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是朱自清散文的经典之作,其清新的语言、灵巧的构思、写景状物的高超技艺让人叹服!
经常听老师上《荷塘月色》的公开课,没发现好的.使人难忘的好课,自己上来也觉得无趣。一篇如此优美的抒情散文到了老师手里怎么就变样、变味了呢?
抒情散文不好上,我想是许多老师一致的看法。原因不一:情感不好把握有之,分析不到位有之,不知从何讲起有之,等等。而《荷塘月色》是众多散文中比较难上的一篇,不好找突破口,我上课喜欢找突破口。你从文眼“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开始,但不好继续讲下去,想去开导学生,课堂死气沉沉。你从作者行程开始,显得单调肤浅。你从朗读开始,课堂重点不突出。难,真的难,难于上青天了。大多老师上公开课喜欢分析描写荷香月色的那几段,因为比较好驾驭。
今天我也上了《荷塘月色》,总的感觉不好,不喜欢这堂课,可以说是一节失败的课。其一,缺乏激情;其二,重点不突出;其三,分析不透彻;其四,学生活动不够。
现细细想来,觉得有几点值得我好好反思的。
第一,课堂教学不是百家讲坛唱独角戏,而是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要学生去探究合作。
第二,散文教学要突出朗读,要学生读去体味作者的情感和优美的散文语言。如何读,要课前设计好,面要广、要意义。
第三,抒情散文教学要突出文中的情和景,如何梳理把握情感,怎样品味文章的景物描写,中学语文老师不是大学教授不必要那么深奥,要讲得通俗易懂。但也不能流于表面毫无启发。
第四,教学要设计亮点和高潮,教学要有波澜,有余味。
第五,教学要选好突破口,设计好有价值的提问。
第六,散文教学不需面面俱到,要有所取舍。
第七,《荷塘月色》第一课时可以从找出文中抒情的句子,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点拨,主要是要学生体悟作者的心理波动,设置高潮应该在“蝉声和蛙声”、《采莲曲》以及“妻儿”的沉睡处,作者用反衬来表达自己的心理反应。那么我们可以感悟到作者的内心“不宁静——宁静、孤寂——不宁静”这种矛盾的徘徊的过程。
第八,第二课时重点欣赏描写部分通过诵读来感受散文的美以及作者描写技巧。
给你一篇《荷塘月色》教学反思的写作范例,你可以参考它的格式与写法,进行适当修改。
《荷塘月色》是一篇充满诗意的散文,其语言优美动人。因此,我决定从语言的鉴赏角度来解读这篇课文。语言的鉴赏涉及多个方面,有些让人感到有些无从下手。幸好我看到孙玉老师曾对《荷塘月色》的语言进行过精彩的赏析,因此我决定借鉴一下。最终我确定了以语言鉴赏为切入点来欣赏这篇文章。
自开始尝试新课程标准以来已经有将近两个月了。虽然努力学习新的教学模式,但仍然存在许多不足之处。特别是在这次“先锋杯”卓越课堂“小组成效度”专题赛课活动中,通过众多老师的评价,我发现了许多问题。以前很少有人来听课,因此也很难发现问题。但是通过老师们的指点,我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接下来我将详细描述这些问题。
首先是心理上的紧张。通常我面对学生时并不会感到紧张,但是当我意识到后面坐着一排听课的老师时,突然感到心跳加快,喉咙发干,担心说错话。慢慢地,我能够平复下来,跟着自己的思路继续。这段经历让我深刻认识到,作为一名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
其次,新课改倡导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这也对教师的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教师,我们需要引导学生,帮助他们在已有知识基础上不断提升,而不是简单地让学生自学,自己不参与。这意味着我们需要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给予学生适当的指导和建议,而不仅仅是让他们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例如,在进行荷塘月色这节课的教学时,我应该及时给予学生必要的指导,而不仅仅是让他们展示课堂作业。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提升他们的.学习效果。
最后就是,在这节课上,小组互评和最后教师对这节课的评价并不是很充分。我们需要确保每个评价环节都得到有效的执行,以便更好地评估课堂教学的效果。
问题很多,在教学工作中,我意识到自己仍有许多需要改进和提高的地方,因此我会不断努力,注重提升自身的语文素养,努力成为一名合格的、新型的教师。希望在未来的教学生涯中,能够不断进步,为学生们提供更好的教育服务。
《荷塘月色》的第一节课主要是梳理了文章的脉络,并找出作者的情感线索,疏通文意。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目标。而第二课时,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如何写“写景状物散文”,重点研读第四、五自然段,让学生学会运用“修辞”和“练字”进行写景状物。
课堂上结合学案基本完成了教学目标,但是最后的当堂训练“以月色下的张北或月色下的私立一中为话题,写一段300字左右的描写性文字”,却不能完成,于是,将其作为课后作业,在第三节课的时候,我让小组先自我选拔,每组选出1—3篇相对较好的,并一起帮助改正,然后再讲台上给大家展示,这堂课让我感觉挺满意的`,发现了学生们不一样的一面,虽然学生们的文字并不是那么完美,还需要打磨。
但是,我看到了我上节课的影子,我知道上节课已经在学生的心中打下了烙印,并且学生已经开始尝试着学习怎样去写,我给予了朗读的同学以充分的肯定,“我看到的好多大家的作品也不过如此,今天大家写的片段都很好。
这说明只要大家认真去写,并不比那些大作家差,没准那一天我们班的那位同学会成为一名作家,到时别忘了送老师一本书啊?”我所说的话是由衷的,每个人的潜力都是很大的,关键看你去不去开发它。在这里,留下你们的痕迹,希望你们将来能走的更远。
高一语文必修2选编了朱自清的名篇佳作《荷塘月色》,教完本文颇有感触。
教学中,我采用中间突破的方法,从第4节开始切入文本解读,在这里我重点引导学生品味荷塘的意境,点拨学生分析细节描写和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感悟作者的情感,从而理解作者笔下的荷韵;接着与学生共同探讨文章主旨句。并留下时间给学生思考、质疑、对话交流。但是,这一过程中预设的比生成的多,学生阅读能力的生成不够,教学思路跳跃性较大,学生自主阅读的时间不充分。教学过程缺少真正意义上的高潮,原来设计高潮在学生自主阅读、质疑对话环节,但由于课堂没有把握好时间,这个环节没有出彩。
其次,朗读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教学设计中包括教师范读、学生抽读、集体齐读等朗读形式。目的是想通过师生的'朗读,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激发学生的情感,将学生带进文章特有的情境中,感受作者的愿望。但由于学生朗读时,我没有对朗读进行确当指导,学生在朗读课文时对关键词、句的语气、语调和语速没有准确把握。在品味文章语言时,分析成分多了些,诵读的时间少了些,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的一篇写景散文,是必修二中专题四“慢慢走,欣赏啊”这一专题中的一篇散文。
这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抒情散文。写于1927年7月,那时作者在清华大学教书,住清华园西院。文章里描写的荷塘就在清华园。这篇文章,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清淡素雅、超凡脱俗的月下荷塘图。教材中要求的是欣赏文章的意境美,因此我在设计教学时,使注意从意境这方面进行切入来学习欣赏这篇文章。“意境”顾名思义,即“意”与“境”的组合,意为作者的情感,而“境”则为外在事物,所谓“意境”即为作者内在情感与外在景物的有机结合,情景交融。
我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首先注意让学生体会荷塘之美,月色之美,以及在描写荷塘月色时所用的语言之美,并探究语言刻画的手法,其次是让学生领悟一切景语皆情语,探索朱自清先生在本篇文章中蕴藏的情感,紧扣开头的第一句(文眼)“这几天心里颇不平静”对全文进行思想感情上的分析,因此我安排了两课时,第一课时重点鉴赏文章的语言,欣赏美丽的荷塘月色之景,第二课时从景入情,对其情感和所表达的思想进行分析,感受文章的意境美(散文就是美文,是文质相称,形神俱美的艺术品),古人说“文因质立,质资文宣”。散文的美表现咱内容和形式上的完整结合。《荷塘月色》就是这样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
上完这节课后,我感觉最为得意的地方就是评点这一环节。
让学生在评点课文时,学生对于文章的点评非常到位,甚至于有些学生的点评替代教师的讲析,例如:有一位学生说:文中的第四段中曲曲折折的荷塘,“曲曲折折”写出了荷塘形状的不规则也写出了荷塘回环曲折的美感,而田田则写出了荷叶之多,亭亭写出了荷叶之高,荷叶的动感,荷叶的美,叠加了袅娜,节奏羞涩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荷叶娇羞之态,像少女一般的美,而写流水则脉脉一词来描述,把水写活了,写出了人的感情。
得意之二便把文中使用叠词的句子让学生改写,对比改写之后与之前对照,有什么不同,领会叠词在文中使用的作用,并让学生举出使用叠词较多的诗词,进行对比教学,让学生学会从语音,语言节奏的角度来鉴赏诗词、散文,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寻找解决问题的`好处,此处教师的预设在课堂中注意让学生去自主探究,自发生成,避免了出现老师预想不到的事情并且学生在对比中也学习到了方法。
而谈起本节课的不足,则有很多,试举一两个作为典型代表。
首先第一处便在引导学生本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的时候教师只注重了自己的预设,而忽略了在此中的引导,以至于教师一味的把学生往自己设定好的路子上引,却引不过来,学生不明白教师在想的什么,也不知道该如何回答。因此,让我感觉到在预设与生成中,教师的引导作用不可忽略。
另一个是上课时的语速太快,提问时没有注意语言轻重缓急,让学生不能抓住问题的要点,使得课堂上学生的反应较慢,无法达到预设的理想状态,让学生无法从老师的语言中体味到文章舒缓朦胧的意境美。这也是本节课的不足之处。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散文的经典之作,是经典中的经典。很多的老师也非常喜欢用这篇课文上公开课。但是,如果讲的不到位,特别是朗诵引导不到位的话,讲课是出不了彩的。
但是我们也都知道抒情散文不好上,我想是许多老师一致的看法。原因不一:情感不好把握有之,分析不到位有之,不知从何讲起有之,等等。而《荷塘月色》是众多散文中比较难上的一篇,不好找突破口,我上课喜欢找突破口。你从文眼“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开始,但不好继续讲下去,想去开导学生,课堂死气沉沉。你从作者行程开始,显得单调肤浅。你从朗读开始,课堂重点不突出。难,真的难,难于上青天了。大多老师上公开课喜欢分析描写荷香月色的那几段,因为比较好驾驭。
今天我也上了《荷塘月色》,总的感觉不好,不喜欢这堂课,可以说是一节失败的课。总结下来有以下几点:
1、课堂教学不是百家讲坛唱独角戏,而是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要学生去探究合作。但是我在课堂上这点做的很少。
2、本课应该突出朗读,要学生读去体味作者的情感和优美的散文语言。让学生读了,但是读的效果并不好。
3、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要突出文中的情和景,引导学生梳理把握情感,我在设计问题的`时候注意到了这点,并且作为难点来进行处理的,但是在启而不发的情况下,我自己讲了讲,没有进一步引导和启发。
如果让我重讲这篇课文的话,我会先让同学们从文中找出抒情的句子,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点拨,主要是要学生体悟作者的心理波动,设置高潮应该在“蝉声和蛙声”、《采莲曲》以及“妻儿”的沉睡处,作者用反衬来表达自己的心理反应。那么我们可以感悟到作者的内心“不宁静——宁静、孤寂——不宁静”这种矛盾的徘徊的过程。
不管成功的课,还是失败的课,在反思中都是一种成长。
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是一篇公认的美文,编者把这篇文章放在必修2第一单元第一课,可见其重要性。如何上好这一节课对于后续的教学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这是一篇写景状物的散文,结合单元的学习目标,我将这篇文章的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设计如下: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语言美、画面美
2.理清作者的行踪并从中了解作者的情感变化
3.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学习文章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教学重点设计如下:
在把握作者的情感变化后让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诵读(齐读、自读、默读),体会这篇文章的情趣美、语言美、画面美。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课文的导入我是这样设计的:(多媒体课件展示荷塘风光)面对这样一面荷塘,我国著名诗人杨万里感叹到:“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赞叹了荷花的娇美。而周敦颐则发出了:“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感叹,赞美了荷花的高洁的品质。同样一片风光,在不同人的眼里风光是不一样的。今天我们要来学习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下面让我们一起跟随朱自清先生的脚步,一起去看看在作者的眼里,这一片荷塘又有怎样的景致。结合多媒体课件的展示及诗句的导入,能够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接下来的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一、先播放朗读带让学生整体感知全文的感情基调。
二、让学生带着“作者的游踪是怎样的”问题快速阅读课文。
三、结合作者的游踪,在教师的引导下找出文中表明作者情感的句子,师生共同理清作者的情感变化。
四、学生概括文章观荷塘部分描绘了哪三个画面。
五、重点分析观荷塘部分的“月光下的荷塘”的画面,品味语言美及画面美。
六、总结全文
本文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如下几个问题:
1.课堂时间较紧张,学生未能充分品味文章的语言美
2.学生朗读不足,未能充分体会画面美
在以后的教学中,可以把观荷塘部分的分析放到第二课时中,把剩下来的时间进行诵读,教师指导学生如何把握作者的不同情感进行诵读,从而体会文章的情趣美及画面美。
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是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这篇文章,我听过许多老师讲过公开课。可以说,几乎每个老师的讲法都不一样——有的着重于品味语言;有的偏向于体会作者的感情……听得越多,便越觉得这篇课文不好讲,尤其是要讲出这篇文章的精妙之所在,真是难上加难。
一篇文章的学习,不可能种种能力面面俱到,只能突出其中一两个能力的训练。这就要求教师突出重点,“小切口,深挖掘”。
这篇课文的教学目的是为了加深学生对于语言运用的理解。语言文字可以表现多种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摄影美……如何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体会到这些美呢?选取什么样的切口呢?我陷入了深思。
一段《神秘园》中的音乐飘了过来。是的,美妙的音乐能给人美的享受,美的熏陶。其实,美丽的文字也有这样的审美功效。艺术是相通的。我知道该怎么做了——引导学生动用他们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感觉、凭借他们丰富的想象力来体会这篇文章的美。
在讲文章的第四、五自然段的时候,我发动学生动用所有的感官来欣赏这两段文字,然后问他们:“在这两段文字中,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又闻到了什么?感觉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同学们读着、讨论,教室里非常热闹。
把这种浓厚的学习气氛推向高潮的,还是关于第六自然段的讨论。我先抛出了一个问题,“如果让你用一种艺术形式来表现第六自然的内容,你会选择什么样的艺术形式?是画?是音乐?是舞蹈?还是别的?”大家的回答比较一致,都认为应选择一幅画来表现这段文字所传达的内容。我的下一个问题接着来了:“绘画有很多种类,按照表现技法的不同,可以分为油画,水彩画,水粉画,素描画和水墨画等等。如果你是一位画家,你会选择哪一种绘画技法来表现这段文字呢?为什么会这样选择呢?”
“素描!”一个声音很快地响起。
“来,来,你说说看,为什么选素描呢?”
“因为素描画简洁。第六自然段描写的景物不多,就只有树和山,如果用别的画来表现,画面就会显得比较杂乱。”
这个心直口快的孩子很自信地坐了下去。教室里忽然一片寂静。有的学生在点头,有的学生却皱着眉在摇头。一只手高高地举起来,是个秀气的女孩子。
“老师,我觉得素描画不好。因为素描画的线条太硬,层次感、黑白对比都非常分明。但这段文字所表现的内容很朦胧,很含蓄。您看:树色阴阴象一团烟雾,远山也只是树梢上隐隐约约的一带远山,树与山的界线是不分明的。所以我觉得用素描画不好。”
“那你认为用什么画比较好呢?”
“用水彩画吧!”她想了一会儿,“因为水彩画比较适合画景物,它能表现出景物朦胧、含蓄的.美”。
“不对!不对!”这个孩子的话音未落,另一个反对的声音响起来,我点点头,示意他发表他的观点。
“水彩画的颜色太明丽,一般用来表现白天的景物。这段文字写的是晚上的景物,色彩哪有那么鲜艳?”
我又问:“你说说看,用什么种类的画表现要好一些呢?”
“我还没有想好。”他不好意思地搔搔头。
“你学过画吗?”我问。
他摇头。
“那你怎么知道这些的呢?”
“凭感觉!”
哦,感觉!好玄的词儿!这不正是语感吗?
“好!班上有同学学过画吗?我们来听听‘专家’的意见,如何?”
一个男生很神气地站了起来,还故作姿态地清了清嗓子。大家都笑了。
“我觉得用中国的水墨画比较好,水墨画色彩淡雅。在这幅画中,可主要选取黑墨,通过墨的深浅来表现远山近树的层次。水使墨荡开,使山与树的界线呈现出一种隐隐约约的状态。而且,中国的水墨画讲究一种‘留白’艺术。就是整幅画并不画满,而是适当地留取一定的空白,给欣赏者一定的想象空间。因此,中国画最适合表现空灵、含蓄的意境。而未自清先生在这段文字中表现的淡淡忧伤与落寂,也就是‘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这句话,通过整个画面能很好地表现出来。
教室里安静极了,接下来便是雷鸣般的掌声。讲得多好啊!我们的学生总会有让老师惊奇的潜质。我从他的一番话中知道了许多我以前所不知道的东西。他们的回答让这节课更加精彩了。
同学们都很赞同他的观点。因为他的话十分有说服力。上课,并不是简单的老师教、学生学的过程,而是汇聚了许多闪光点的教学相长、师生互动的过程。
我想,我应该把这节课记下来。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于1927年7月写作的一篇写景抒情散文。由于时代久远,作者在当时社会背景下的独特感受,不易为现代青少年所理解,教学上有一定难度。但这又是一篇文情并茂的优美散文,其语言精妙传神,是学生品味语言好教材。笔者把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放在“品味语言,掌握方法上”,“拈精摘要”,大胆取舍,主要抓住描绘“荷塘月色”的的三幅图景,教会学生掌握品味语言方法。
1、诵读精彩文段:
诵读是品味语言的最基本的方法。著名特级教师洪镇涛先生说:“……采用朗读的办法,让学生比较、推敲、品味语言使用的妙处,形成语感。”学生通过对精彩文段的反复诵读,可以感受语言的丰富性,领会语言表达的规律性,从而增强对语言的规范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文章不是无情物”,通过表情朗读,学生从朗读的语调、音色和形象生动的词汇中,领会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耳醉其音”、“心醉其情”。
学习《荷塘月色》这篇课文,我主要采用多种朗读方法,诵读描绘“荷塘月色”的部分。除齐读外,或让学生先听录音,体会范读的`速度,声调的高低以及感情的流露等;或由学生自己试读;或让学生自读,便于自己体味、揣摩;或由一人范读,其他同学聆听,然后共同评论其优劣。
2、抓住关键词语:
在景物描写中,关键词语就是指那些最能反映景物特点,又最能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词语。《荷塘月色》中描写月下荷塘里的景色有:田田的荷叶、袅娜的荷花、缕缕的荷香、脉脉的流水;描写荷塘上的月的景色有:如水的月光、月色、月影。一切都显得那么得宁静、和谐、自由,与作者“求静”的心态相吻合,情景交融。
描写景物形态的词语起到了渲染环境及刻画作者情感的作用,也属关键词语。如月下荷塘一段的“曲曲折折”、“田田”、“亭亭”、“点缀”、“袅娜”、“羞涩”等,无不与表现人物思想情绪、感情色彩密切相关。
体味本文朴素、典雅,充满诗意的语言,还应抓住本文比喻、通感及叠字的运用。比如,写静态荷花,连用三个比喻,“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分别写出了淡月辉映下荷花晶莹剔透、忽明忽暗、不染纤尘的美质。写塘中的月色,“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由视觉向听觉转移。
月的光华和阴影,用“名曲”的旋律来形容,表明光和影的和谐,与小提琴演奏的名曲一样悠扬、优美,烘托出一种温馨、幽雅的氛围,给读者以联想和想象,乃至带人进入一种幻境。作者锤炼语言的另一方面,是许许多多叠字的运用,这也是本文语言的一大特色,不但传神地描摹出眼前的景象,同时又加强了语意,给人一种音韵和谐的美感。如“蓊蓊郁郁”“远远近近”“高高低低”的绿树,“隐隐约约”的远山,“曲曲折折”的荷塘,“亭亭”玉立的荷花,“缕缕”的清香,“脉脉”的流水,真是比比皆是,匠心独运。
此外,一些数词、量词,甚至虚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起到特殊的作用,同样要引起重视。
3、体会深层含义:
学生找到这些关键词语后,应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这些词语的意义和作用。我让学生思考:“‘云’、‘月’是‘淡淡’的,不能郎照,作者却以为是恰到好处呢?”“蝉声与蛙声很热闹,为什么作者说‘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学生逐步明确这实际反映了作者思想感情的发展历程,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作者不满黑暗现实,追求自由光明,但一时又看不清前进方向,心情苦闷彷徨,思想矛盾复杂,于苦闷中想求得一时的解脱,因此踏上了求静之路,来到了日日曾走过的荷塘。欣赏着月下荷塘的美景,作者得到了片刻的宁静,但现实的阴霾在心头挥之不去,总有一股淡淡的忧愁蕴含其中。学生再进一步可以理解本文将客观描述与主观感受融为一体的写作特点。
4、通过比较,体会词语运用之妙:
不同词语的运用,所表达的效果也不一样,没有比较,就没有发现,就难有深的体会。引导学生比较不同词语的优劣,品味其中的奥妙,学习语文的兴趣也必然大增。
《荷塘月色》中描述月光时这样写道:“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我让同学们比较“泻”字与“照”的区别。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品味,一个“泻”字,变静为动,增强了月光的流动感,同时与“流水”相照应,而“照”就缺少这样的表达效果。
又如“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一句中的“浮”,是否可以换作“漂”或“升”呢?同学们思考后明确,“浮”,写出了雾的轻飘状态,与“薄薄”相照应。“漂”和“升”就难以体现青雾的轻盈之美、自由之态。
教学的目的在于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教会学生自己掌握品味语言方法。实践证明,语文教学抓住了“品味”这个鼻子,完全可以调动起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因为教材中所选课文大都是语言精品,引导学生深入品味,就如同挖井,井挖得越深,泉水越多,越甘甜。
我受瑞安市立信财会学校的邀请,给成人高复班上课,今天我上的是朱自清的抒情散文《荷塘月色》,教学反思如下:
第一,备课准备充分。
备课首先是备学生。我了解了这个班级学生的基础,有初中毕业的,也有高中毕业的。我制作的课件是符合中等生,使每位学生都能适应,且能围绕考纲作教学设计,搜集了写作背景和五四散文有关知识,下载了荷塘月色美景图,给学生以直观形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目标明确,落实到位。
本文的教学目标是积累叠词,赏析美文佳句,体会作者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的情感。在教学中,我始终把握目标,逐层深入的.教学思路,课堂预设落实到位。
第三,课堂教学轻松活泼。
课堂教学由写作背景导入课文,学生自然把握了本文的文眼之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为全文奠定了感情基调。学生沿着作者颇不宁静的思路,理解了院中的自我,路上的自我,学生还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畅谈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烦闷之事应如何排遣苦闷彷徨的心境。在欣赏荷塘月色时,配上图片,使学生更加直观形象,在讲到修辞方法时,大部分学生能掌握常用的修辞方法,学习了特殊的修辞方法—“通感”,理出了描写月光下的荷塘的写景顺序,分析比较了描写荷塘上的月光中“泻”、“浮”、“洗”、“笼”用词的好处,这些都是主要的考点之一。从情感方面体现了作者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作者联想到江南采莲的事,这是一个热闹而又浪漫的场景。与学生探讨时,课堂也是一个活跃的场面。
第四,课堂练习,效果极佳。
课堂练习设计了辨别字音、字形,修辞方法,阅读赏析第四、五两段,紧扣考纲。学生在自己理解的基础上,研讨结果表明,有85%以上的学生无错误,有两位学生几乎不会做,后经指导,能听懂一些,课堂练习达到了一定的效果。
第五,板书设计,简洁明了。
《荷塘月色》
朱自清
出门——游荷塘看月色——回家
(身心烦闷)(自我超脱)(情感失意)
我认为,今天这堂课是成功的,源于准备充分,功底深厚,更主要的是学生的配合,这样的课堂是一种享受,是教学水平飞速提高的一个很好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