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诚信者,天下结也。
2、唯奉三尺之律,以绳四海之人。——唐·吴兢《贞观政要》
3、邪气袭内,正色乃衰。
4、小谨者不大立,訾食者不肥体。
5、有法而行私,谓之不法。——慎到
6、伐矜好专,举事之祸也。
7、起居时,饮食节,寒暑适,则身利而寿命益。
8、阳为德,阴为刑,刑主杀而德主生。——董仲舒
9、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尚书·五子之歌》
10、立法之业,益为政治上第一关键,觇国家之盛衰强弱者,皆于此焉。清·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11、视死如归。——《管子·小匡》
12、法生于义,义生于众适,众适合于人心,此治之要也。——刘安《淮南子·生术训》
13、黄金者用之量也,辨于黄金之理则知侈俭,知岱侈俭则百用节矣。
14、按善恶见闻之实,断是非去取之疑。——王安石《范镇加修撰》
15、有法而不循法,法虽善与无法等。——沈家本
16、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厌人,故能成其众。士不厌学,故能成其圣。——管子
17、天下不患无财,患无人以分之。——《管子·牧民》
18、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
19、务为不久,盖虚不长。
20、罚避亲贵,不可使主兵。
21、信不足,安有信。——《管子》
22、骄倨傲暴之人不可与交。
23、善气迎人,亲如兄弟;恶气迎人,害于戈兵。——管子
24、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李悝(kui)
25、圣人能生法,不能废法而治国。——管子
26、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管子
27、知子莫若父。
28、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管子·论积贮疏
29、令则行,禁则止,宪之所及,俗之所被,如百体之从心,政之所期也。
1、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商鞅
2、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
3、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野叟曝言》
4、事者,生于虑,成于务,失于傲。
5、如平直必以准绳。《吕氏春秋·分职》
6、法不察民情而立之,则不威。《商君书·壹言》
7、法立,有犯而必施;令出,惟行而不返。——王勃《上刘右相书》
8、利之所在,虽千仞之山,无所不上;深源之下,无所不人焉。
9、有道之君,行治修制,先民服也。——管子
10、均地分力,使民知时也。民乃知时日之蚤晏,日月之不足,饥寒之至于身也。
11、金与粟争贵,乡与朝争治。
12、法者,天下之仪也。——《管子·禁藏》
13、立宪利于国,利于君,利于民。清·郑观应
14、制治于未乱,保邦于未危。——《尚书》
15、法者,天下之程式也,万事之仪表也。——《管子·明法解》
16、观其交游,则其贤、不肖可察也。
17、夫人必知礼然后恭敬,恭敬然后尊让。——《管子—五辅》
18、圣人畏微,而愚者畏明。——管子
19、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孔丘
20、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陶渊明
21、治国者,必以奉法为重。《三国演义》
22、言不中法者,不听也,行不中法者,不高也,事不中法者,不为也。——《商君书·君臣》
23、彼窃国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庄子
24、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
25、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韩非子·有度》
26、天下不患无财,患无人以分之。——《管子·牧民》
27、誉不直出,而患不独生。
28、法者,天下之仪也。所以决疑而明是非也,百姓所具命也。——管子
29、守法为官,一生平安;守法做人,清白本分;守法处事,达理明志;守法致富,根基稳固。——田桑
1、俭则伤事,侈则伤货。——《管子·乘马》
2、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管子》
3、先易者后难。——管子
4、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孟子
5、不作无补之功,不为无益之事。——管子
6、慎到:有权衡者,不可欺以轻重;有尺寸者,不可差以长短;有法度者,不可巧以作伪。(唐·马总《意林》)
7、法不阿贵,绳不绕曲。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辞,勇者弗敢争,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韩非子
8、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管子·牧民》
9、不作无补之功,不为无益之事。——管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