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高二数学教案(整理5篇)

时间: 2024-04-27 栏目:教学教案

高二数学教案范文篇1

教学目标:

1.理解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意义;掌握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刻画点的位置的方法。

2.掌握坐标法解决几何问题的步骤;体会坐标系的作用。

教学重点:

体会直角坐标系的作用。

教学难点

能够建立适当的直角坐标系,解决数学问题。

授课类型:

新授课

教学模式:

启发、诱导发现教学。

教具:

多媒体、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情境1:为了确保宇宙飞船在预定的轨道上运行,并在按计划完成科学考察任务后,安全、准确的返回地球,从火箭升空的时刻开始,需要随时测定飞船在空中的位置机器运动的轨迹。

情境2:运动会的开幕式上常常有大型团体操的表演,其中不断变化的背景图案是由看台上座位排列整齐的人群不断翻动手中的一本画布构成的。要出现正确的背景图案,需要缺点不同的画布所在的位置。

问题1:如何刻画一个几何图形的位置?

问题2:如何创建坐标系?

二、学生活动

学生回顾

刻画一个几何图形的`位置,需要设定一个参照系

1、数轴它使直线上任一点P都可以由惟一的实数x确定

2、平面直角坐标系

在平面上,当取定两条互相垂直的直线的交点为原点,并确定了度量单位和这两条直线的方向,就建立了平面直角坐标系。它使平面上任一点P都可以由惟一的实数对(x,y)确定。

3、空间直角坐标系

在空间中,选择两两垂直且交于一点的三条直线,当取定这三条直线的交点为原点,并确定了度量单位和这三条直线方向,就建立了空间直角坐标系。它使空间上任一点P都可以由惟一的实数对(x,y,z)确定。

三、讲解新课:

1、建立坐标系是为了确定点的位置,因此,在所建的坐标系中应满足:

任意一点都有确定的坐标与其对应;反之,依据一个点的坐标就能确定这个点的位置

2、确定点的位置就是求出这个点在设定的坐标系中的坐标

四、数学运用

例1选择适当的平面直角坐标系,表示边长为1的正六边形的顶点。

变式训练

如何通过它们到点O的距离以及它们相对于点O的方位来刻画,即用”距离和方向”确定点的位置

例2已知B村位于A村的正西方1公里处,原计划经过B村沿着北偏东60的方向设一条地下管线m.但在A村的西北方向400米出,发现一古代文物遗址W.根据初步勘探的结果,文物管理部门将遗址W周围100米范围划为禁区。试问:埋设地下管线m的计划需要修改吗?

变式训练

1一炮弹在某处爆炸,在A处听到爆炸的时间比在B处晚2s,已知A、B两地相距800米,并且此时的声速为340m/s,求曲线的方程

2在面积为1的中,建立适当的坐标系,求以M,N为焦点并过点P的椭圆方程

例3已知Q(a,b),分别按下列条件求出P的坐标

(1)P是点Q关于点M(m,n)的对称点

(2)P是点Q关于直线l:x-y+4=0的对称点(Q不在直线1上)

变式训练

用两种以上的方法证明:三角形的三条高线交于一点。

思考

通过平面变换可以把曲线变为中心在原点的单位圆,请求出该复合变换?

五、小结:本节课学习了以下内容:

1.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意义。

2.利用平面直角坐标系解决相应的数学问题。

六、课后作业:

高二数学教案范文篇2

教学目标

(1)掌握由一点和斜率导出直线方程的方法,掌握直线方程的点斜式、两点式和直线方程的一般式,并能根据条件熟练地求出直线的方程。

(2)理解直线方程几种形式之间的内在联系,能在整体上把握直线的方程。

(3)掌握直线方程各种形式之间的互化。

(4)通过直线方程一般式的教学培养学生全面、系统、周密地分析、讨论问题的能力。

(5)通过直线方程特殊式与一般式转化的教学,培养学生灵活的思维品质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6)进一步理解直线方程的概念,理解直线斜率的意义和解析几何的思想方法。

教学建议

1、教材分析

(1)知识结构

由直线方程的概念和直线斜率的概念导出直线方程的点斜式;由直线方程的点斜式分别导出直线方程的斜截式和两点式;再由两点式导出截距式;最后都可以转化归结为直线的一般式;同时一般式也可以转化成特殊式。

(2)重点、难点分析

①本节的重点是直线方程的点斜式、两点式、一般式,以及根据具体条件求出直线的方程。

解析几何有两项根本性的任务:一个是求曲线的方程;另一个就是用方程研究曲线。本节内容就是求直线的方程,因此是非常重要的内容,它对以后学习用方程讨论直线起着直接的作用,同时也对曲线方程的学习起着重要的作用。

直线的点斜式方程是平面解析几何中所求出的第一个方程,是后面几种特殊形式的源头。学生对点斜式学习的效果将直接影响后继知识的学习。

②本节的难点是直线方程特殊形式的限制条件,直线方程的整体结构,直线与二元一次方程的关系证明。

2、教法建议

(1)教材中求直线方程采取先特殊后一般的思路,特殊形式的方程几何特征明显,但局限性强;一般形式的方程无任何限制,但几何特征不明显。教学中各部分知识之间过渡要自然流畅,不生硬。

(2)直线方程的一般式反映了直线方程各种形式之间的统一性,教学中应充分揭示直线方程本质属性,建立二元一次方程与直线的对应关系,为继续学习“曲线方程”打下基础。

直线一般式方程都是字母系数,在揭示这一概念深刻内涵时,还需要进行正反两方面的分析论证。教学中应重点分析思路,还应抓住这一有利时使学生学会严谨科学的分类讨论方法,从而培养学生全面、系统、辩证、周密地分析、讨论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同时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3)在强调几种形式互化时要向学生充分揭示各种形式的特点,它们的几何特征,参数的意义等,使学生明白为什么要转化,并加深对各种形式的理解。

(4)教学中要使学生明白两个独立条件确定一条直线,如两个点、一个点和一个方向或其他两个独立条件。两点确定一条直线,这是学生很早就接触的几何公理,然而在解析几何,平面向量等理论中,直线或向量的方向是极其重要的要素,解析几何中刻画直线方向的量化形式就是斜率。因此,直线方程的两点式和点斜式在直线方程的几种形式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而已知两点可以求得斜率,所以点斜式又可推出两点式(斜截式和截距式仅是它们的特例),因此点斜式最重要。教学中应突出点斜式、两点式和一般式三个教学高潮。

求直线方程需要两个独立的条件,要依不同的几何条件选用不同形式的方程。根据两个条件运用待定系数法和方程思想求直线方程。

(5)注意正确理解截距的概念,截距不是距离,截距是直线(也是曲线)与坐标轴交点的相应坐标,它是有向线段的数量,因而是一个实数;距离是线段的长度,是一个正实数(或非负实数)。

(6)本节中有不少与函数、不等式、三角函数有关的问题,是函数、不等式、三角与直线的重要知识交汇点之一,教学中要适当选择一些有关的问题指导学生练习,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7)直线方程的理论在其他学科和生产生活实际中有大量的应用。教学中注意联系实际和其它学科,教师要注意引导,增强学生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8)本节不少内容可安排学生自学和讨论,还要适当增加练习,使学生能更好地掌握,而不是仅停留在观念上。

教学设计示例

直线方程的一般形式

教学目标:

(1)掌握直线方程的一般形式,掌握直线方程几种形式之间的互化。

(2)理解直线与二元一次方程的关系及其证明

(3)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分类讨论能力、逆向思维的习惯和形成特殊与一般辩证统一的观点。

教学重点、难点:直线方程的一般式。直线与二元一次方程(不同时为0)的对应关系及其证明。

教学用具:计算机

教学方法:启发引导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下面给出教学实施过程设计的简要思路:

教学设计思路:

(一)引入的设计

前边学习了如何根据所给条件求出直线方程的方法,看下面问题:

问:说出过点(2,1),斜率为2的直线的方程,并观察方程属于哪一类,为什么?

答:直线方程是,属于二元一次方程,因为未知数有两个,它们的次数为一次。

肯定学生回答,并纠正学生中不规范的表述。再看一个问题:

问:求出过点,的直线的方程,并观察方程属于哪一类,为什么?

答:直线方程是(或其它形式),也属于二元一次方程,因为未知数有两个,它们的`次数为一次。

肯定学生回答后强调“也是二元一次方程,都是因为未知数有两个,它们的次数为一次”。

启发:你在想什么(或你想到了什么)?谁来谈谈?各小组可以讨论讨论。

学生纷纷谈出自己的想法,教师边评价边启发引导,使学生的认识统一到如下问题:

【问题1】“任意直线的方程都是二元一次方程吗?”

(二)本节主体内容教学的设计

这是本节课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如何解决?自己先研究研究,也可以小组研究,确定解决问题的思路。

学生或独立研究,或合作研究,教师巡视指导。

经过一定时间的研究,教师组织开展集体讨论。首先让学生陈述解决思路或解决方案:

思路一:…

思路二:…

……

教师组织评价,确定方案(其它待课下研究)如下:

按斜率是否存在,任意直线的位置有两种可能,即斜率存在或不存在。

当存在时,直线的截距也一定存在,直线的方程可表示为,它是二元一次方程。

当不存在时,直线的方程可表示为形式的方程,它是二元一次方程吗?

学生有的认为是有的认为不是,此时教师引导学生,逐步认识到把它看成二元一次方程的合理性:

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直线上点的坐标形式,与其它直线上点的坐标形式没有任何区别,根据直线方程的概念,方程解的形式也是二元方程的解的形式,因此把它看成形如的二元一次方程是合理的。

综合两种情况,我们得出如下结论: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对于任何一条直线,都有一条表示这条直线的关于直线的二元一次方程。

至此,我们的问题1就解决了。简单点说就是:直线方程都是二元一次方程。而且这个方程一定可以表示成或的形式,准确地说应该是“要么形如这样,要么形如这样的方程”。

同学们注意:这样表达起来是不是很啰嗦,能不能有一个更好的表达?

学生们不难得出:二者可以概括为统一的形式。

这样上边的结论可以表述如下: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对于任何一条直线,都有一条表示这条直线的形如(其中、不同时为0)的二元一次方程。

启发:任何一条直线都有这种形式的方程。你是否觉得还有什么与之相关的问题呢?

【问题2】任何形如(其中、不同时为0)的二元一次方程都表示一条直线吗?

不难看出上边的结论只是直线与方程相互关系的一个方面,这个问题是它的另一方面。这是显然的吗?不是,因此也需要像刚才一样认真地研究,得到明确的结论。那么如何研究呢?

师生共同讨论,评价不同思路,达成共识:

回顾上边解决问题的思路,发现原路返回就是非常好的思路,即方程(其中、不同时为0)系数是否为0恰好对应斜率是否存在,即

(1)当时,方程可化为

这是表示斜率为、在轴上的截距为的直线。

(2)当时,由于、不同时为0,必有,方程可化为

这表示一条与轴垂直的直线。

因此,得到结论: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任何形如(其中、不同时为0)的二元一次方程都表示一条直线。

为方便,我们把(其中、不同时为0)称作直线方程的一般式是合理的。

【动画演示】

演示“直线各参数。gsp”文件,体会任何二元一次方程都表示一条直线。

至此,我们的第二个问题也圆满解决,而且我们还发现上述两个问题其实是一个大问题的两个方面,这个大问题揭示了直线与二元一次方程的对应关系,同时,直线方程的一般形式是对直线特殊形式的抽象和概括,而且抽象的层次越高越简洁,我们还体会到了特殊与一般的转化关系。

(三)练习巩固、总结提高、板书和作业等环节的设计在此从略

高二数学教案范文篇3

目的要求:

1.复习巩固求曲线的方程的基本步骤;

2.通过教学,逐步提高学生求贡线的方程的能力,灵活掌握解法步骤;

3.渗透“等价转化”、“数形结合”、“整体”思想,培养学生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训练思维的深刻性、广阔性及严密性。

教学重点、难点:

方程的求法教学方法:讲练结合、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学点聚集:

1.曲线C的方程是f(x,y)=0(或方程f(x,y)=0的曲线是C)实质是

①曲线C上任一点的坐标都是方程f(x,y)=0的解

②以方程f(x,y)=0的解为坐标的点都是曲线C上的点

2.求曲线方程的基本步骤

①建系设点;

②寻等列式;

③代换(坐标化);

④化简;

⑤证明(若第四步为恒等变形,则这一步骤可省略)

二、基础训练题:

221.方程x-y=0的曲线是()

A.一条直线和一条双曲线B.两个点C.两条直线D.以上都不对

2.如图,曲线的方程是()

A.x?y?0B.x?y?0C.

xy?1D.

x?1y3.到原点距离为6的点的轨迹方程是。

4.到x轴的距离与其到y轴的距离之比为2的点的轨迹方程是。

三、例题讲解:

例1:已知一条曲线在y轴右方,它上面的每一点到A?2,0?的距离减去它到y轴的距离的差都是2,求这条曲线的方程。

例2:已知P(1,3)过P作两条互相垂直的直线l

1、l2,它们分别和x轴、y轴交于B、C两点,求线段BC的中点的.轨迹方程。

2例3:已知曲线y=x+1和定点A(3,1),B为曲线上任一点,点P在线段AB上,且有BP∶PA=1∶2,当点B在曲线上运动时,求点P的轨迹方程。

巩固练习:

1.长为4的线段AB的两个端点分别在x轴和y轴上滑动,求AB中点M的轨迹方程。

22.已知△ABC中,B(-2,0),C(2,0)顶点A在抛物线y=x+1移动,求△ABC的重心G的轨迹方程。

思考题:

已知B(-3,0),C(3,0)且三角形ABC中BC边上的高为3,求三角形ABC的垂心H的轨迹方程。

小结:

1.用直接法求轨迹方程时,所求点满足的条件并不一定直接给出,需要仔细分析才能找到。

2.用坐标转移法求轨迹方程时要注意所求点和动点之间的联系。

作业:

苏大练习第57页例3,教材第72页第3题、第7题。

高二数学教案范文篇4

一、课前预习目标

理解并掌握双曲线的几何性质,并能从双曲线的标准方程出发,推导出这些性质,并能具体估计双曲线的形状特征。

二、预习内容

1、双曲线的几何性质及初步运用。

类比椭圆的几何性质。

2。双曲线的渐近线方程的导出和论证。

观察以原点为中心,2a、2b长为邻边的矩形的两条对角线,再论证这两条对角线即为双曲线的渐近线。

三、提出疑惑

同学们,通过你的自主学习,你还有哪些疑惑,请把它填在下面的表格中

课内探究

1、椭圆与双曲线的.几何性质异同点分析

2、描述双曲线的渐进线的作用及特征

3、描述双曲线的离心率的作用及特征

4、例、练习尝试训练:

例1。求双曲线9y2—16x2=144的实半轴长和虚半轴长、焦点坐标、离心率、渐近线方程。

解:

解:

5、双曲线的第二定义

1)。定义(由学生归纳给出)

2)。说明

(七)小结(由学生课后完成)

将双曲线的几何性质按两种标准方程形式列表小结。

作业:

1。已知双曲线方程如下,求它们的两个焦点、离心率e和渐近线方程。

(1)16x2—9y2=144;

(2)16x2—9y2=—144。

2。求双曲线的标准方程:

(1)实轴的长是10,虚轴长是8,焦点在x轴上;

(2)焦距是10,虚轴长是8,焦点在y轴上;

曲线的方程。

点到两准线及右焦点的距离。

高二数学教案范文篇5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并掌握弧度制的定义;(2)领会弧度制定义的合理性;(3)掌握并运用弧度制表示的弧长公式、扇形面积公式;(4)熟练地进行角度制与弧度制的换算;(5)角的集合与实数集之间建立的一一对应关系。(6)使学生通过弧度制的学习,理解并认识到角度制与弧度制都是对角度量的方法,二者是辨证统一的,而不是孤立、割裂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创设情境,引入弧度制度量角的大小,通过探究理解并掌握弧度制的定义,领会定义的合理性。根据弧度制的定义推导并运用弧长公式和扇形面积公式。以具体的实例学习角度制与弧度制的互化,能正确使用计算器。

三、情态与价值

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同学们掌握另一种度量角的单位制---弧度制,理解并认识到角度制与弧度制都是对角度量的方法,二者是辨证统一的,而不是孤立、割裂的关系。角的概念推广以后,在弧度制下,角的集合与实数集之间建立了一一对应关系:即每一个角都有的一个实数(即这个角的弧度数)与它对应;反过来,每一个实数也都有的一个角(即弧度数等于这个实数的角)与它对应,为下一节学习三角函数做好准备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并掌握弧度制定义;熟练地进行角度制与弧度制地互化换算;弧度制的运用。

难点:理解弧度制定义,弧度制的运用。

教学工具

投影仪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有人问:海口到三亚有多远时,有人回答约250公里,但也有人回答约160英里,请问那一种回答是正确的?(已知1英里=1.6公里)

显然,两种回答都是正确的,但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数值呢?那是因为所采用的度量制不同,一个是公里制,一个是英里制。他们的长度单位是不同的,但是,他们之间可以换算:1英里=1.6公里。

在角度的度量里面,也有类似的情况,一个是角度制,我们已经不再陌生,另外一个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角的另外一种度量制---弧度制。

二、讲解新课

1.角度制规定:将一个圆周分成360份,每一份叫做1度,故一周等于360度,平角等于180度,直角等于90度等等。

弧度制是什么呢?1弧度是什么意思?一周是多少弧度?半周呢?直角等于多少弧度?弧度制与角度制之间如何换算?请看课本,自行解决上述问题。

2.弧度制的定义

长度等于半径长的圆弧所对的.圆心角叫做1弧度角,记作1,或1弧度,或1(单位可以省略不写).

(师生共同活动)探究:如图,半径为的圆的圆心与原点重合,角的终边与轴的正半轴重合,交圆于点,终边与圆交于点。请完成表格。

我们知道,角有正负零角之分,它的弧度数也应该有正负零之分,如-π,-2π等等,一般地,正角的弧度数是一个正数,负角的弧度数是一个负数,零角的弧度数是0,角的正负主要由角的旋转方向来决定。

角的概念推广以后,在弧度制下,角的集合与实数集R之间建立了一一对应关系:即每一个角都有的一个实数(即这个角的弧度数)与它对应;反过来,每一个实数也都有的一个角(即弧度数等于这个实数的角)与它对应。

四、课堂小结

度数与弧度数的换算也可借助“计算器”《中学数学用表》进行;在具体运算时,“弧度”二字和单位符号“rad”可以省略如:3表示3radsinp表示prad角的正弦应确立如下的概念:角的概念推广之后,无论用角度制还是弧度制都能在角的集合与实数的集合之间建立一种一一对应的关系。

五、作业布置

作业:习题1.1A组第7,8,9题。

课后小结

度数与弧度数的换算也可借助“计算器”《中学数学用表》进行;在具体运算时,“弧度”二字和单位符号“rad”可以省略如:3表示3radsinp表示prad角的正弦应确立如下的概念:角的概念推广之后,无论用角度制还是弧度制都能在角的集合与实数的集合之间建立一种一一对应的关系。

课后习题

作业:习题1.1A组第7,8,9题。

板书

    【教学教案】栏目
  • 上一篇:五年级英语教案(整理10篇)
  • 下一篇: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案优秀(整理10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