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在一个小村庄,那里四周都是青山绿水,唯独只有一条曲折的小路通向城镇。我的爷爷奶奶曾经就住在那里。不过后来我们又搬到了城市里。我虽然没有过多了解过我的家乡,但是也还是去看过几次。
家乡的房屋大多是用砖头一块块搭起来的,黑色的瓦,白色的墙。村庄旁的小河源源不断地流着,清澈见底。在阳光照射下,小河就好像是闪耀着的,五颜六色的。村后的山庄,有一片小树林,那里一年四季都充满着生机。风一吹,翠绿的树叶便满天飞,好似蝴蝶在起舞,给人焕然一新的感觉。
家乡的人很友好,大家都是团结一致的。谁家有个困难,大家都会热心地伸出援助之手。家乡的人是好客的,谁家来个客人,大家都巴不得请客人来吃饭呢。家乡的人是勤劳朴实的,大家都是起早贪黑地干活。空闲时候,大家就聚在一起嗑嗑瓜子,聊聊天。现在,很多的年轻人都不再留在家乡,都出去打工奋斗,留下的都是些孤单的老人们。
家乡,在人们心中永远是不可代替的地方。它是人们灵魂的归宿,永远流露出浓浓的乡情,带给我们无限的依恋。
时间过得真快,二十年后的我已经在美国音乐学院读书了,这不,中秋节到了,我可以来看我的家乡了。
我首先来到了西湖,水面还是和以往一样风平浪静,只有几只小船在水面上漂浮着,西湖的两侧全是杨柳,有几根特别长的,在水面上“画”着一条条直线和曲线。小船上大部分都坐着一家三口,船划得很轻,就象羽毛落在水面上一样,划过小鱼身边时,鱼一点都不会被受到惊吓。
我想起了我的父母,他们现在已经有一些白发了,想到这里,我顿时眼睛变得泪眼朦胧。
然后,我来到了我的母校——时代小学。这里已经扩建到很大了,但是,我还是找到了后花园里的小池塘——那是我以前经常玩耍的地方,里面还是有很多很多的小鱼,我想这应该已经是好几代的小鱼了吧。池塘里的砖头已经换过了,变成了一条一条的,好看极了,旁边的一排木头做的椅子没有变过,只是旧了很多。
走过办公室,我看见了以前教我们的尉老师,她还没有退休,而正在忙碌地批改作业本,看见尉老师那么认真,我不想去打扰她,只是默默地走了。
最后,我来到了我老家的小区,我们一家坐在一起吃月饼,大家幸福极了。
我爱我的母校,我爱我的老房子,我爱我的家乡杭州的一点一滴······
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终年潺潺地环绕着村庄。溪的两边,种着几棵桂花树,每到八月,全村便笼罩在桂花的香气中。当水鸟飞到桂花树上歌唱时,仿佛在说,桂花好香啊!
即使天旱,这条小溪也不会干涸。村民们平时靠他来灌溉田园,清洗衣物,点缀风景。有时,它只有细细的流泉,从石头缝里穿过。小时候,我便和一群小伙伴一起捉小鱼,掏鸭蛋。我们并不是捉来吃,而是捉来玩。
一条长长的木桥,横跨在溪上。我喜欢过桥,更高兴把采来的桂花丢在水里,让流水把它们送到远方。
我家离小桥很近,跑的话一分钟就到了。沿着溪岸向东行,还有一座长木桥,那是通到竹林去的。我曾经和小伙伴们一起去过竹林。我喜欢欣赏竹子下的小竹笋,至今一看到竹子,脑海里立刻会浮现出当时的情景来。
故乡的居民大都姓汪。村庄有大有小,大的有五六十户人家,小的只有三四家。大家过着‘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守望相助’的太平生活。那段日子,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中。那些美好的印象,我一辈子也不会忘记。
我的故乡,坐落在美丽、神圣的鄂尔多斯高原之上。我是土生土长的东胜人,七年前我和我的家人离开东胜,来到呼和浩特。我为我是一个鄂尔多斯的孩子而自豪!
忘不了孩提时,铁西公园的沙坑。我们刨开沙土,从河边舀来水,倒进坑中,看着坑中那浑浊的水,我们总会开心的大笑。就这样从下午到晚上,直到喷泉的最后一段音乐飘散,我们才披着星空的斗篷,依依不舍地回家。
忘不了家乡的天空。天空清澈透亮,就像那清澈碧蓝的海水。蓝宝石表现不出它的透亮,世上最美的蓝色,也调不出那碧蓝的天空。即使请世上最优秀的画师,看到我家乡的天空也会无能为力。
忘不了家乡的井然有序。在那里,过马路时听不到汽车在你身旁飞驰的呼啸声,司机们会耐心地让行人通过。在那里,即使晚上不锁门也不必担心财物被盗,因为到处都是巡逻的警,他们时刻守护在我们身边。在街上,你不会听到喇叭的咆哮;低头你不会见到飞舞的垃圾;甚至你走遍大街小巷,都不会见到乱摆摊的小商贩。
我那美丽富饶的故乡啊,我将投入你的怀抱!因为我身上流着的是故乡的血,我的魂永远是鄂尔多斯的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