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哥哥捉了四只知了,那知了真好玩,真可爱。是棕色的,我怕它咬人,就问哥哥:“哥哥,他会咬人吗?会得病吗?我们能吃它吗?”哥哥漫不经心的说:“不会咬人,但会挠人,不会得病。最好吃它的方法是油炸,进入嘴里,香香的,脆脆的。好吃极了!
我说:“好多知了呀!”可妈妈说:“就这点?我可是捕过好多呢!今天晚上就去。”我心里真高兴,因为我可以去田野玩了,还可以捉知了。晚饭过后,我就拉着妈妈去树林捉知了。
天黑了,夜静了,静的点可怕。只传来了几声鸟叫,知了在树上直发哆嗦,妈妈有点害怕了。而我——一边哼着小曲,一边和妈妈说说笑笑。一边观察着树上有没有知了。走到半路,妈妈停下了脚步,哆哆嗦嗦的对我说:“菲菲呀,咱们走吧!天黑了,妈妈有点害怕。”我在心里暗暗自笑:“妈妈,谁让你在哥哥面前夸下海口,现在还不如我哥哥呢!”
咦,趴在树上的是什么?是知了?是虫子?这让我们有了一点信心,妈妈赶忙拿起手电筒,一照,我们一看,垂头丧气。原来是一只大水牛。
咳,不成功。事实证明妈妈在吹牛,我们扫兴而归。
炎热的夏天,太阳把地面“烤”得滚烫。知了在树上叫着:“知了,知了……”仿佛在叫:“热死了,热死了……”星期六上午,爸爸说带我到东钱湖去捉知了,我兴奋地跳了起来。
来到东钱湖,听到知了声此起彼伏,像在开音乐会。爸爸找来一根长竹竿,再找来一些柳条,把柳条圈捆在竹竿一端,把大塑料袋往柳条圈四周一套,一个捉知了的工具就做好了。我悄悄地来到了一棵柳树边,只见一只知了停住树枝上,悠闲地唱着歌,我告诉爸爸。爸爸慢慢地把捉知了的工具伸到知了的后面,快速的扑上去,知了就进了塑料袋了,然后快速地扎紧袋子。“啊,抓住了!抓住了!”我兴奋地跳了起来。爸爸眼疾手快,又捉到一只,我们把捉来的知了放到另一个塑料袋。
我突然发现有一只知了会叫,另一只知了却不会叫,于是问爸爸这是什么原因?
爸爸笑着说:“大声歌唱的是雄知了在吸引异性。”我听了点点头。仔细地观察起来,只见这只知了个头硕大,两只翅膀强劲有力,眼睛像两颗小石子,炯炯有神,三对强壮的足尖上长着倒勾。
后来爸爸告诉我,知了是靠吃树干和枝叶里的汁生存的。
今天,我们一家吃过晚饭,带上手电筒,要到北边的小树林里捉知了猴。
小树林到了,我兴奋地跑了进去,边跑边喊着:“知了猴,我来也!”我不得不承认,知了猴是捉迷藏的天才。我好似一只无头苍蝇到处乱撞,可就是撞不到一只知了猴。
正在我焦急万分的时候,我见眼前的树上趴着一只“知了猴”,我伸手去抓时,才发现上当了。原来知了猴又玩起了它的老把戏——金蝉脱壳。
过了一会儿,我又被两只以假乱真的臭甲壳虫戏弄了一回。我气急败坏地喊起来:“狡猾的知了猴,我一定要捉住你!”妈妈听了笑着说:“别着急,要有耐心,慢慢地找。”
我静下心来,仔细地检查着每一棵树,终于有了收获。我拿着今晚捉到的第一只知了猴,得意地炫耀着:“哈哈,再狡猾的狐狸也逃不过猎人的眼睛。”很快,我又捉到了第二只……
爸爸常说,吃鱼没有捕鱼乐。我也得出一个结论:吃知了猴没有捉知了猴乐。不信,你也试试看!
暑假期间,天气酷热,我来到外婆家度假。一天饭桌上,舅舅对我说:“吃完饭,咱们去捉知了,怎样?”“好”。我高兴地一蹦三尺高。
我狼吞虎咽地吃完饭,三步并做两步来到舅舅身边,拉着他向外走。舅舅说“等一下,我们先做好网。”“用网干嘛?”我迷惑不解。“等会儿你就知道了,反正先做好了再说。”我真不知道舅舅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我找来一张网,舅舅拿了棒子和小零件,快速地组装起来,十分钟后,东西做好了,原来是一只捕捉器。
我找来一只小盒子,准备把它当作知了未来的家。我们来到一棵树下,突然听到“知了——知了”的声音,我抬头一看,一只棕黑色的知了伏在树杆上,叫得可欢了。我心中暗喜:哈哈,自己送上门来了。我一扑,没抓到知了,反而鼻子撞在树上,痛得我眼冒金星。那狡猾的知了早已飞到另一棵树上。我再一次扑过去,还是没抓到,仿佛听见那只知了正在嘲笑我:“真笨。”我气得火冒三丈,连忙从舅舅手里接过捕捉器,小心翼翼地一网,终于逮住了它。
拿着“战利品”,我和舅舅高高兴兴地回家了。在路上,我想:没想到捉一只小小的知了,也这么不容易。不过只要开动脑筋,就能把事情做好。
“夏天到,真炎热,知了树上闹哄哄。”听到知了的鸣叫声,我心里痒痒的,真想捉只知了仔细看看。
今天上午游泳回来,我就和爸爸一起去捉知了。捉知了的工具是我们在前几天早就做好的,爸爸在一个圆形铁丝圈外,缝上了一只塑料袋,还找来了一根长长的塑料水管当小棒。爸爸说,要把他玩过的童年游戏一一教给我呢,我可是盼了好几天了。
我们跟着知了的鸣叫声,来到小区里的几棵大树下。可是,那喳喳叫着的知了停得实在太高了,我们够不着,我有些失望了。爸爸又带我来到了小河边,在一排梧桐树上仔细地寻找知了。找呀找,终于发现了一只知了,它正趴在树枝上呢!爸爸慢慢地走过去,把塑料袋口套在知了身上,猛得往下一拉。知了扑腾了几下,就被我们捉住了!我仔细观察了爸爸手上的知了,它的身体黑乎乎的,翅膀是透明的、薄薄的,可惜,这是一只不会鸣叫的母知了。据爸爸介绍,公知了才会不停地鸣叫,因为它们的身上有两片会发声的东西。以后,我可要捉只公知了来观察观察。
回到家后,我把知了放在一个小罐子里。失去了自由的知了在里面孤独地扑打着翅膀。我忽然觉得它很可怜,就把它给放了。
放暑假了,我来到奶奶家,二叔说:“梦雨,咱们捉知了去。”
我高兴地跳起来。二叔做好了面筋,拿上长竿,我们就出发了。我们来到一片树林里,听见到处是“知了……知了……”的叫声,我抬头一看,一只又大又肥的知了正趴在树干上拼命地叫着。我悄悄地拉拉二叔的衣角,用手指了指树上,二叔赶紧在竿顶上放了一块面筋,把竿子悄悄地靠近知了的翅膀,面筋一下子就把知了的翅膀粘住了,这时,知了叫得更厉害了。二叔把知了拿下来,我和姐姐把它装进袋子里。我们又来到一棵大树底下,看见一只知了正叫得起劲,二叔又把竿子靠近知了的翅膀,这只知了好象特别机灵,“哧”的一下飞走了。就这样,二叔捉一个,我和姐姐装一个,我们一边走,一边捉,尽管天气很闷热,我们还是使劲忍着,好不容易捉了半袋子,我们高兴地回家去了。
回到家里,二叔把知了煎熟了,我拿起一个,咬了一口,又香又酥,味道真不错!
一个周末,我在客厅里看书,忽然听到知了的叫声。我叫爸爸跟我一起去捉知了。
我们准备好两根长棍子,用铁丝把它们接起来,足足有五个我的高度。我们还在棍子的顶部绑好一个塑料袋当作网。我们兴冲冲地出门了。不过出门的时候,棍子太长了,楼道里太窄了,棍子一会儿这头碰到墙,一会儿那头碰到墙。我和爸爸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棍子搬出楼道。
出去之后,我们听到小区的小湖旁边最吵了,我们先围着一棵高大的柳树转了一圈,发现了一个灰色的蝉壳。蝉壳的背上有一条裂缝,这一定是蝉爬出去的通道。我们又换了一颗杨树,也是只发现了蝉壳,没有发现活生生的蝉。忽然,爸爸发现一只蝉飞过头顶,爸爸大叫:“这有一只!”我们跟着蝉跑了一会儿,蝉就飞的不见了。
在小湖边没有任何收获,我们又换到大坤家门口。这里的树长得矮一点,我和爸爸围着树转了一圈半,还是一无所获。我对爸爸说:“看来蝉太狡猾了,它们欺负我。”
我和爸爸忙得大汗淋漓,只看到了七个蝉壳,没有捉到一只蝉,真有点遗憾,但是我们玩的很开心。我们玩累了,就回家吹空调了,真舒服。可是蝉只能在树荫下一直叫个不停。
童年生活丰富多彩,这一件件趣事,常常把我带入美好的回忆之中。
二年级时的暑假里,我和我的好兄弟郭佳一起去抓知了。我和他光着膀子,手里提个小布袋到村外捉知了喂鸡。妈妈不让去,说是中午太热,又怕我们玩水。后来我一再恳求,并保证不玩水,才勉强让我去。
我这是第一次去捉知了。好奇地问弟弟:“知了是会飞的,我们能赤手空拳地捕捉到吗?”他眨着一双小眼睛说:“逮它干吗,到时知了会自己爬到你手心里去的。”听了这话我是半信半疑。
到了树林里,只听到成千上万的知了在鸣叫,又小又矮的小榆树上爬着一个个知了,在太阳的照射下拼命地叫着,好像在进行合唱比赛。
弟弟是老手,他把五指张成一个口袋状然后慢慢朝知了上边盖去,就在这时知了一飞正好飞进他的手心。我也照着他的样子做,一只知了一下子飞到我的手里,我的心怦怦直跳,一用力就把知了揌死了,树上的知了也被我吓飞了。我接受了这次教训,又到一棵树下,这次我一手抓住了两只。我越抓越有劲,一下子抓住了一小布袋,心里高兴极了。
从此,只要是晴天我们天天去捉知了,妈妈养的十几只大公鸡和八只母鸡也跟着我享足了口福。
夏天到了,天气越来越热,我们的事情也就多起来了。除了星期天去游泳以外,我最喜欢干的就是捉知了牛。
知了牛就是蝉的前身,孩子们管它叫知了牛。每到夏天的傍晚它们就会从地下钻出来,慢慢地往树上爬。六月和七月是捉知了牛的最好时节,这时候知了牛不但多,而且又大又肥。吃过晚饭,孩子们会三三两两的找树多的地方捉知了牛。
我每天和对门的伟伟哥一起去,我们要拿上手电、铲子、塑料袋等。天黑以前我们就在学校操场周围的大桐树下面找,他负责看树上,我负责看地上。树上的比较好找、也比较多,地上的就要看技术。如果地面上有个豆子大小的圆洞,就要用铲子挖。天黑以后我们会沿着学校围墙走一圈,两个人一个在树这边一个在树那边,用手电顺着树干往上照。从六点到九点,我们一般都会捉到30——50个,还能拣到几十个蝉蜕皮留下的壳子。九点以后就很难再找得到了。
我们捉知了牛一是为了好玩,拣到蝉蜕卖钱,但更重要的是知了牛可以吃。知了牛有两种吃法:一是把它洗干净在水里泡上一会,用油炸了吃;另一种方法是用湿泥把它包起来放在火上烤了吃。知了牛不但味道鲜美,而且营养丰富。
一个夏天,孩子们都会乐此不疲。
周日晚上,爸爸妈妈带我去城东公园捉知了。爸爸告诉我要带手电筒、网兜。一路上我很好奇:知了到底是怎么捉的呢?
天一黑我们就开始行动了。妈妈在树丛中找柳树、桃树和桂花树,因为这些树上的知了比较多。很快,我们找到了一棵柳树。妈妈拿着手电筒,一直从树根找找到树梢,寻找知了的踪迹。我眼睛亮,借助微弱的灯光看见了一只知了,于是大叫起来。爸爸伸手,勇敢地捉住了它。我心里一阵激动。可等爸爸拿下来后,我才发现原来只是一个知了壳而已。我好失望啊!妈妈安慰我说:“前面肯定还会有的。”
可是从那以后,大概是因为手电筒的亮度不够吧,我们就再也没有找到知了了!下次一定要带个强光手电筒了,我想。哎!看来捉知了也真是个技术活啊!
晚上,我和妈妈去月牙湖去散步,看见有人手中拿着手电筒和塑料袋在树丛里四处张望,一发现有东西就一手捉住放进袋子里。我很好奇,跑过去问了一下,阿姨很神秘地回答:“捉知了蛹。”
第二天晚上,我们也拿着手电筒和一个塑料杯照着他们的样子在柳树下的矮树丛里四处照,不放过任何一处。
突然,看到树丛里有动静,我立刻放慢脚步,用手电筒在周围照。只见一只小知了蛹在用它锋利的前爪钩住树枝缓缓向前爬动。我趁它不备,用手轻轻捻住它的背部,迅速地扔进杯子里。“哈哈哈,想不到这么快就抓到一只,真是天助我也!”我高兴得手舞足蹈。
有了抓第一只的经验,很快第二只也成了我们的阶下囚。我们继续向前走,惊奇的发现有一只知了蛹在脱壳。妈妈叫我不要惊动它,轻轻地把它放在手心,让我慢慢观察它是怎么脱壳的。
虽然今天只收获了四只知了蛹,但我觉得我的收获很大,让我知道了知了小时候的样子,还让我知道了知了蛹是怎样脱壳的,最后怎样成为知了的,真是有好玩又长见识。
昨天晚上,我和妈妈出去散步了。我看到很多家长带着孩子去抓猴子,看着他们包里的“战利品”。我很羡慕,也很痒,就对妈妈说:“明天我去抓猴子!”母亲点头同意了。
今天晚上,吃完早点,我和妈妈、嫂子、弟弟一起去抓猴子和狗。那里已经有很多人了。看着他们两三个在包里,我赶紧加入了行列。
一开始不知道怎么抓好。看到窝就捅。后来按照我妈的教学方法抓到了。先找了个绿豆大的小洞,拿个小木棍把洞的薄薄的土层打开一点,看看有没有。如果有,我就把小棍子放进去,让蝉沿着棍子爬上去。现在学会卖了,很快就抓了一个。看到我抓到的第一只蝉,我非常激动。天快黑了,我们看不清地上的洞,所以我们在这棵老树上找了一圈。树干上突出的地方可能是蝉。就这样,我多抓了几个。
突然,狗从那边的草丛里吠叫起来,偶尔走上去闻闻。我和弟弟去看,原来是一只蝉猴向树干爬来。我太惊讶了,就把它放进包里了。
我们把我们的成就放在一起计算。哈哈,多达15个。天色已晚。我们满意地回家了。好吧,我们明天再来!
又到了炎热的夏季,窗外不时的听到知了的叫声。
这天傍晚,爸爸下班回来,我对爸爸说:“爸爸,我们捉知了吧。”爸爸说:“好呀,可是用什么东西捉呢?”这时爸爸灵机一动,说:“有了,看我的。”只见他找来一根棍子,剪了一块粘老鼠的粘子,把老鼠粘子粘在棍子上,说:“走吧,捉知了去。”
我们来到小区里,驻足仰头寻觅那“吱吱”的发声源,一旦发现目标,就会蹑手蹑脚,弓着腰,轻轻地向“目标”移动,生怕弄出响声吓飞了鸣叫的知了。临近有知了的树干,伸出棍子,瞅准时机,迅速地用棍子向树干捂去。直听得一阵急促的鸣叫,“吱吱”的“发声源”便已牢牢地粘在棍子上。爸爸把知了拿下来,我把它装进瓶子里。然后,爸爸把工具递给我说:“你也试试。”我照着爸爸的方法,提起棍子,谁知惊动了知了,它们一下子都飞走了。我失望极了。我们又来到一棵树下,我吸取了第一次的教训,轻轻提起棍子,靠近知了,一粘,果然捉到了一只知了。我们一棵树一棵树地看,一共捉了六只,我拿着瓶子高高兴兴的回家了。
嘿,捉知了真有意思!
今天我将要跟随妈妈做一件有趣的事情吗,就是找知了。
在找知了之前,妈妈千叮咛万嘱咐的对我说:“你就负责在菜园里找,如果你没有找到的话就过上四五分钟再去找。”我没有耐心的说到:“好了好了,我知道了,我又不是没找过。”第一寻找之旅开始了。我拿着手电,来回的在树上和地下寻找,我慢慢的寻找,仔细的查看。“啊,找到了!”我高兴地大叫起来,可是却是空欢喜一场,原来只是一个空壳。我只好按妈妈的方法,回大门前等待。一会妈妈也回来了,不过也是无功而败。这时,妈妈拉着我去了姥姥房外的墙上,听妈妈说她之前就在这里找到过。果然还是妈妈眼尖,马上就发现了一个,妈妈赶紧告诉我。可是我左找右看都没有发现,到最后妈妈实在没有耐心了,指着告诉我在那。我兴奋地拿着知了回去,告诉姥姥这是我找到的。这时候我看见妈妈在姥姥家的旧菜地寻找时,我也跑了过去。高手就是高手,妈妈又找到了两个。当我再把两个知了拿回去告诉姥姥这是我找的的时候,姥姥好奇地问这真是我找的,我不好意思的吐吐舌头。这时候下起了豆子般大的雨点,妈妈狼狈地跑了回来,拿了一把伞,又去“执行任务”了。妈妈负责找知了,而我就负责拿知了。
今天收获都很不错嘛!
每个人的童年都有一件有趣的事。在我的童年里最有趣的一件事是我和爸爸捉知了。
那是去年夏天的午后,火辣辣的太阳烤着大地,热得我喘不过气来。一只只知了不停的叫唤着,吵得我心烦意乱,安不下心读书。突然爸爸走过来说:“走吧我们去捉知了。”我听了,立刻高兴得手舞足蹈,烦躁的事早也忘了。接着,我和爸爸到了楼下的公园里找知了。首先爸爸教我怎么做一个完美的捉知了的工具,先在公园里找一个又粗又结实的竹竿,但爸爸告诉我也不要太粗,把铁丝结实地捆在竹竿的一端,然后爸爸再找一个不透风的大塑料袋,往铁丝的周围一套,一个完美的捉知了的工具就做好了。我又按照爸爸教我的步骤又再给自己做了一个。
我和爸爸来到柳树下,寻找知了。我抬头一看,一眼就看见了一只又大又肥又健壮的知了。我说:“爸爸你看,好大好肥的一个大知了。”爸爸听了之后,小心地靠上去。还没靠近知了就远走高飞了,似乎知道我们要抓住它一样,这只知了真聪明。我和爸爸没有因为失败而放弃,开始了第二次进攻。我选中一只正在吸柳汁的知了,然后举起工具往上一套,哈…抓住了。这次成功的捕捉让我信心十足,一连捉了好几只……
我喜欢童年为我带来的乐趣。
傍晚,我们吃完饭后,妈妈提议去捉知了,我们都同意了。
于是,妈妈带好工具—一把小铲子,一个塑料瓶。我们就出发了。到了一片树林前:那里的树不但蓬蓬勃勃、高大粗壮,正是捉知了的好地方,而且地面坑坑洼洼的,就像一个冒险岛,真有趣!
我们兵分两路,我和妈妈去里面找,爸爸和弟弟在边上找。我和妈妈很仔细的把地上的小窟窿挨个挖挖看。可是一点收获也没有。正在我垂头丧气之时,我转头一看,看到树干上有个貌似知了的东西。我走近一瞧,是只知了!
我拿给妈妈看,妈妈说:“这是只老的,不能吃。”我心想:即使不能吃也没事我可以把它拿回家玩。我把它放在手上。谁知,他用爪子把我手挖破了,我吓得把它扔在地上,放跑了。
我继续找,在一棵大树上捉到一只知了。我朝爸爸喊:“爸爸,爸爸,我捉到一只知了!”爸爸也朝我说:“我们也捉到一只知了!”虽然我们捉到了两只知了,但是我们还在努力的寻找着。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间晚上了。我们带着“战利品”回了家。
真是一次有趣的捉知了!
放暑假了正是捉知了猴的时候,我常常和哥哥去洛浦公园捉知了猴。
所谓的知了猴就是知了的幼虫,也就是还没有蜕皮的知了。
捉知了猴的方法很简单:每天去树下看看,看看有没有新挖开的洞。如果有就将手指伸进去,当初我以为是蛇洞就没敢下手,后来看哥哥,把手指头伸进洞里面不一会儿。哥哥轻轻的拉出手指,竟然带出一个知了猴出来,我高兴坏了。
可是大多数的时候我们并不能从洞里捉到知了猴,因为总是蚂蚁抢在我们前面把知了猴拖出洞口被咬死,因此我们对蚂蚁恨之入骨。
有一次我们去捉知了猴,虽然发现了好几个洞,但里面一只知了猴也没有,我们又在树上找,树上也没有。这时候我们发现地上有一条长长的蚂蚁队伍,我们顺着蚂蚁队伍看去,它们身上有五六只脱了一半壳的知了猴,于是我们就从蚂蚁手上抢走了所有的知了猴,就立马跑回了家。回到家后我给他们几个找了一个盒子,把他们全部放了进去,过了几分钟后我就看到了精彩的“金蝉脱壳”。
对了,你们那里的知了猴叫什么?
“知了,知了……”听着窗外的知了不知疲倦地叫着,我不禁想起爸爸小时候捉知了的趣事。我想要是我也能捉一回知了那该有多好呀!于是,我把想法告诉了爸爸,然后找来铁丝、丝网、杆子,自制了一个简易的小网兜。
我举着小网兜,迫不及待地跑到小区花园里。循着知了的叫声,我悄悄地向一棵桂花树靠近。桂花树长得真茂盛呀,郁郁葱葱的枝叶交错在一起,知了到底在哪呢?我细细地观察着,终于发现了知了的踪影,还不止一只呢!我立刻举起网兜一网兜过去,可是机灵的知了一听到声响就振动翅膀飞走了。接下来我不断出手,可是知了却一次又一次地成功逃脱了。“唉!”我只好叹了一口气。
爸爸看到我灰心丧气的样子,微笑着接过网兜,告诉我:“捉知了呀,靠近它的时候要轻手轻脚,而找准目标的时候就要眼疾手快!做任何事情都不能马虎!”说着爸爸就给我做了示范,眨眼间就见一只知了在网兜里拼命挣扎!我开心地拍手叫好!
我学着爸爸样子小心翼翼地捉起了知了,过了好久,终于捉到了一只会唱歌的知了,我别提有多开心了!
夏天到了,太阳火辣辣地烤着大地,人们都躲进了屋子里,开着空调,躺在床上。那么,知了在干什么呢?对了,知了没有屋子,也没有空调,又没有床,它只能躲在树荫下不停地叫着:知了、知了……吵得人们不得安宁。
我决定捉几只知了回家,让它们也凉快凉快。于是说干就干,但是捉知了要有工具啊,怎么办?那只能自已动手做了,我找来一根长长的木棍,又找来一根铁丝,把铁丝扎成圆形的环,再把圆环固定在木棍上,架子做好会再找来一块纱布缝在架子上,一张简易的网兜就做好了。
我顾不得炎热,三步并做二步跑下楼,扛着网兜来到一棵知了叫得特别欢的大树下,睁大了双眼使劲的找,黑色的知了停在黑色的树枝上很不容易让我发觉。终于,眼前一亮,我发现了几只又肥又壮的大知了,我小心翼翼的把网移过去,飞快地罩住了知了,“哇,抓到了”,接着,我再向另一只知了“进攻”,那只知了却很警觉,网被发现了,它唰的一声向另一棵树上飞去了,害我扑了一个空。
废了我九牛二虎之力,终于抓住了几只,我把它们带回家,让它们也吹着空调,结果,实验证实它们果真不叫了。于是我得出了一个结论,是因为太热,他们才不停地叫呢!
夏日炎炎,外面的太阳特别毒辣,我在卧室里想要睡一小觉,刚迷迷糊糊的快要睡着,窗外的知了却叫个不停,知了的叫声在我耳边嗡嗡作响,我翻来覆去睡不着了。
这时我的朋友来找我玩,我看到他大吃一惊,他拖着一根长长的竹竿,手里拎着一个小包,我问他这是做什么,他兴高采烈的说“走,粘知了啊”我一听也来了兴趣,反正我也睡不着了,倒不如把它们抓来吃。
沿着我们这里的河边走,往前一路两旁都是树,走在这条路上就听到知了的叫声震耳欲聋,我我感觉我都快要聋了,但这也是个好事,说明这里的知了多啊,粘知了这事我是没什么经验,我朋友经常跟他爸爸来,每次都是满载而归。
话不多说,我就负责找,虽说是夏日炎炎,但是一排排的树形成了一个天然阴凉,朋友弄好了装备,这时我也发现了一个知了,我们屏住呼吸,小心翼翼的把竹竿靠近它,趁知了不注意,一用力,把值了的翅膀粘在竹竿上,知了一个劲的摆动翅膀,奈何为时已晚。
接着我发现了一个又一个,虽说有的知了精明逃跑了,但是大多数还是被我们收入囊中,经过一个下午的努力,我们两个累的上接不接下气,但是收获满满。
夏天的太阳火辣辣的,烤的大地直冒热气,小草都病怏怏的不见一丝生气……
我在家里闷闷不乐,就走出家门到楼下玩去了,找了几个小伙伴,一起玩了起来,我看到有知了,就说:“我们去捉知了吧!”小伙伴们都说:“好。”
后来,我们都去拿工具了,有的拿了捉知了的网,有的拿了装知了的瓶子,我拿了把玩具步枪用来打知了。
装备好后就开始捉了,我拿起枪,看到有知了,就朝它打了一枪,可是枪的威力太大,把知了打死了,我看到死了的知了,它全身是金黄色的,原来是一只没有脱壳的知了,看了一会就想起了一个成语叫“金蝉脱壳”。
过了一会儿,我们已经满头大汗了,我们的瓶子里已经知了已经很多了。
后来,我们就拿着知了去放生了。
捉知了真好玩!
“蝉,蝉,”窗外的蝉不知疲倦地叫着。我觉得抓一个就好了!于是我约了我的好朋友张去抓蝉。
我们先洗面筋。我们把面粉放在碗里,然后放适量的水,然后拿筷子搅拌一次。但是带水的面粉很调皮,经常粘在我们手上。左手粘住,但右手拉下。结果右手又卡住了,很迷茫。一个小时过去了,我们终于洗完面筋,我和张成了大脸。
我们跟着蝉的叫声,一路寻找。“看那个。”一只大胖蝉在树枝上唱歌。张把面筋裹在竹竿上,小心翼翼地展开蝉的翅膀。我紧张地屏住呼吸,心都提到了嗓子眼。看到竹竿快要碰到蝉了,蝉飞走了。“唉”我们俩同时叹了口气,发誓不抓蝉,绝不罢休。
另一只蝉在远处的一棵大树上叫我们。我们爬到树下,张重复着他的老把戏,变得更加小心了。“轰!轰!”蝉落到了地上。我们跑去看,那只蝉掉在地上,只有一只翅膀。怎么回事?再看,原来翅膀在竹竿上。
捕蝉真好玩!
夏天到了,树上的知了叫个不停,好像在说:“热死我了,热死我了。”于是我和爸爸决定带上小狗,一起去捉知了。
我们来到小树林里,我拿着手电筒不停的照着树干,看树干上有没有知了,妈妈不用手电筒都已经抓住2个了,爸爸不用手电筒都已经抓了5个了,我还是一个也没抓到呢!我还在不停的这棵树上找找,那棵树上找找,废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找到了两只,小狗这里嗅嗅,那里嗅嗅,也找到了一只知了,于是我们决定比赛找知了,我们分头行动,连小狗也加入了我的队伍,帮着我找,爸爸只用了大约五分钟就住了八只知了,妈妈用了大约五分钟捉了六只知了,我本来大约用了六分钟找了六只知了,可小狗又帮助我找了三只知了,结果我和小狗获胜,我们是冠军,我们赢了。
我们回到家里,爸爸留了一只知了放在铁笼里,让它明天变成知了,然后把其他的知了都用开水烫死,给我们做成了油炸小知了,可好吃了!下一次,小狗和产打了起来,究竟谁会赢呢,请看下集的不速之客。
每个人的童年都有一件有趣的事。在我的童年里最有趣的一件事是我和爸爸捉知了。
那是去年夏天的午后,火辣辣的太阳烤着大地,热得我喘不过气来。一只只知了不停的叫唤着,吵得我心烦意乱,安不下心读书。突然爸爸走过来说:“走吧我们去捉知了。”我听了,立刻高兴得手舞足蹈,烦躁的事早也忘了。接着,我和爸爸到了楼下的公园里找知了。首先爸爸教我怎么做一个完美的捉知了的工具,先在公园里找一个又粗又结实的竹竿,但爸爸告诉我也不要太粗,把铁丝结实地捆在竹竿的一端,然后爸爸再找一个不透风的大塑料袋,往铁丝的周围一套,一个完美的捉知了的工具就做好了。我又按照爸爸教我的步骤又再给自己做了一个。
我和爸爸来到柳树下,寻找知了。我抬头一看,一眼就看见了一只又大又肥又健壮的知了。我说:“爸爸你看,好大好肥的一个大知了。”爸爸听了之后,小心地靠上去。还没靠近知了就远走高飞了,似乎知道我们要抓住它一样,这只知了真聪明。我和爸爸没有因为失败而放弃,开始了第二次进攻。我选中一只正在吸柳汁的知了,然后举起工具往上一套,哈…抓住了。这次成功的捕捉让我信心十足,一连捉了好几只……
我喜欢童年为我带来的乐趣。
大雨过后的晚上,我和我的好朋友一起去捉知了的幼虫,我们这里叫蚂虮妞。
这时,天色已经黑了下来,我们一起来到河堤上,走到一片树丛中,顺着手电筒的光看见树上好象有一只死的知了,被一群小蚂蚁包围着,我以为小蚂蚁要吃掉它,就想把它拿下来,没想到我一摸它,它就飞走了,把我们大伙吓了一跳。
我们继续向前走,趁着月色,我妈妈发现了第一只蚂虮妞,它刚从泥土中爬出来,正努力向树干上更高的地方爬呢。它长着和泥土一样颜色的身体,圆鼓鼓的眼睛,六条腿,腿的边缘还有小刺,能够帮助它将身体牢牢的固定在树干上不掉下来。我小心翼翼的把它从树干上捉下来放在了塑料袋里。紧接着我们又捉到了第二只、第三只......
在手电筒的照耀下,我们还发现在夜晚活动的许多小动物,黑色的毛毛虫,长着长长触须的天牛,更有趣的是在返程的路上,在两棵树的中央有一个巨大的蜘蛛网,蜘蛛网上还有一个象钱币一样大小的蜘蛛,它的肚子好大呀,象是刚吃饱了东西,我把这只大蜘蛛叫夏洛,它的这只巨大的网就叫夏洛的网。
不请自来的客人(3)抓住了河北南阳油田石少康的夏天。树上的蝉不停地叫着,仿佛在说:“它要杀了我,要杀了我。”于是我和爸爸决定带着狗一起去抓蝉。当我们来到树林时,我用手电筒不停地照着树干,看树干上有没有蝉。我妈没手电已经抓了两个,我爸没手电已经抓了五个,我还是一个都没抓到!我一直在寻找这棵树,但花了很大力气才找到两棵树。小狗到处嗅,还发现了一只蝉。于是我们决定在比赛中找蝉。我们分开了,甚至小狗也加入了我的团队来帮我找到它们。我爸只用了大概五分钟就活了八只蝉,我妈用了大概五分钟就抓了六只蝉。
回到家,父亲把一只蝉留在铁笼子里,让它明天变成一只蝉。然后其他的蝉都被开水烫死了,我们做了油炸小蝉,好吃!下一次,狗和成龙打了起来。谁会赢?下一集请见不速之客。
有人喜欢捉螃蟹,有人喜欢捉蝴蝶,而我喜欢捉知了。
那天傍晚,我和爷爷出去散步。这时,从几丛灌木中传来一阵“知了知了”声。我灵机一动,便叫上爷爷一起捉蝉。
我很激动,细心寻找,不放过任何一根树枝,恨不得马上捉到。过了好一会儿,还是只听见叫声,不见踪影。我不耐烦了,问爷爷:“我明明听见蝉的叫声,为什么就抓不到?“爷爷回答:“蝉啊!一般生活在土地比较肥沃,小树比较绿的地方繁殖后代,会在树技的枝头进行合唱。”我听了爷爷的这番话,恍然大悟。我重振雄风,细细寻找。时间一分一秒流逝,我终于找到一只纹丝不动的蝉。我眼疾手快,拢住了它,可它的翅膀扑闪得太快,从指缝间飞到了旁边的树叶上。“老虎不发威,当我是病猫”。我边说边蹑手蹑脚靠近,蹲下。瞧!那只雄的蝉真叫得起劲哩!再仔细一看,还有惊喜,它吸引过来了两只雌的蝉,正打得不可开交。我趁它们不注意,一把扣下去,“呼啦”一声,三只蝉到手了……我兴奋地捉着,早已忘记了夏天的炎热,衣服湿透了整个身体。我迫不及待将战利品给爷爷看,爷爷微笑着说:“你真厉害,能抓这么多蝉!”我听了,心里乐开了花。
太阳偏西了,我也玩累了,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踏入归途。
“知了,知了”我被这群正在合唱的蝉给吵醒了,我气呼呼地去找爸爸,“爸爸,带我去捉知了,它们实在是太烦了!“
到了全民,我迫不及待地跑下车,呀!天气太热了,为了捉知了,我涂上了防晒霜,穿上了防晒衣,拿着鱼网,跟在爸爸身后。我们蹑手蹑脚地来到了一棵小树下。
“马奕涵,快点过来,这里有一只呀!”爸爸小声地说。我飞快地跑到爸爸身边,只见他双手拿着网,慢慢往上升,升到知了的旁边,用力一按,知了就捉住了。爸爸把鱼网按在地上,知了在网里扑闪着翅膀,像一个无头苍蝇东窜西撞,爸爸用手抓住知了,把它放进了袋子。
我见爸爸抓知了这么容易,于是夺过爸爸手中的网,我在每棵书上仔仔细细地找,终于找到了一只,我心想:“一定要把它抓住!”我按照爸爸的方法,当我快要把它抓住的时候,它好像突然醒悟过来,一下子飞走了,我非常失望。后来我们又捉到了几只知了,正当我们满载而归的时候,我看着知了们在袋子里,可怜的样子,我一下心软了,对爸爸说:“我们把知了还给大自然吧!”爸爸赞许的点点头。
最后,我把知了放在了树干上,让它们自由地生活,它们慢慢地往上爬,时不时地叫几声,仿佛在向我致谢!
“知了,知了”窗外的知了,不知疲倦的叫着。我想要是能捉着一只该多好啊!于是我约上我的好朋友张苏杭去捉知了。
我们先洗面筋,我们把面粉放进碗里,再放上适量的水,然后拿来筷子,一下一下的搅,可是加了水的面粉很“调皮”,经常粘在我们的手上,左手粘住了,用右手拉下来,结果右手又被粘住了,忙地晕头转向。一个小时过去了,我们终于洗好了面筋,我和张苏杭也成了大花脸。
我们循着知了的叫声一路搜索,“瞧那”,一只又肥又大的知了正在树枝上卖劲的唱着歌。张苏杭把竹竿上裹上面筋,小心翼翼地向知了的翅膀伸去,我在一旁紧张的屏住了呼吸,心都提到了嗓子眼。眼见竹竿就要碰到知了了,“卟啦”一声,知了飞走了。“唉”,我们俩同时叹了一口气,发誓不捉住知了,决不罢休。
“知了,知了”又一只知了在远处的一棵大树上召唤着我们,我们蹑手蹑脚的走到树下,张苏杭故伎重演,更加了一分小心。“卟啦啦,砰”,知了掉在了地上,我们跑过去一看,掉在地上的知了只有一只翅膀,怎么回事?再一看,原来那只翅膀正在竹竿头上呢。
捉知了真好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