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说教材:
《我想》是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二组中的一首儿童诗。写了一个孩子一连串美妙的幻想,想把小手安在桃树枝上,把脚丫接在柳树根上,把眼睛装在风筝上,把自己种在春天的土地上,童年是多么的美好幸福。他写出来当代儿童丰富的想象和美丽的憧憬,展示了当代儿童的生活乐趣,表达了儿童丰富的想象力以及对美的追求和向往。
二、说教学目标:
教学本诗一是让学生通过读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眷恋,感受童年生活的美好,童年时光的珍贵,丰富情感体验,更真切的感受正在经历着的童年生活;二是领悟文章的一些表达方式;三是丰富语言积累;四是学习描绘自己的童年生活。
三、说学生:
本组的第一课是三首描写儿童生活的古诗,诗文所描绘的是古代儿童的有趣生活,学生通过学习知道了作者是通过一个画面,或一个情景,或一个场面表达孩子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性格的。学们对用诗表达情感已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对诗文在表达方面与现代文的表达有共同之处也有所了解,对写诗同样注重选词准、修辞妙、寓情于景这样表达手法不再陌生。因此在学习本首现代儿童诗时对作者的表达、诗本身所蕴含的情感应该很容易。
四、说教法、学法:
朗读体验法、对比法、边读边想象法、引领扶放学习法、引导背诵法。
五、说教学设计:
(一)导入:
现代儿童诗与古诗中的孩子们虽都有天真烂漫的性格,但现代的孩子与古时的孩子也有所不同,这首诗中所洋溢着的是浓浓的现代气息,现代儿童的生活更加幸福。因此导入时我设计是让学生们谈谈古诗中的孩子他们的童年生活是什么样的?你从哪里感受到的。然后揭题,我们今天学习的是一首现代儿童诗,它所反映的也是孩子的童年生活,但是它所反映地美好并不单单体现在吃饱饭,满足于有时间玩乐上了,现代儿童生活更幸福,充满了新奇的幻想。
我这样的设计既与前面古诗的学习联系起来,勾起学生古诗表达方面的回忆,也能调动起学生学习现代儿童诗的兴趣,可谓一举两得。
(二)引领学习
这首诗极富韵律美,每一节的结构基本相同,读起来琅琅上口;用词也非常讲究,“安、接、装、种”说明了“我”想怎么做,“悠、长、望、飞”是对“我”变化做什么的想象,这些表示动作的词的使用,既准确又形象。因此我领着学生重点学习了第一节,扶着学生学了第二节,放手让学生学习了三、四节。第五节我做了点拨,总结全诗所体现的情感,及蕴含其中的作者的美好品质。
1、揭题,板书课题
2、自由读诗,初读诗歌,我们不仅要读准确,还要用心去感受。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不添字,不漏字,把字音读准确,还要把声音放轻一些。读完想一想,你从诗中感受到了什么。(学情预估:学生比较重视把诗歌正确地读下来,不很在意对诗歌的感受。)
3、引领学习第一节
点拨策略。引导学生体会:在美好的春天里,“我”把自己想象成什么?想想作者为什么这样想?
(1)、读诗体验情趣。
a、教学环节。你能通过读,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吗?
(学情预估:学生一般能说出诗的大意,但不容易体会诗中的情趣。)
b、点拨策略。主要引导学生在朗读中体味。老师引读课文,用语言描述调动学生的情感,把学生引入想象世界。师:在那桃花盛开的春天,“我”想象自己的小手安在了桃枝上(读第一节);花苞代表什么?阳光代表什么?你能从中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情感?怎样的性格特点?(代表希望、光明。体会到作者喜爱充满希望的春天,体会到他充满幸福的童年。体现积极、健康的性格特点。)
(2)、再读,鉴赏表达特点
a、环节设计。师:只要找到窍门,我们也可以当小诗人。你在本节中欣赏作者哪方面的表达?你想向他学什么?(联想丰富,用词准确)
师:“带”“牵”“悠”可不可以互换,为什么?
(学情预估:学生在古诗的学习中,对表达特点已有一定积累,应该能说得出来。“带”“牵”的选用,同样的意思,一方面抓住事物本身特点分别选带花苞,牵阳光。另一方面也避免了用词的重复。而“悠”不但写出了已变桃枝的小手摇摆的姿势,也体现了桃枝本身具有的特点。)
4、扶放学习二、三、四节
第二节中重点点拨了“伸”,通过联想生活实际运用比较法、替换法体会用词的精准。因此我做了这样的设计:
师:把“伸进湿软的泥土里”改为“踩进湿软的泥土里”,改为“踏进湿软的泥土里”行不行,为什么?
(点拨策略:与原诗句比较,从而达到理解现代诗的表达与古诗的表达,与现代文的表达一样,都应抓住事物本身的特点,要通过准确的用词来体现。)
另外在扶着学生学习这节时还让学生找表达上的其他特点。从而让学生体会到妙趣横生的修辞不但可以增加诗文的感染力,还可以传达情感,表现自己的志趣。我做了下面的设计:师:“长成一座绿色的膨胀?”你怎么理解?
师:“直接说长成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不好吗?多明了?
(点拨策略:形象的比喻可以增加语言感染力,同时也表达一种美好的心愿,“篷帐”与人方便之物,这样的修辞更能传达愿意为他人奉献自己的品质,有一举两得之妙。)
学了第二节后,让学生用同样的'方法学习三、四节,说说对诗的理解,喜欢他什么样的表达,为什么?
(学情预估:这个设计是根据学生已有的表达方面的知识储备而定的,学生会通过比较理解作者在不同语段分别选用了“安、接、装、种”这些意思相同词语的目的,它是为了避免语言单一,重复的弊端。学生从中会理解、学习相同意思可以用相近意思的词语来表达,增加语言的感染力,增强诗文的可阅性。)
5、总结全诗,升华情感:
赏析了前面四节诗文,为了让学生再次体会作品不但传达情感,还能体现人物性格、品性的特点,直接设计了读中悟的环节。
师:读最后一节,体会作者具有什么样的情感、性格或品质?
(学情预估:学生早有“我手写我心”的习作常识,对这节的理解应该不难。能从“和爸爸妈妈商量商量”中体会到这是个心系家人的好孩子,表达了孩子具有尊敬、尊重父母的性格特点。进而全诗在解诗文,体情感,学表达方面在本课都得以体现。)
六、说板书
本课我的板书很简单,只涉及了表达这方面的内容。我觉得诗文并不难理解,我希望通过本堂课的学习能让学生学习现代诗歌的写法。因此只把本诗中体现的表达方法呈现给学生。为学生模仿写儿童诗起到引领的作用。
一、教材分析
《我想》是一首富有童趣和想象力的现代诗歌,通过生动形象的比喻和富有节奏感的韵律,展现了孩子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诗歌语言优美,情感真挚,易于引发学生的共鸣,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情趣的好材料。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题,感受诗歌的美。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感悟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意象美和情感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想象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美,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题。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真正领悟诗歌所表达的意境和情感。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采用朗读法、讨论法、感悟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
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通过图片、音乐等营造优美的课堂氛围。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美丽的图片或播放一段优美的音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习诗歌做好准备。
朗读诗歌:让学生自由朗读诗歌,初步感受诗歌的韵律美。然后教师范读,指导学生注意节奏、停顿和语调。
理解诗歌: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题。重点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让学生体会诗歌的美。
感悟诗歌:让学生闭上眼睛,聆听诗歌的朗读,感受诗歌所表达的意境和情感。然后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悟和体会。
拓展延伸:让学生尝试仿写诗歌或创作自己的诗歌,表达自己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
总结归纳: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归纳,强调诗歌的美和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想象力。
六、板书设计
《我想》
美、向往、追求
意象:……(根据诗歌内容填写)
修辞手法:……(根据诗歌内容填写)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朗读、讨论、感悟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美,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题。但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如部分学生在朗读时缺乏感情投入,对诗歌的理解不够深入等。针对这些问题,我将在后续的教学中加强指导,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和理解能力。
一、教材分析
《我想》是一篇充满想象和创造力的诗歌,通过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内心深处的渴望和追求。本诗歌语言优美,节奏明快,适合小学六年级学生阅读和欣赏。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流利朗读诗歌,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感受诗歌的美感和韵律。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和讨论,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诗歌中表达的情感和追求,激发学生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和意境,感受诗歌的美感和韵律。
难点: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歌中的情感和追求,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和小组合作教学法,通过提问、讨论、朗读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录音设备等辅助教学手段,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一段优美的音乐,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意境,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铺垫。
朗读诗歌:让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注意语音语调和停顿,感受诗歌的韵律和美感。
理解诗歌: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意境和情感,让学生深入体会诗歌的美妙之处。
拓展延伸: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想象,创作一段与诗歌主题相关的文字或画作,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课堂总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诗歌的重要性和意义,引导学生珍惜美好的事物和追求。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启发式教学和小组合作教学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意境,感受诗歌的美感和韵律。同时,通过拓展延伸的环节,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但在教学过程中,也应注意到个别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参与度,加强对他们的引导和帮助。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
大家好!今天,我将为大家呈现的是《我想》这一课的说课内容。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反思五个方面来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我想》是一篇以第一人称叙述的散文,通过细腻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文章以“我想”为线索,串联起作者的一系列美好愿望,如“我想拥有一座小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我想在蓝天下自由翱翔”等,充满了诗意和想象力。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阅读课文,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文章的主旨大意,学会运用文中出现的重点词汇和句型。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朗读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感受作者的情感,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造力。
三、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情境导入、阅读理解、合作探究、拓展延伸等多种教学方法。首先,通过情境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通过阅读理解和合作探究,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最后,通过拓展延伸,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四、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通过展示一些美丽的自然风景图片,引导学生谈论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为课文的学习做好铺垫。
阅读理解:首先,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的主旨大意;然后,教师引导学生逐段深入理解课文,把握作者的情感变化和表达方式;最后,通过小组讨论和分享,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合作探究:教师提出问题,如“作者为什么会产生这些美好的愿望?”、“这些愿望对你有什么启示?”等,引导学生开展合作探究,培养他们的分析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拓展延伸: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想象,创作一篇以“我想”为题的短文,表达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这样既能巩固所学知识,又能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五、教学反思
在课后,我将根据学生的表现和教学效果进行反思。首先,我会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是否得当,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我会反思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以及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是否得到了提高;最后,我会思考如何进一步优化教学设计,提高教学效果。
通过以上的说课内容,我相信《我想》这一课能够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到知识,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创造力,同时也能够激发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谢谢大家的聆听!
一、教材分析
《我想》是一首富有童真和诗意的现代诗歌,它用简洁而富有韵律的语言,表达了孩子们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和憧憬。诗歌内容贴近学生生活,易于引发学生的共鸣,是培养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好教材。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含义和表达方式。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感悟、创作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情怀。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和感悟,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意境和情感。
教学难点:如何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学生将内心的感受转化为具体的文字表达。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导入法、朗读感悟法、创作表达法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设备辅助教学,通过图片、音乐等营造优美的课堂氛围。
五、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通过展示一些与诗歌内容相关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朗读感悟:让学生自由朗读诗歌,初步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然后教师范读,指导学生注意语速、语调和情感投入。接着让学生再次朗读,并谈谈自己的感悟和体会。
创作表达: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感悟和体会,尝试创作一首与《我想》主题相似的诗歌或短文。教师提供适当的指导和帮助,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交流分享:让学生将自己的作品读给同学们听,并互相评价和交流。通过分享和交流,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诗歌的主题和表达方式。
总结归纳: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归纳,强调想象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继续保持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情境导入、朗读感悟、创作表达等多种方式,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了《我想》这首诗歌。但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如部分学生在创作时感到困难,缺乏自信心等。针对这些问题,我将在后续的教学中加强指导和鼓励,提高学生的创作能力和自信心。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
大家好!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我想》。接下来,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等几个方面来展开说课。
一、教材分析
《我想》是一篇充满童真童趣的诗歌,它以“我想”为主题,通过丰富的想象和生动的描绘,展现了孩子们内心世界的多彩与纯真。诗歌语言优美、节奏明快,易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想象、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造力。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歌的意境美。难点:通过想象和创造,将诗歌中的美好愿景转化为自己的表达。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采用情境导入、朗读指导、想象创造、合作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与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想象力。
五、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通过展示一些与诗歌主题相关的图片或视频,如美丽的自然风光、孩子们快乐的游戏场景等,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为进入诗歌学习做好铺垫。
朗读指导:首先,教师范读诗歌,让学生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然后,学生自由朗读,尝试理解诗歌内容;接着,教师逐句指导朗读,重点讲解诗歌中的生僻字、多音字等难点;最后,学生齐读诗歌,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想象创造:教师引导学生想象自己心中的“我想”,让他们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同时,鼓励学生大胆创造,将诗歌中的美好愿景转化为自己的绘画、手工等作品。
合作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分享自己的想象和创造。通过小组讨论和分享,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六、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简洁明了,重点突出。在板书的左侧写上诗歌的题目《我想》,右侧列出诗歌的主要内容和意境美。同时,在板书的下方留出空白区域,用于学生展示自己的想象和创造作品。
七、教学反思
课后,我将根据学生的表现和教学效果进行反思。首先,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是否得当,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想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