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大江东去读后感(精选7篇)

时间: 2023-08-10 栏目:好句子收集

大江东去读后感【篇1

《大江东去》读后感600字:

作者阿耐,这算是一篇长篇小说,了解到此书是因为电视剧《大江东去》。看了几集电视剧之后,让我想起《平凡的世界》一书中描述的发生于那个历史背景下的事。觉得故事应该是好故事,于是就不看电视剧而找小说来看。讲述了四类家庭因为改革开放而聚在一起,人物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因利益而聚,因利益而散。

宋运辉一个出发于基层的农家孩子,经过求知和前进成为了上市的集团老总;雷东宝敢闯敢拼的性格让他在村集体和政府之间混的风生水起,直到最后也是因为小雷村而伤透心;杨巡摸爬滚打的从一个卖馒头的小商人到后来的富甲一方的商人;梁思申在权贵社会中生活,有国际留学和投资能力的女强人,她和宋运辉的情感路线。他们的故事贯穿整本书,最后的他们都找到了自己心灵的归属,虽然付出很大代价才换来的自己的长大,但是他们都变成了思想独立、热爱生活的人。

从书里面能看到,作者还是推崇读书,读书能给人答疑解惑和寻找生命的真谛,能让人思想独立和挣小钱。挣大钱要敢闯敢拼和有悟性,比如杨巡;雷东宝就是吃了不读书和鲁莽的亏,中间风光无限,最后却失望至极以至于直接在村民、雷霆公司和众朋友的面前直接中风住院,醒了之后一直重复:你们为什么反我?从故事开始到故事结束他一直把小雷家看的比自己都重要,他为了小雷家失去了很多,他的前妻,他的孩子,甚至和他的小舅子感情。然后事情的结尾确实失望和不被理解。他还是没有清楚对自己的定位和理解人性。

这不禁让人思考,什么是成长?

大江东去读后感【篇2

《大江东去》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的小说,但先火的还是改编的电视剧《大江大河》。全书有150万字,实体书有上中下三本,我除了网络小说以外很少能坚持看这么长篇的书,因此看得也断断续续,开始在微信读书app上看的,精彩之处随手做了笔记,后来因为用眼过度的原因去图书馆借了实体书,就不方便画画写写了。

阿耐是我比较喜欢的一个作家,《食荤者》《不得往生》《都挺好》《艰难的制造》我都有阅读。阿耐自身有从政和从商的经历,又一个女性角色,对人物的内心刻画和对话是我非常佩服的,人物形象生动,有生活的艰苦与乐趣,有见识又有人情,结合在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每个故事都被叙述得有滋有味。

小说中主要说的在改革开放背景下那些敢于尝试勇于创新的人的故事,以一个小山村的考上大学的宋运辉为起点,描绘了与之相关一系列人物,哪怕是有主角光环的宋运辉也存在缺点,和现实不断得妥协和改变或同化。历史的潮流裹挟着每个人前进,有的人迷失了不知道是时代的机遇还是个人的努力,有的人一直在不断得自我完善和成长。尤其对现在经济增长存在压力的阶段,更是烈火得真金。

小说中有很多很精彩的描述和对话,见微知著,可以想象作者阿耐本身有着丰富的官场和生意经历,我看着有时还是懂非懂。该书在2009年出版,已经突出制度改革,金融管理,暴露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矛盾,经济发展中,国有企业、私企、集体经济,个人英雄主义等之间的矛盾关系。书中着墨不多的生活和感情描述也颇有亮点,不得不说阿耐是个人精,完全感受到人和人之间的差距。

摘录几个文中的内容:1、态度上当仁不让,行动上步步为营,内心里才是与人为善;2、做事拖拖拉拉,脑袋再像诸葛亮也干不成事;3、这是必然的,你的阅历摆在那里,你所看到和所思考的,必然受到你的阅历的局限;4、太太理想主义,是做丈夫的成功;5、首先她必须爱她自己,其次才是我心里想关心她。人若是自己都不关心自己,别人的关心都是白搭。做人一定要自尊、自强、自爱。;6、唯唯诺诺可以获得善意,无法获得友谊、、、、、

关于这个大时代,阿耐在小说的中的描述也涉及了官场腐败,裙带关系等的描述,但总体还是偏中肯和乐观。最后用小说结尾的描述的来收尾。“一丝清凉的山风突破炎夏的闷热,送热烈拥抱在一起的人们进入房间。外面,群星在天幕运转,一年一年,生生不息”。

大江东去读后感【篇3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大江东去,浪花淘尽英雄。1978~1998,改革开放二十年,国有,集体,个体几大经济体的变革与发展伴随宋运辉,雷东宝,杨巡,梁思申等人物的成长历程跃然纸上,这些或聪明,或理性,或滑头,或奸诈的人物被浩浩汤汤的时代潮流夹裹向前,演绎着自己奋力拼搏,跌宕起伏的故事。

初心易得不易守,是非成败转头空。

宋的初心是读书改变命运,出人头地以护的家人朋友周全。从职场小白到继承水书记的衣钵,不可避免被同化而走上官僚不归路。

雷的初心是带领小雷村脱贫致富奔小康,打过架,撒过泼,坐过牢,风风火火雷厉风行,这名船长带着大家历经惊涛骇浪,局限在于性格上的刚愎自用和固步自封。水书记说的因人成事,因人废事在这里得到印证,当他渐渐迷失自己,成为权力和虚荣的渴求者和控制者,注定被历史抛弃。

杨的初心是扁担在身,翻过崇山峻岭后,小杨馒头能维持一家五口的生计。他吃的起苦,霸得了蛮,灵活精明算计。从东北的小本买卖做到沿海市区数一数二的个体大户,尝尽酸甜苦辣,历尽人世冷暖,活活就是一只打不死的小强。当然,最让人感动的,是看尽这世态炎凉后,还存有一份温情。

而梁大概是理想主义的化身,满足作者这个理想主义者所有的人设。外公更是一场历史舞台剧的观众,眼看他理想生,要看他理想灭,自始至终心如明镜。

时隔四十年,这又是一个伟大的时代。经济发展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型,三大攻坚战已经打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如火如荼……

大家面前忽然出现一个新世界,有人裹足不前,有人勇往直前。群星在天幕流转,一年一年,生生不息……

大江东去读后感【篇4

随着书中的人物度过了漫长的20年。虽然亲身经历了10年,却在书中才真正了解那个时代那一部分群体究竟经历了些什么,而自己其实只是傻兮兮地年龄增长而已。每个人物都有各自的特点,有可爱的一面也有可恨的一面,活生生的有时就像成长过程中见过的一些人。有自身的品质,也有时代和成长环境的局限性,但总归都是努力上进的一类人,也是时代发展中不可缺少并从发展中实现自我的一类人。故事总有结尾,发展不会停下脚步。小说的好处在于人物内心的表达,作为阅历较少的读者,有时很难从电视剧的人物行为理解到真实意图,而书中人物的内心常常就像是我们自己的内心,纠结又矛盾,外表有时佯装干脆有时前言不搭后语让别人摸不透,就像戴这个女配角,家庭环境的局限性给不了她太多的理性,却给了她好看的皮囊和率直的性情,当年她因爱和杨巡在一起,没名没份陪小个体户杨巡同甘共苦却被杨母指责太随便,站在她的角度上,她恨杨母是理所应当的。而总是无名无份就让她毫无安全感,所以才会在遭遇不测时和杨巡发生误会离开杨巡。以至于后来结婚融入上流社会,她的颜值和个性得到外公和梁思申的喜欢,她对杨巡的感情不是说忘就忘,总有那么一点心里疙瘩解不开却在杨丽遇难时四处奔走,是图一个心安和彻底忘怀吧。她做了自己认为该做的,而不需要告诉杨巡她做了什么。直到最后才很佩服这个小人物。其他的人物都算得上我们普通意义上的成功人士,自然闪光点很多,优点也多。

最让人开心的是,书中出现的下一代人都是可爱的形象。就连韦春红的儿子小宝都是一个很有担当的男子汉,一个爸爸去世早妈妈靠着开饭店拉扯大的孩子在妈妈经历第二场婚姻后能够在关键时刻站出来像个男人一样保护妈妈,真是感动。

大江东去读后感【篇5

1978年,那一声细微而清脆的玻璃破碎声,让世界向这个国度透进了一道光,也让这片大地迎来了一场春雨。

我就是那一年出生的,在一个小山城,如今已是四十岁的人了。

自记事起,我就感觉我的父母时刻都在忙碌,从来没有时间陪我们玩,但家里的电器越来越多,吃的越来越好,穿的也越来越时尚。这一切,我后来才明白,都是那个叫“改革开放”的东西带来的,尽管这个词在我小学刚学写作文的时候就已经无数次被引用但却从不知其到底为何意。

感触还是蛮多的。

这么一场大潮,造就了多少人,又冲走了多少人?浪头下,又掩藏了多少欢笑和眼泪?有尸骨么?

不敢想。

世界永远是公平的,即便这是一场盛宴,它给你机会,也一定会有陷阱。即使是你努力赢了,你也很难带走所有的筹码,留下点什么吧:青春?爱情?家庭?善良?环境?抑或是生命?还是人性?

不是它无情,其实是自己迷失了。

浪潮中,一个个人,如一粒粒沙,被浪花裹卷奔袭,却不知落脚何处。不要说看清这个时代,能看清自己都可谓是圣人了。纵然你有千般智慧,最终难免随波逐流。

难啊,由不得你我这些凡人。

好在浪潮渐缓,最猛的那阵儿应算是过去了。总有些个没沉底的弄潮儿,能有资格站稳了回头看看了。大江依然向东奔去,明天或许又会裹进新的人或物来,但谁能说,将来就不会有更大更猛的浪头呢?

浮浮沉沉,有如时代,有如人生。

大江东去读后感【篇6

用去64个书币,花费近54小时,终于看完了《大江东去》,1978年~1998年,随着书中的人物穿越在改革开放的20年里,看书中人物的曲折变化,总在揪心最后的结局,还好结局是平静的,我喜欢这样平静的归宿,以至于不想再看续作《民企江湖》。

宋运辉,看到评论中很多人说他冷血阴险自私,对此我完全反对,宋是我在书中最喜欢的一个人物,他聪明上进,照顾家人,对前姐夫雷东宝和朋友寻建祥有情有义,对爱人梁思申包容和保护,很多说他无情的人是看到了他对前妻程的态度,只能说程是可怜之人,她庸俗多疑,这又怎能来苛责宋运辉,两个人在一起,进步快的人总会甩掉那个原地踏步甚至倒退的人。而宋敢于忽视放弃程对他前途带来的名声影响,毅然选择离开,恰恰是他的真诚和勇气。而说他阴险的人是看到了他在工作中的权术,可人生而为人,并不是个体,而是存在于社会中,如果不适应社会,那岂不是愣头青一个?又如何发挥自己的社会价值?

时代永远是奋斗者的时代,所以宋运辉,梁思申,杨巡,任遐迩……他们终是屹立不倒的。

大江东去读后感【篇7

初读好书,如获良友;重读好书,如逢故友

--题记

狼烟纷起,战鼓擂响。箭在弦上,男儿为何不拔?

塞北秋风,江南杏雨。江山如画,英雄为何不争?

佳人乱世,笑靥如花。倾城倾国,你却为何不得?

初读三国,我看到的是豪情义气冲云天,歃血为盟桃花园的义薄云天。且看刘关张桃园三结义,拨乱济危,终在夷陵之战的连营烈火中化为灰烬;再看关羽徐州之战与兄长走散,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放弃曹操的高官厚禄;更休说总角之交的周瑜与孙策了。虽然他们的时代已成过往,但他们的英魂却永世传送,永远值得后世敬仰与学习。

再读三国,我看到的是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的忠君爱国。

诸葛亮本躬耕于南阳,不求闻达于诸侯,在当时只是小小徐州牧的刘备的邀请下出山,后来刘备屡次战败,丢兵卸甲,好不落魄。可诸葛亮从未易主,一直为蜀汉燃烧自己的生命,直到星落五丈原,仍在为国操劳。当今我中华虽不比蜀汉之危势,但我辈的责任并不比丞相少。因为我们的征途已不在一隅之地,而在于整个世界。

复读三国,我看到的是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的任重道远。

东汉末年,十常侍作乱,何进招董卓进京,曹操以身事贼,舍命刺董,真有周公吐铺,天下归心之气魄。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孙权九岁便入敌营外交,要回父亲尸首,十九岁便接替兄长,承继基业,二十六岁就率领江东部众拜曹操百万大军,这难道不是任重道远的体现吗?

三国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英雄辈出的年代,知人善任的刘备,单骑救主的赵云,阴狠狡猾的司马懿,足智多谋的诸葛亮,残忍奸诈的曹操,虽有夸大的成分,但不可否认的是:三国英杰因演义而家喻户晓,三国演义也因那个时代而留名青史。

历史从不缺乏英雄,但被铭记的人却在少数。

我们虽然不一定要流芳百世,但起码也要效仿前人,修身明志,不屈不挠,就算不能治国安邦,救灾济世,亦能事业有成,造福一方,此成道也。

    【好句子收集】栏目
  • 上一篇:人生感悟的句子_1,经典人生感悟句子(精选62句)
  • 下一篇:写爱的的作文热门(精选5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