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外谷雨匆匆,仍旧洗不落初夏的酷热,独自一人手握着笔,托腮望月,陷入沉思,也已是不忍再算,六载年华,却还剩几场谷雨,几次夏风,几度月圆。
还记得那个清凉的九月,我们相聚在培新的校园。一朝相聚就注定了六年之约:在绿茵的球场上看到彼此的汗水挥洒;在灿烂的阳光下,四望彼此的笑靥飞扬;在晨诵庆典上我们发自内心的优美吟诵;在课堂上我们求知的眼眸自以为,童年纯真的力量可以在友情的燃烧中让一切永恒;使骄阳失色,波涛无声。
还记得那个凌寒的腊月,一场匆匆而来的大雪,激起了我们对冬季的眷恋,站在纷纷扬扬的雪花中,我们仔细观察它们细小的纹理,用心聆听它们的悄悄话,而操场上飞滚的雪球,在朔雪中成了我们献给少年时代的礼物,风雪阻挡不了我们嬉戏的热度,泯灭不了我们天真的本性吹散不了我们内心的纯洁,真挚的能久久地弥漫在我们心间。
还记得那个酷热的六月,儿童节在婉转的歌声中来到。我们听到了爸爸们的洪亮歌声,我们看到了妈妈们的优雅舞姿,还见证了老师独秀一枝的清亮歌喉。不仅如此,我们诗兴大发,创造出了专属于我们的令人荡气回肠的口号,久久回荡在教室的天花板上,散不去想到如此,心中不免感慨万千。
三月,我们在校园里种下一颗银杏树,清晨的校园散发着新芽轻郁的馨香,在以后的日子里,它是我们,我们便是它,春、夏、秋、冬站成永恒的姿势
于是,在时光徐徐的脚步声里,暖意如旭,岸头微绿,已送冬归去。桂花不断饱满的花苞暗示着成长的脚步,沸腾的青春,纯真的时代也仿佛终有结束的一日。我们也要在歌声中带着微笑与憧憬跨过成长的彩虹,接受未来的挑选。让我们这份留念化作人生中最美丽的回忆,那一定是一种不耀眼但很明媚的光线。
时光清浅,明天,我们毕业!
随着时间的消逝,延续至今的习俗很多都已不在了,但也有些人为了怀旧重新将先前的习俗重温一遍,打年糕的习俗仍在,但也并不常见,父母便商量在新春佳节来临之际重温一次打年糕。
年糕有年高之意,意味着年年高升。我看着父母准备打年糕的工具,首先是将未成形的年糕制作好,虽然是未成形的,却也需要十余条工序。先将糯米用水浸几天。把淘净的米挑回,放进一个大木桶,在一口大锅的沸水里开始蒸,蒸成米饭后,把水份少许沥干。然后倒入石舀內,再准备一个榔头状的东西,就可以开始打年糕了。我握紧檀木榔头,尝试着掂量了下重量,发现比我想象中的要重很多,怪不得能用来捶打年糕。
到了春节,挂春联,贴倒福等习俗无不体现出这个节日的喜庆和特殊性,然而我一直期待的只有准备已久的打年糕,好不容易盼到吃完年夜饭,还没等父母提起,我便直接去将檀木榔头拖了出来,父母也从我脸上掩盖不住的兴奋得知了我的目的,于是期待已久的打年糕开始了。
我自告奋勇,第一个上前抓住檀木榔头。当用力的时候才想起它的重量,我处于一个很尴尬的局面,只能背水一战。奋力举起,还没举过胸前,便只能放下。我又转头看看父母鼓励的目光,就明白了,破釜沉舟,即使没有前进,也没有退路。于是慢慢举起,感觉到了极限高度之后,微微放下一点,用尽力气猛的举起,举到头顶,然后轻松放下。坚持,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困难总能迎刃而解的。
打年糕的习俗是因为当时制作年糕需要应运而生的工序,因为有了机器,无需人工,现在已经不怎么能看见打年糕了,这也正好说明了我国现代的科技发展速度之快,让我们感到自豪与骄傲。打糕机,洗衣机等机器都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便利。最主要的还是享受习俗带给我们的乐趣,同时学到更多,知道更多。
欢乐的氛围依然笼罩着我们,在进入梦乡的同时也会明白:这一年已经过去,新的一年便是新的开始,打年糕的习俗既给这一年画上了圆满的句号,又给了新的一年完美的开头。
哦,打年糕!
人人都有过去,可到了现在就变成了你记忆大海里的一滴水。或许很平常,已被你忘却,或许很特别,你怎样也忘却不了。特别是你第一次做的事情最难忘却。而使我最难忘却的第一次,就是我第一次骑自行车。
那是在几年前,上学的时候看到许多大哥哥和大姐姐们都在骑自行车,连大人也是,看着他们骑着自行车左转、右转,前进、后退的姿势灵活又漂亮让我羡慕不已,心想自己也可以像他们一样骑自行车就好了。
于是,周末的时候我便去借朋友家的自行车,并让他教我。我拿到自行车时心里兴奋极了,想着可以像大哥哥,大姐姐们那样,就兴奋到了极点。我迫不及待地想骑上去,却不知道该怎么开。便去问那位朋友。他说想上自行车,先把左脚放在踏板上,再用右脚把车向前推行,最后右腿迅速踩在另一个踏板上,用力和左脚跟着配合就行了。听他这么一说,我重新试了一下,果不其然,自行车真的动起来了,但骑了一会儿我又发现问题了,每次当我转弯时身体不由得向内倾斜,车子也会向内倾斜,然后就控制不了,只有下车了,于是我又去问那位朋友为什么会这样。他说:你在转弯时身体与车子倾斜这样自行车就保持不了平衡,只要你转弯时身体稍微向外一点保持住平衡就行了。我又依他的指示去做。一转眼大半天过去了,我的收获不大也不小,但我毕竟学会了一点,我太高兴了。我相信,总有一天我会成功。
这,虽然只是我记忆大海里的很小一部分,但也值得以后回忆、品味了。第一次骑车的经历,已经铭记在我心中。
假如你是一棵小草你会想变为最翠绿的一株;假如你是一朵鲜花,你会想成为最美丽的一朵;假如你是一朵云,你会想成为形状最特别的一朵云。但这一切的出类拔萃,都来自于你的努力和坚持!
比别人多坚持一会儿,可能就是你成功的关键因素。
2013年加油男孩的出道,别人都以为他们是一夜成名。可是没有任何人看到他们的努力与汗水。之后人们渐渐地看见了他们的努力:晚上排练到十点以后还要请家教来上课,每天只能睡四五个小时,晚上凌晨2:00的飞机,5:00到家之后,6:00又赶到学校上课。那种孤独你知道吗?他们只能一个人往前冲,每天任何人能够帮助他们,这就是明星光环背后的故事。那一个个不为人知的伤口只有他们自己知道,可他们坚持下来了,并且获得了巨大的回报,这就是坚持的结果。有人说他们不务正业,有人说他们不好好学习,还有更多的骂名,他们只能自己背负,自己承担。
坚持可能获得了一次鼓励声,坚持可能获得了别人的微笑,坚持可能获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我相信,只要你坚持了,就绝对不会让你后悔。
我的家乡一年四季美如画,特别是秋天,更是美得不同凡响。
家乡的秋美在田野里。金黄的稻子成熟了,一阵微风习来,已是笑完了腰;身杆挺得笔直的芝麻严阵以待着,时刻准备接收农民的检阅;绿油油的花生匍匐在土地上,在急切地盼望我们探寻他们地下的宝藏田野的美,是一种丰收的美,喜悦的美。
家乡的秋美在果园里。苹果树挂出来红彤彤的小果实,就像一个个小朋友天真的笑脸;梨子树也不甘示弱,它也挂出一个个小灯笼,仿佛在和苹果树一决高下;一串串葡萄高高地挂在树上,像一个个晶莹剔透的玛瑙;橘子树上的橘子也是形状各异:有的脸朝天,像打了胜仗的将军;有的像害羞的姑娘,用青纱遮住了半边脸果园的美,是一种赏心悦目的美,是让人垂涎欲滴的美。
家乡的秋美在山岗上。天空中飞过一群归鸟,它们排成人字形或一字形,像一支训练有素的军队;银杏树像一把把金黄的小扇子,吹散了夏天的炙热,带来阵阵清凉,使人神清气爽;秋风中,一片片枫叶轻轻摇动着,仿佛一团团燃烧的火焰,使人感到温馨;阵阵秋风习来,片片树叶像一只只色彩斑斓的蝴蝶,在空中翩翩起舞山岗的美,是一种清爽的美,是一种动感的美。
家乡的秋天很美,它美在清新,美在自然,美在使人永远难忘。
72岁的我,躺在夔州的病床上,想到自己就要离开这个世界了,心里一阵不舍。望着窗外已被冰雪覆盖的一切,我不禁想起了当年求学时的情景。
那时的我体弱多病,家境贫寒,但这却阻挡不了我学习的脚步。我极其热爱读书,但因为家里贫寒,没有书看,我就去有藏书的人家那里借,亲手把它抄写下来,到了规定的日子再还回去。
那时候,是冬天。冰雪把整个世界包围了起来,冷得连砚里的墨都结了坚硬的冰,手指弯都弯不了,但我还是不懈怠,不放松读书,不放弃抄书。每抄完一本,就赶快跑到别人家去还书,不敢超过约定的期限,就这样,我看了许多的书。
后来,我受朱元璋礼聘,为太子朱标讲经。我跟他提起我以前求学的经历:有一次去还书,因太急,跑得太快,摔了一跤,书掉了出去,掉在了水坛里。我忙去把书拿起来,用自己的衣服把书保护好,尽量不让它受损。我抱着书赶回家,把书一页页小心地用小木块隔开,避免黏在一起。第二天早上公鸡还没打鸣,就跑去还书了。
我这一生当了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与刘基、高启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又与张溢、刘基、叶琛并称为浙东四先生,被明太祖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
望着窗外的雪景,我进入了永久的睡眠
打年糕是我们桐乡的一个传统习俗,听爸爸说,过了腊月二十,在过年之前,家家户户都要打年糕,这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现在有很多人家都偷懒了,直接到街上买年糕过年。但我们家还是喜欢自己打年糕。
在打年糕之前,我们要先做好准备工作。奶奶很早就买好了糯米,将糯米在水里浸泡一段时间后,就拿去加工成糯米粉。
到了约好要打年糕的那一天,我们家、三爷爷家、五爷爷家三家人就聚在一起,热热闹闹地忙活起来。摆放好一个铁灶台,上面放一个大镬子,里面倒满水,镬子上放上一个蒸笼,蒸笼里垫一块纱布,把准备好的糯米粉均匀地在纱布上铺上一层,盖上蒸笼。爷爷在灶里烧起火来,把火烧得旺旺的,直到把蒸笼里的糯米粉蒸熟。
过了一会,奶奶说:时间差不多了,该熟了。爷爷站起身来,把蒸笼掀开,哇,只见一团热气冲天而起,糯米粉的香气也随着热气弥漫开来。爷爷用筷子在糯米粉里插两下,点点头说:行了。说完,爷爷就双手揪起纱布的四角,把糯米粉裹住拎起来,拎到早就摆放好的木板上。
奶奶开始指挥爸爸打年糕。奶奶说,以前都是她打的,现在她年纪大了,打不动了,就让爸爸继承这项工作。我们这里打年糕也不用工具的,爸爸用双手把糯米粉揉在一起,反复地揉按,挤压,拍打,慢慢地把原来松散的糯米粉揉成了软软的、韧韧的、很有弹性的一团。然后,他再把这一团揉好的糯米粉压扁,拉长,一块年糕就做好了。
年糕白白的、香香的,很可爱的样子。我们把做好的年糕放进铺在地上的匾里。然后我和弟弟用筷子蘸了红色的颜料,在年糕上面点几朵梅花。白白的年糕,鲜红的梅花,看起来更漂亮了。
外面北风呼呼,很冷,但是屋里热气腾腾,几家人聚在一起,欢声笑语不断,热热闹闹的,一点都不觉得冷。爸爸说:这就是过年的味道。
我们把所有的年糕打好之后,剩下的一点糯米粉就搓成小圆子,放水里一煮,大家蘸着白糖吃了。那味道也很不错哦!
听说北方过年要包饺子吃,我们这里没有这个习俗,我们就是吃年糕。打好的年糕浸在水缸里,可以放很久,过年的时候,祭祀要用。过完年,我们慢慢吃,可以一直吃到元宵节之后呢。
今天是寒假第一天,早上刚起床,爸爸告诉我,爷爷在姨奶奶家打年糕,让我一起去看一下。
来到姨奶奶家,我看见这里围满了人,爷爷正抡着一个大木槌敲打着石臼里的粉团。粉团软软的,正冒着热气呢!旁边站着一位老爷爷,不停地往石臼里甩水。不一会儿,粉团就变成了一块大年糕,两位老大伯把它抬到了一块门板上,大娘大爷们一哄而上,把它切成了一小块一小块的。
这时,一位老奶奶问我要不要吃年糕,我点了点头。她马上切了一个年糕头放到了我的手上。没想到这年糕可真烫啊,我连忙大叫起来。爸爸看见了,马上把我手上的年糕拿走了。我感到手上粘粘的,就用冷水洗了一下。这时,姨奶奶给我拿来了碗筷,碗里面还放了白砂糖。年糕蘸着白砂糖吃,甜甜糯糯的,美味极了!
切好的年糕铺在了竹匾里,按照习俗,我拿起一根筷子,在每块年糕的中间点上了一颗红心。年糕拉回家放上两天就会变硬了,到时候奶奶会给我们做糖年糕、芝麻炒年糕、青菜煮年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