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到“和”?我带着这一远古而至今不解的问题去探访古代的生命。
乔致镛说:“和”就是当我与相与们争做高粱霸盘时,斗得你死我活之际,我后退一步,同人们商议,签订了从此不做霸盘的协议,才有了今天的晋商,正是“和”让我们携手共赢,让我们江通天下。
奥!我好像懂了,“和”就是退一步海阔天空,以大局为重,只有“和“,才能生财。
王昭君说:“和”就是当国家要交战时,如果和亲能瓦解矛盾,消除战争,就应当站出来,即便失去了自己的幸福,但能为和平安定生活的百姓做贡献,也是值得的!
奥!我好像懂了,“和”就是身负重任,牺牲自己而换来的,和平大于一切,和为贵……
孙斌说:我是多么不愿意看到血流成河的战争场面,当非敌对不可时,不战而屈人之兵,是最好的.战术,因为这样,没有死伤,一切在和平解决之时,我总会笑,即使身为军事家“和”也是我们的追求目标。
奥!我好像明白乐,“和”是一种智慧,是一种战术,是不战而屈人之兵的谋略,是武力的最高境界!
晏子说:“和”就是当我出使楚国时,用自尊建立起来的屏障,只有自己有硬气,才能打消别人对你进攻的念头,才能真正实现“和”。
带着这些答案,我回到现实生活中,每个人对“和”都有不同的理解,也许就是人们和和睦睦地相处,也许就是祖国的安定与统一,也许就是就是世界的和平安宁……
当我们无论何时都抱有一种“和”的心态,也许答案就在我们心中。
如果说:母爱如水,那么,父爱是山。如果说:母爱是涓涓小溪,那么,父爱就是滚滚流云。是啊,父亲的爱,就像大山一样,高大而坚定。父亲的爱,每一点、每一滴都值得我们细细品味。父亲的爱,和母亲的爱一样,都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我也能常常体会的如山一般的父爱。
曾记得初三是我最难熬的一年,在这一年中父亲虽然没能一直陪伴着我,但在细小的细节是我还是体会到了父爱。
临近中考的时候,爸爸来学校看过我一次,他对我说:“女儿,学习虽然重要,但也要注意身体,别太累了,瞧,这是爸爸给你带来的水果,都是你平时爱吃的。记住,就算你考不好也没关系,我和你妈妈永远是你的'依靠,考试的时候我们只要尽力就好!”我点了点头。
考试的时候由于家里学校远,爸爸也因为忙而没来学校,看着别的家长接自己的孩子我不禁落泪了,也因这件事我和爸爸好几天没说话。爸爸,对不起,我不该那样对您大吼大叫,还请您原谅。
中考过后,紧接着是到学校填志愿,那几天,不论刮风下雨,每天上午爸爸都骑电动车在八点之前把我送到学校。上了高中后,每次回到家,爸爸总是嘘寒问暖。有次我对老爸说:“老爸,你比我老妈还唠叨!”他笑了,笑得很开心。
父亲的爱,是实实在在的,没有华丽的词语,没有亲昵的做作。父亲的爱,是沉沉甸甸的,不会直接表达,有时倒觉得是在惩罚。可父爱在我心中:印得最深,时效最长,感受最涩,受益最大。那是一座高高的山,做儿女的永远——在山的庇护下。父爱如山!
爸爸,我永远爱你!
没有国家就没有我们自己。
我们要用自己的生命和汗水捍卫国家的尊严,为国家的.兴旺昌盛贡献自己的力量。
爱国是高尚的情操。
每个人都不可能离开自己的国家而单独生活着,爱国是一种高尚的道德情操,是一个民族最为珍贵的精神财富。
伟大的爱国者肖邦的墓在法国。
他的墓前终年有鲜花。
法国一位前总统的墓及青铜卧像就在通向肖邦墓地的路旁,却很少有人驻足。
法国人爱肖邦,因为他是天才的音乐家,再说他算半个法国人。
肖邦享年39岁,最后18年是在法国度过的。
青春不朽,岁月长留。
不是只有《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里的阮莞为爱而死才算是青春不朽,每个人都有一场不朽的青春,或张扬,或内敛,或沉静,但终归不朽,会在岁月的流逝中,渐渐沉淀成年少时期最美好的感动。
致我们不朽的青春,若为女子,在青春里,就应该充实自己,让自己优雅而又美好;若为男子,就应该不断地完善自己,成为一个人中的君子。
致我们不朽的青春,在最美的年华里,就要有飞扬的眉眼,欢快的笑声,做真实自然的自己,不做作,不矫情,活得自在坦然。
致我们不朽的青春,在一去不返的年华里,就应该找到自己的理想,也许是说走就走的旅行;也许是深刻动人的`爱情;也许是骄人自豪的成绩。不管梦想在何方,都要有向它追逐的勇气。
致我们不朽的青春,在年华老去以后,我们不会一片沉静。在午后的院子里,突然回忆起青春里那一张熟悉的脸,那一段动人的情,那一曲悠扬的曲子,那痴心追逐的梦想,那一章优美的文字或者其他,总是会浮起淡淡的笑意,涌出浓浓的暖意。那么,我们的青春已逝不朽,永远活在自己的,他人的记忆里,提醒着我们,那一段不朽的青春真是地存在过,我们不曾后悔。
因为不悔,所以不朽。
曾经和许多人一样,认为蒙娜丽莎那神秘的微笑是永恒的,认为那是任何微笑都无法超越的,直到今天。
第一节语文课,照例有一个同学演讲。我对她的期望很高,因为她叫昕悦。她是个很漂亮的女孩,平时说话的声音很甜,也很美,只是有些活泼中的柔弱。
她走上讲台,一段平淡的开场白,平淡的话语,平淡的微笑,正如她描述的一个平淡的人家平淡的爱的故事。我不免有些失落。当故事渐臻佳境,她的话忽然断了,显然是因紧张而忘了词——许多人沉默了,许多人叹息了。她不断的重复着刚才那句话,额头上渗出了细密的汗珠。这时,我忽然发现,她那平淡的微笑变得那样显眼,竟掩盖了她怦怦直跳的心。许久,她才过了那个坎儿,轻轻咬了一下嘴唇,继续她的演讲。大约过了半分多钟,也许是因为第一次的失误,她的声音又断了。还是那样的微笑,还是那样得在微笑里继续。我的心揪紧了。
但令我们失望的事,故事在推向高潮时再一次断了,我看见她紧紧地握住拳,眼里噙着泪水。但是,她仍旧保持着那看似平淡时则不平淡的微笑,微笑中洒满了阳光。那是一种怎样的力量,使她在并不完美的演讲中忍住欲出的泪水?那是一种怎样的.力量,使她在一次又一次的间断中保持灿烂的微笑?我看着她紧握着的拳,咬牙坚持的微笑,被震撼了。
蒙娜丽莎的微笑又怎样?迷到几个世纪的微笑又怎样?一场大火就可以把它化为灰烬。唯有这样的永远挺立于人心中的微笑才是永恒的。
演讲过后,一断平淡的结束语,却博得了经久不息的掌声。她平静的走下讲台,跑回座位,泪水再也忍不住地涌了出来。
虽然她的演讲并没有得高分,但是我在心底里给她打了满分。不为别的,就为这永恒的微笑。
母亲去逝了,现在留给我的只有回忆了。
在我的印象中母亲没有年轻过。生我的时候,母亲都已过四十五了。所以一生感受到的是母亲那老人般不言笑的慈爱与溺爱。我又是家中的独生子,更受父母的宠爱,长大了姐姐们经常笑话我都快上学了还在吃奶。
母亲在我眼中是个老妇人,不强大不凶狠。在村子中没跟人吵过闹过。但有时候心中有不平事也要到村头骂大街。童年里,我常跟着母亲,象对可怜的人。更怕母亲受到意外伤害。一天放学了,邻居大伯神色凝重地对我说;快回去,你妈从楼上摔下来,差点儿摔死了。我砰砰嘣嘣地跑回家,发现母亲难过地躺在床上,我走上前去趴在床沿上急的汪汪直哭“妈你怎么了,你怎么了”现在想来这便是我为她一生流过的泪,喊过的哭声。
我长大了见了世面了,人离母亲远了,心也离母亲远了。母亲却反而越发牵挂我。我每次打工回来她都可怜巴巴地跟我说,儿,你不要出去了,好久见不到你,我心窝子都是痛的;我不以为然,我说,我在家里,你又唠叨,我出去了你又舍不得。古人云父母在不远游,现在我才理解这句话。
我快三十岁时,母亲终于盼到我结婚了。第二年,她就有了个孙女,母亲这时都已经七十多岁了,毕竟老了。跟着小孙女在婶子家窜门时,不小心在婶子家灶背后摔了一跤。从此便下不了地,挑不得水,做不了饭了,只能对着天晒晒太阳,做瞌睡。父母老了,我再才觉得家庭的重担压在我肩膀上了。我每天忙碌着。母亲在我眼皮子地下,被我冷落了。随然有时也在她跟前端饭递水,那也只是例行公事,连句多话也没有了。现在想来我十分的愧疚,生活中我有些无奈,有些麻木。不曾想到要为老人,为母亲去陪她说说话,让她心里知道儿子眼里是有她的心里也是有她的。而我想得只是让她吃饱穿暖,精神上却渐渐地让她心寒。
每次母亲住院,我想到的是往家里寄钱。来到母亲病床前也只是愣愣地看看母亲那张衰老的脸,背词似的问一句妈你好点了吗。其实我不想说什么,我只想能像小时候一样哭着喊‘妈,你怎么样了,你怎么样了。’但我想喊喊不出声,想哭流不也泪。
从母亲生病到去逝,这个过程,是一件件我必须去面对,去打理的事。而我只想终日地守着母亲,在她身边给她拿出些旧衣服让她鏠补,给她穿针引线。想像中我可以按我的方式送母亲入土为安;首先,把母亲放在她自己睡觉的床上,一边躺着父亲,一边躺着我,然后让我哭过死去活来,哭累了再带上锄头上山给母亲挖井,然后叫人先把母亲的棺木抬上山,等到天亮后,大家吃了早饭,我再把母亲背上山,放进棺木里,周围围上一圈土,棺盖不要埋掉,过几天,想她了,又把棺盖挪开看看她,直到母亲面目全非,再把她给埋上。我不想让道士治什么丧,把沉睡的'母亲弄得神神鬼鬼的。母亲死了,她安静地躺在那里,依然是我依依不舍的母亲,她不会变鬼,也不会成仙的。
母亲是怕死的,当我们不在她身边时,她感到生不如死,她又想死。母亲病重的那天,她很愿意让我把她背到医院,她相信医院可以治她的病。但是母亲一周以来粒米未进,连喝口水都难以下咽,现在想来都叫人揪心,难受。姐姐要把她抬回去,她不让母亲死在医院里。母亲神色暗淡了,知道自己没救了。反正一死,她也不怕了。她说不出话了。躺在床上,谁过来叫一声,她也睁眼看看,脸上什么表情都没有。好象在专心地做着一件事,面对死亡。
半夜里,母亲要走了,父亲守在她的身旁,摸着她的脚,用一种最平常的语气叫唤我们;你们快起来啊,你妈是要走了,脚都凉到脚弯了。姐姐们哭天喊地的叫啊,这时母亲眼也闭了,耳也聋了。口是张开的,下巴有些为颤动,可能是鼻子不能呼吸了,再用口吸气几口气吧。
母亲走了,头戴着她那古老的青丝头帕,穿着她那从左肩膀往下扣的布衣,静静地躺着,尽管她现在已经是一具尸体,在我眼里她还是一位手脚脸面我都熟悉的我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