿佛有一片阴影总是将我笼罩,久久不去。
小说的第三部据说还未动笔,但背景将更靠近当下,慢慢期待!
盼望好久的天河山一日游终于到来了,我和小记者们一路上激动地说个不停。看到山啦!看到山啦!有人欢呼起来。可我并不高兴,因为这些光秃秃的山并不像我从电视里看到的那样美。
不知不觉我们来到了大山深处,这里的天好蓝,山好高,树好绿,水好清。哇,原来是到了美丽的天河山啦!
一下车我们像自由快乐的小鸟一样呼吸着新鲜的空气。我们开心地做了拓展训练,有“松鼠与大树”,四人一组的走雪橇游戏等等,我虽然没有获奖,可是明白了团结合作的重要性。
吃完山里原生态的大锅菜,终于开始爬山了,我那个开心劲就像在妈妈怀里撒娇一样。我们虽然没有爬到山顶有些可惜,但相信下次一定能坚持爬到山顶,看到更多更美的风景。
很快我们要回去了,好舍不得走。回来的路上,我一直在想为什么城市里的天没有这么蓝,水没有这么清,空气没有这么清新?后来妈妈告诉我,那是因为越来越多的汽车尾气和工厂废气破坏了环境,大自然就生气了。所以我希望爸爸妈妈以后出门少开车,从我们家开始做好环保,也希望每个人都为环保做点事,我想这样我们城市也就能像天河山一样美丽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