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五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设计(整理3篇)

时间: 2024-08-15 栏目:教学设计

五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设计篇1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许多光源在发光的时候也在发热

2、太阳给我们带来光明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温暖。太阳是地球上最大的光源和热源

3、光强温度就高,光弱温度就低

过程与方法

1、对光和热的关系作出推测

2、通过用多面镜子和一面镜子照射探究光与热的关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自然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自然事物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2、人们掌握了自然规律就能更好地生产和生活

二、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凹镜、凸镜,相关课件及图片

分组实验:小镜子、温度计、不锈钢勺、放大镜

三、教学重、难点

认识阳光的强弱和温度的关系,以及怎样才能得到更多的光和热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1、导入

1)许多光源在发光的时候也在发热。太阳带给我们光明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温暖。光的多少与强弱和温度的高低有什么关系呢?

2)学生自由说说自己的看法

3)师补充:光源的两大类,热光源与冷光源

2、光的强弱与温度

1)让我们通过实际的观测来验证我们的想法

师启发:怎么样才能得到强弱不同的光呢?怎么知道光强与光弱时温度有什么不同呢?

2)师生共同归纳出实验的两大步骤

观察一面镜子和多面镜子反射的光强弱有什么不同

用温度计分别测出它们的`温度

将小组数据记录在书上的表格中

3)各个小组汇报数据,绘制柱状图

4)结合图表,分析一开始的假设

3、凹面镜和凸面镜的介绍

1)学生阅读书上的资料,并相互说说

放大镜、铜镜、奥运圣火的取得、普里斯特列

2)条件许可教师最好演示

六、作业设计

作业本上的配套作业

七、板书设计

2.5光与热

假设:光强温度就高,光弱温度就低

验证:

观察一面镜子和多面镜子反射的光强弱有什么不同

用温度计分别测出它们的温度

记录我们的数据:

八、教学后记

五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设计篇2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知道什么是食物链、什么是食物网,会书写完整的食物链。过程与方法:能应用食物链和食物网描述生物间的食物关系;能把食物链中的生物划分为生产者、消费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到自然界中的生物都是相互联系的,意识到食物链中每一种生物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初步建立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概念,并会写简单的食物链。

难点:建立起初步的生态系统的概念,形成“生物与生物之间是相互关联的一个整体”的认识。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动物的生存需要一定的环境,下面谁来说说你所知道的一些动物,他们喜欢在什么样的环境下生活呢?(学生自由发言)(修改说明: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更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2、是的,动物们在他们喜欢的环境中可以获得很好的生存,而动物的生存也离不开食物,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动物们都会吃一些怎样的食物。(板书食物)

3、同学们知道“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个故事吗?这个故事里有哪几种动物?你们能不能把这几种动物按照谁被谁吃的顺序,用简单的文字和箭头表示它们的关系?

预设:蝉螳螂

黄雀

4、让学生将这种食物关系按照谁被谁吃的顺序读一读,得出正确写法。为了方便记忆,编了顺口溜“食物进了谁的嘴就把箭头指向谁”。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1、谁被谁吃

(1)出示蔷薇花丛中的生物图片。

(2)生说生物的名称,用简单的文字和箭头表示它们的关系。蔷薇或草蚜虫瓢虫小鸟;落叶蚯蚓小鸟

(3)师:它们的食物关系像一个个什么连在一起?(链环),那我们叫它?(食物链)

(4)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什么是食物链。

(5)小结:生物之间这种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做食物链。(板书:食物链)生物学家给食物链上的生物起了不同的名字:生产者/消费者。

(6)阅读书本12页,说说什么是生产者?(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什么是消费者?(直接或者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列举有哪些生产者和消费者,并说明理由。

(7)生观察上面几条食物链并上台指出食物链中的生产者和消费者。

思考:从上面这几条食物链中,你们还发现了什么?(暗示:起点、结束)

(8)生汇报交流,小结:大多数的食物链是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食肉动物结束,有的食物链不是从植物开始的。

课件播放图像:一片金色的稻田,蝗虫正在吞噬着绿油油的稻苗,一只青蛙眼看将把它作为一顿美餐,不远处却有一条黑蛇吐着红信,在稻田里窜来窜去,很快将向青蛙发出攻击。突然,一只巨鹰从天空俯冲下来,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向蛇扑去。

稻苗蝗虫青蛙蛇鹰生产者:稻苗消费者:蝗虫、青蛙、蛇、鹰

2、田野里的食物网

(1)师:水稻田里除了这些动植物之外还有很多。

课件出示:水稻田里的动植物(水稻、稻螟虫、蝗虫、小鸟、蛇、老鹰、青蛙、田鼠、黄鼠狼、猫头鹰等。)

(2)小组讨论,拿出实验记录单并用不同颜色的比画出食物链,比比哪组画的全。

提示:如果两种生物间已经有箭头连接了,画第二条食物链时就不画箭头了。

(3)生汇报,其他学生补充

(4)生观察这些食物链,思考:有什么发现?(多条食物链组合在一起,像网)

(5)这个食物网有什么特点?

引导:注意一下水稻和蛇,看看它们被吃了几次或者吃多少种食物。

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同一种动物也可以吃多种食物。

(6)总结: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以吃多种食物,生物之间这种复杂的食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构,叫食物网。(板书:食物网)

3、拓展活动

(1)刚才我们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知道,动植物之间有着各种各样的食物联系,那到底它们的联系有多紧密呢?(课件出示:草原图)这幅图中主要有哪些生物?他们之间有食物关系吗?

学生回答。

师:这条食物链中,如果断了其中一环,会对大自然造成什么后果呢?每个小组进行讨论,先在组内发表自己的看法。

(小组讨论,教师参与)

教师总结;你们的.讨论很具体。通过讨论我们知道,食物链中的任意一环的消亡,都会对大自然造成很大的影响。这说明了食物链中的每一环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保护好一种生物,也就是保护了多种生物。我们应该保护自然环境,珍惜每一种生物。

学生交流讨论。

(三)总结巩固,课外延伸

请同学们用本节课所学的知识,上网或在信息库中查找害虫的天敌,从而设计防治方案,为虫灾防治献计献策。

1、蔬菜大棚内生了蚜虫,为了生产无公害优质蔬菜,你准备怎么办?

2、松毛虫啃食松树,大量的松毛虫甚至会给松林带来灭顶之灾,你认为最好采用什么措施?

(修改说明:以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实为题材,会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兴趣。)

八、板书设计

食物链和食物网:绿色植物(起点)凶猛肉食动物(结束)

树汁、蝉、螳螂、黄雀、鹰、老鼠、蛇、生产者、消费者

教学反思:

本次教案经过多次反思和总结,决定从学生熟悉的身边事物入手,根据“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引出食物链,更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对“阅读资料:鼠尾草、松鸡和羚羊的故事。”进行了修改,改成让学生用所学知识“为虫灾防治献计献策”,以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实为题材,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探究兴趣,来达到科学学习的目的。让学生认识到自然界的生物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保护好一种生物,也就是保护了多种生物。我们应该保护自然环境,珍惜每一种生物。

五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设计篇3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通过实验认识声音是以波的形式通过空气传向四面八方的,知道声音在气体、液体、固体中都可以传播。

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

教学准备:

1、大鼓、4个背后吊着一个小泡沫球的纸屏。

2、水槽、水、闹钟、塑料袋、扎线、长木条、木板、两根金属棒。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谈话:大自然奇妙无穷,各种声音交错在一起,遥相呼应,如同一曲曲交响乐,使世界充满生机。这里所指的"交响乐"是由哪些声音组成的?它们来自何方?

2、学生讨论、汇报。

3、师生小结:这些来自天上、地下、水中、工厂等四面八方的声音是怎样传入我们耳朵里的呢?(板书课题)

学习新课

1、引导学生探讨声音传播的途径。

(1)提问:每天上课铃一响,校园各个角落的同学都能听到。挂在高处的喇叭一响,全山村都能听到。树上的鸟鸣,人在树下的四周较远处也能听到。这是为什么呢?想想看声音是在哪里传播的,传播的方向又是怎样的。

(2)学生讨论汇报。(教师可适时提示:如树上的鸟鸣,树周围和人之间充满着什么物体,说明声音可以在什么物体中传播,四周都能听见,说明声音是向哪个方向传播的)

(3)小结:通过以上探讨,我们可以推想:声音是通过空气向四面八方传播的。

2、引导学生研究声音传播的形式。

(1)提问:将石子投入水中,水面上会有什么现象发生?(一圈圈向外传的水波和听到石子落水声)

(2)实验:一名学生在教室中间敲大鼓,其他同学围绕四周观察鼓周围立的`纸屏及纸屏背后的小泡沫球有什么现象?

(3)汇报实验结果。

(4)小结:击鼓使鼓面振动发出声音,会引起周围空气也跟着振动,就形成了声波,像水波可以向远处传播一样,声波也可以向远处传播。

(5)讨论:纸屏上的小球为什么会振动?为什么各个方向的小球都会振动?鼓声是怎样传到我们耳朵里的?

(6)小结:随着鼓声我们看到纸屏上的小球振动,这是由于击鼓产生的声波从鼓面通过空气传向四周的纸屏,引起纸屏和小球振动。当声波传到我们的耳朵里,又引起耳朵里的鼓膜振动,我们才听到了声音。

3、指导学生通过实验认识声音能在液体和固体中传播。

(1)提问:声音能在液体、固体中传播吗?

(2)分组实验。(让学生自己根据所给实验材料设计实验程序,并提醒不可把闹钟不加防水措施放入水中)

(3)汇报实验结果。

(4)师生总结:通过实验证明声音能在液体和固体中传播。

    【教学设计】栏目
  • 上一篇:《ai ei ui》 教学设计(整理7篇)
  • 下一篇:《aieiui》教学设计优秀(整理3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