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曰: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登上山顶,固然会收获绝美的景致,感受天地的辽阔,享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天小的风光。然而,我更喜欢站在山脚,更喜欢像树一样扎根于大地,仰观巍峨高耸的山峰。
站在山脚,诗仙望见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庐山瀑布;站在山脚,农夫陶潜享受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生活;站在山脚,仰望山顶,心中便有对生活的向往与踏实。
谁说最美、最险、最奇的风景只能在山的最高处望见?站在山脚,抬头仰望苍穹,早已有美丽驻足心间。
富于挑战和冒险精神的人,都喜欢往山顶攀登,在登上山巅的那一刻,他们的内心会充满喜悦与骄傲,油然而生一种成就感。但是,生活中并不是所有人都喜欢征服山巅,总有一些人,他们站在山脚,俯下身子,嗅到泥土与青草混杂的芳香,感受到风从麦田上吹来,双脚似树根,深深扎进这广袤无垠的大地。
他,绿了荒山,白了头发,用人生的六十个春秋换来漫山遍野生机勃勃的绿色。杨善洲,用自己的实践行动为百姓谋福祉,他站在百姓心中的山巅;他,躬耕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位自称是农民的科学家,面朝黄土背朝天,将天下苍生的温饱问题放在心里,培育了杂交水稻。袁隆平,这个在稻田里的农民站在百姓心中的山巅;他,原本可以坐在办公室做着体面工作的站长,却选择当农民工的卧底,亲自到养猪场、工厂、仓库打工,为的只是为家乡的农民工找到一个好的就业岗位。为百姓打工,他即使身处社会低层,百姓也早已将他放在心中的山巅。
他们没有站在山巅,相反却是在山脚下,在这片大地上,倾听着百姓需要什么,为这个世界的前行献出自己的力量。他们早已在不知不觉中登上百姓心中的山巅。
山顶上,固然有令人心驰神往的奇观,但是谁又能说山脚没有它的美景呢?站在山脚处,更接近这片生我、养我的大地,更能听清人群的呼唤!
我愿站在山脚,为世界的前行贡献自己的力量!
烈焰中的文明
一百六十年前,中国遭强盗践踏,火光熊熊,万园之园毁于一旦;一百六十年后,法国巴黎圣母院失火,浓烟滚滚,曾经直指苍穹的塔尖轰然倒塌。
这场大火让我们不自觉想起了刻骨铭心的国耻,沉痛重重击打心扉;我们为今日文物的损坏伤怀不已,愀然落泪。圆明园官方发声:愿文物都能远离灾难,代代传承。
这两场大火都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多少人匠心独运的设计,多少人日日夜夜的辛劳,多少人的智慧凝集在一起,造就了这两座美和艺术的宝库。尽管现在有足够先进精细的技术,巴黎圣母院的艺术品可以被复原,但大师们指尖的温度、他们寄托的心血、数百年多少代人的苦心收藏与经营,全都付之一炬,再难追寻,更不必说完全复原圆明园那微乎其微的可能性。这样的损失是何等的悲怆。
在当下这个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孤岛不复存在,它们已经连成一片大陆。我们知道,各个国和民族的文明都是人类共同的文明,狭隘的认知应随时代的变迁而消逝,不论是哪国哪族的文明受损,我们都应抱有深切的同情,因为每一点损失都是所有人的损失。
一百六十年前的烈焰里,我们看到的是野蛮对文明的肆意蹂躏;而一百六十年后的烈焰里,我们虽也看到文明的残损,却还看到文明的闪耀人性的光华与美好正在此刻熠熠生辉。尽管我们背负了上百年的心灵创伤,但依然没有失去冷静和理智,依然有温暖深情的思想。在今时这场悲剧中,能让我们欣慰的是,时代在进步,文明在进步。
何为文明?承载历史与艺术的文物是文明,包涵智慧与情感的心灵更是文明。文明何为?保护自己,更要对别国别族的文明有发自心底的关怀与尊重。文物该被代代传承,这样美好的人性也应当薪火相传。如此,文明或许还会因不可抗力而毁灭,但不会再有被人为践踏的命运。
愿文明能永远不被烈焰侵蚀,如果不能,希望每人心中善意的温暖能抚平烈焰带来的创伤,驱散烈焰带来的阴霾,那是文明最强大的力量。
自幼时起,就在不断被教育你要有理想啊、没有梦想你就是条咸鱼诸如此类的话语。于是,人生的目标遥遥树立在前方,虽然总是在变更,但做梦的脚步实实在在是从未停止。
于是乎,大多数的人都在12时做着各式美梦。我成了国家主席,你成了诺贝尔奖获得者,最不济的人生好歹也是上个清华北大。各种美梦交织缠绕,编成了一个绚丽的大网,让人沉醉其中。然而,梦那么陶醉,为何达成者却寥寥无几,这不得不让人深思。
社会的复杂与行于其中的艰难固然是一方面,但想来,更主要的原因恐怕是梦境的网编织的太好,让人沉溺其中,最终真真切切的沦为了空想者。没有梦想是不行的,但光有梦没有实干万万不行的。
做梦者是有优势的,此点向来不被否认。梦是美的,让行走的人有了盼头,希望的滋味是令人垂涎的。所以,做梦者在心理上会收获无梦者得不到的愉悦,也就使他们前进的路看起来鸟语花香了些许。可是,实干者往往才是掌握成功命脉的终极赢家。就像最浅显的故事《龟兔赛跑》中的乌龟就是实干者的初级代表,乌龟不顾其他,只是坚定地前行,一步接一步,看似笨拙又缓慢,最终不也取得了胜利吗?所以,这类任劳任怨、勤勤恳恳的实干者往往会被成功眷顾。
但乌龟虽是实干者成功的典例,却也无法排除忽略了其强大的兔子对于睡觉的事实。试想,老是对赢充满信念,而又能一鼓作气冲向终点的兔子,如何不能赢呢?所以,前面我们把乌龟看作初级实干者,他们有吃苦的精神,却并不能认清实际与梦想的关系,这类人,有时难免会多走弯路。而真正能被称作高级实干者的人,他们往往有着吃苦耐劳的精神,同时兼顾了审时度势分析现实的头脑。他们心怀梦想,却并不会傻傻地硬拼,他们懂得如何巧妙地避开劣势,然后在人生之路上,披荆斩棘,以自己的强大之处破开万丈光芒。他们从不停止脚步,走向了更远的距离。
加缪说:对未来最大的慷慨,就是把握现在。怀揣梦想放眼未来自然是好的,但被美境的大网困住便是不可取的了。所以,寻一把剪刀,剪开这尘网,才是上策。那时的你,会真切意识到充分走好现在的每一步,才可通向阳光大道。
事实上,说来说去,不过八字:仰望星空,脚踏实地。
马克思说过:文化遗产是人类共享的精神财富。巴黎圣母院丧于大火令人惋惜,而作为文明的传承者的我们,面对不可更改的惨境时,更应该保持理性,善于反思,坚守住人类尚存的文明的高地。
文明的意外损失值得反思。诚如网友A所言,一场大火竟将人类珍贵的百年文明付之一炬,难免不让人痛惋。可痛惋之后,巴黎圣母院残破的废墟之上,是否飘荡着人类沉痛的反思?无独有偶,讽刺的是就在去年,巴西博物馆惨遭大火,一夜之间,两百年繁盛的拉美文明遗产灰飞烟灭。两个案例的背后,都折射出文物保护工作者安全意识的集体出走,文明的损毁是设施老化、工作懈怠、人员失职等一系列问题埋下的恶果。愿人类化悲痛为力量,积极反思,别让文明之殇再次刻上人类卑羞的耻辱柱。
文明的不同待遇值得反思。网友B的言论并非空穴来风。回溯历史,我国的文明瑰宝圆明园被英法联军无情焚毁,除雨果等文化名人勇敢发声之外,又有多少勇士站出来阻止或痛斥这野蛮荒诞的人类罪行?如今落魄孤寂的残柱遗址依旧刻录着战争的累累罪行,却又能换来多少英法后人愧疚自责的凝视?可见,即使是人类共同享有的古老文明,也会被部分人进行有意识或无意识的价值排序。我们能做的,便是果断地摘掉有色眼镜,还文明以文明,予文化以文化,站在人类思想的原点去欣赏每一种文明的独特价值和魅力。
文明的报应之论值得反思。网友C言辞激烈,竟将文明的丧失归于荒谬的天道轮回,披着爱国的羊皮,实是失去理性的恶狼。正如前文所言,文明是独立于物质之外,完全受全人类共享和发展的伟大财富,无论是哪一种文明的离去,都是对人类存在本身的重创。圆明园的惨剧如此,巴黎圣母院的倒塌亦是如此。当成吉思汗的马蹄踏上蒙昧的欧亚大陆,当日军战机的尾翼划过北平上空,当原子弹投向古老的长崎广岛,人类原罪的触手就已经伸向了文明的脆弱襁褓,文明的冤魂俯瞰大地,统统控诉着的都是人类的罪行!文明从来是圣洁而又无辜的,创造于先人之手,却毁于愚昧后辈的枪林弹雨、野蛮焚烧,若冲动地把文化之殇归于天道轮回、因果报应,那是令人恐惧的反智行为,是对责任的推卸和逃避,是对人类精神家园的践踏和亵渎!解读文明还需回归理性,反思文明必须坚守底线。
文明之殇,带走的是文明之美,留下的是反思的泪。诚如叔本华所言,反思是人类自我完善必修的功课,文明诚可贵,反思价更高,愿人类文明的耻辱柱上不再刻下无辜的罪名。
美丽与丑恶
《巴黎圣母院》这本书是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最有影响力的作品之一,书中的女主人公艾斯米拉达是一个纯洁善良的吉普赛女郎,她就是一朵在《巴黎圣母院》里绽放得最绚丽的花,圣洁、善良、美丽。只要她在巴黎街头翩翩起舞,那所有人的目光就都会被她所吸引。在这些人之中,就有文章所讲述的三个主要人物:一个是虚伪的巴黎圣母院的副主教克洛德,另一个是外貌丑陋无比的巴黎圣母院的敲钟人、也是克洛德的养子卡西莫多,还有一个就是英俊潇洒的皇家骑兵队的队长佛比斯。
故事讲述了道貌岸然的教堂副主教克洛德表面上忠于信仰,内心却无比歹毒和肮脏。他垂涎艾斯米拉达的美貌,想占为己有,便指使养子卡西莫多去绑架艾斯米拉达。绑架途中佛比斯救了艾斯米拉达,艾斯米拉达对仪表堂堂的骑兵队队长一见钟情。但佛比斯对艾斯米拉达却是逢场作戏,并没有付出真心。卡西莫多虽然外貌丑到极点,但他的内心非常高尚,在绑架艾斯米拉达失败之后,他又几次救了艾斯米拉达。他喜欢美丽的艾斯米拉达,盼望接近她,但又怕自己的丑陋让艾斯米拉达受到惊吓。在他被绑到广场上时,只有艾斯米拉达不顾一切地上前给他水喝,从此,他就默默地在她的身边誓死保护她。
克洛德得不到艾斯米拉达,因爱生恨多次设计害她,威逼她,最后遭到艾斯米拉达的严词拒绝而置她于死地。卡西莫多看清了克洛德的丑恶嘴脸,将他从圣母院的顶楼推下。随后抱着艾斯米拉达的尸体一起终结了生命。
什么是美丽?什么是丑恶?我们总是注重外表,往往会被一件事物的外表所迷惑,但读完这本《巴黎圣母院》后,我对丑恶与美丽有了一个重新的定义。克洛德的道貌岸然和佛比斯的虚情假意就是丑恶,尽管他们都有美的外表遮盖,但让人一旦看清,就深恶痛绝;卡西莫多和艾斯米拉达就是美丽,虽然卡西莫多外表奇丑,但他和艾斯米拉达一样,内心散发着真正的美。
《巴黎圣母院》这本书让我明白了一个人只要心地善良,品德高尚,就是内在美、心灵美,那才是真正的美。
古老的街道洋溢着玫瑰的芬芳,哥特式的教堂传来厚重的钟声。一群白鸽结队而飞,在巴黎圣母院的上空留下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爱斯梅拉达,她是婀娜多姿的舞者,花枝招展的她,却有些莽撞,遇到朝思暮想的心上人(-弗比特)。她忘乎所以,陷入可怕的漩涡,被判了死刑,面对克洛德那令人窒息的爱和恐怖的威胁,她最终选择了死亡。
卡西莫多,他是一位奇丑无比,又聋又哑的巴黎圣母院的敲钟人。他的外表虽然丑陋,却有着天使般的心。只因爱斯梅拉达在他受刑时送上了清水,他便下定了决心守护这位美丽的天使。但只凭他一个人的力量是不会成功的。所以,他只能眼睁睁的看着爱斯梅拉达走向死亡的深渊。而后,他也陪伴着爱斯梅拉达华为白骨,随风碾尘。
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书中描写的卡西莫多救人场面一次次在我脑中闪过,那披散的满头乱发,那强健的胸膛,还有那只独眼,我看到了卡西莫多身上最美的东西,深深的刻在我的心上,使我懂得了美的含义。
卡西莫多与爱斯梅拉达有着纠结在一起的不幸身世,外貌上的巨大反差无法掩盖他们共有的纯真善良的天性,在他们这种至善至美的天性照耀下,其他人物也露出了恶劣的本质。
《巴黎圣母院》给我最深的教育就是,外表美只是一种花哨的东西,唯有心灵美,才是真正的美,才是我们要追求的美。
翻开《巴黎圣母院》,总能给人一种迷茫的感觉,这本书将人性的虚伪,卑鄙,阴暗表现地淋漓尽致。但黑暗中总有一丝光明人性的善良和奉献,虽然很微弱,但也能指引人们前进。正是如此,才让人有读下去的信心。
作者雨果将善恶两者写到了极端,形成天壤之别的对比。这个方式让人明白了善恶美丑不在乎表面。印象深刻的是那富丽堂皇的教堂,它是一件华丽的外衣,掩盖了人性的丑恶,假借宗教来表现。宗教像是茫茫大雾,笼罩了人性美丽的一面。
在封建王朝中,官吏勾心斗角,针对人民,与人民为敌,艾斯梅拉达因为这刀山火海般的冤狱而被迫害。在奇迹王朝中,看似衣衫褴褛的贫民,流浪者,却互相帮助,舍己为人。为救出艾斯梅达拉而攻占圣母院。看似和善亲切的克洛德,实际内心充满嫉妒,阴狠,自私。而莫加西多更是如此,看似驼背,独眼,但能舍己救人,从绞刑台上救下艾斯梅达拉。克洛德和加莫西多都同样爱慕艾斯梅达拉,但都遭到拒绝,走向毁灭,但克洛德是毁灭他人成全自己,加莫西多是毁灭自己成全他人。这是多么大的区别啊!
艾斯梅达拉在这个阴暗的时代,是最耀眼的光芒,拥有迷人的外表的她,内心也是清澈纯洁。他对待山羊,救下落魄的诗人,想给劫持自己的加莫西多送水,对负心的弗里斯至死都保持爱情中,不难看出,她是个至善至美的人,正因为她的特立,才被这个世界所排斥,被辱为女巫杀人犯,被送上了绞刑架。
那段时间的法国,乌烟瘴气,让人窒息,人民希望有曙光照耀这里,但不可能,这意味着要打败真善美的上帝,矛盾体现了残酷的事实,揭示了人性的悲哀。
掩卷,我依旧唏嘘不已,钟声还似乎在我脑海中激荡我要在这个残酷的世界里燃烧自己,发出炽热的光芒!
美在内心
看完《巴黎圣母院》这本书已经有一段时间了,我的内心到现在却依旧无法平静,外表丑陋的卡西莫多让我对美有了不一样的感悟,所以特此写下了心中感想。
雨果所著的《巴黎圣母院》主要讲述了长相丑陋但心地善良的卡西莫多为了保护美丽善良的爱斯美拉达而与人面兽心的主教代理斗智斗勇的故事。书中的人物特点鲜明,情节曲折有趣,作者用辛辣的文字讽刺了当时教会的邪恶与社会的黑暗。
书中外表丑陋但心地善良的卡西莫多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卡西莫多美吗?相信很多人都会说不。确实,他驼背,独眼,瘸腿,还是个聋子。这样的人确实和美沾不上边。
卡西莫多不美吗?不,他美,他的心很美。他解救了被绑架的爱斯美拉达,他信任并感恩收养他的主教代理,他救下了爱刑的爱斯美拉达,他得知真相后钉了主教随后去守护已死的爱斯美拉达。这就是他,他的心中有无比圣洁的爱,这样的他难道不美吗?
鲁迅曾说:你可以从外表的美来评论一朵花或者一只蝴蝶,但你不能这样来评价一个人。不错,卡西莫多的外貌固然丑陋,但你能因此评论他一无是处吗?相反,他是圣洁的,美丽的,善良的!
我们再来看看菲比斯。他美吗?是,他很英俊,让单纯的爱斯美拉达对他一见倾心。可他真的美吗?他并不爱自己的表妹,却与她结婚并利用她;他玩弄爱斯美拉达的感情,得到她后便抛弃她;他亲眼看着爱斯美拉达被绞死而无动于衷。他真的美吗?
同理,主教代理相貌堂堂却因爱生恨,亲手杀害自己心爱的女人,这样的他真的美吗?
在此之前,对于美与丑的定义,我很肤浅。我觉得美就是漂亮好看现在我有了不一样的理解。美不仅仅是外表的漂亮、好看,更是一种由内而外的善良纯洁。卡西莫多就拥有这样的美丽,他是那样的圣洁善良,这种美丽是他人所无法达到的。
在读完《巴黎圣母院》后不久,我读到奥斯特洛夫斯基的一句话:人的美并不在于外貌衣服发式,而在于他的本身,在于他的心。于是,我对美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外表的美丽固然让人赏心悦目,而内在的美丽更能让人刻骨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