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

时间: 2022-10-01 栏目:古诗句

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

唐代 / 李益

古诗原文

出自唐代李益的《喜见外弟又言别》

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

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

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

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

古诗翻译

在社会大动乱中离别了十年,竟然在长大成人时意外相逢。

初见不相识还惊问名和姓,称名后才想起旧时的面容。

说不完别离后世事的变化,畅谈停止时已听到黄昏寺院的鸣钟。

明日你又要登上巴陵古道,秋山添忧愁不知又隔几重?

古诗解释

外弟:表弟。言别:话别。

十年离乱:在社会大动乱中离别了十年。离乱:一作“乱离”。

一:副词。可作“竟然”或“忽而”解。

“问姓”两句:“问姓”与“称名”互文见义。

别来:指分别十年以来。来,后也。沧海事:比喻世事的巨大变化,有如沧海变桑田,桑田变沧海那样。

语罢:谈话停止。暮天钟:黄昏寺院的鸣钟。

巴陵:即岳州(治今湖南省岳阳市),即诗中外弟将去的地方。

古诗背景

此诗当作于安史之乱之后的藩镇割据时期。唐代自公元755年(唐玄宗天宝十四年)爆发安史之乱,至公元763年(唐代宗广德元年)结束,旋即大大小小的战争时断时续,一直延续到唐顺宗永贞元年(公元785年)才大体告一段落,历时三十年。此诗就是在这种动乱的社会背景下创作的。

古诗赏析

此诗描写了诗人同表弟在乱离中不期而遇而又匆匆话别的伤感场面,抒发了真挚的至亲情谊和人生聚散离合无定的感慨,从侧面反映了动乱给人们带来的痛苦。全诗用凝炼的语言,白描的手法,生动的细节,典型的场景,层次分明地再现了社会动乱中人生聚散的独特一幕,具有强烈的生活真实感。

“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开门见山,介绍二人相逢的背景。这里有三层意思:一是指出离别已有十年之久。二是说明这是社会动乱中的离别。它使人想起,发生于李益八岁到十六岁时的安史之乱及其后的藩镇混战、外族入侵等战乱。三是说二人分手于幼年,“长大”才会面,这意味着双方的容貌已有极大变化。他们长期音信阻隔,存亡未卜,突然相逢,颇出意外。句中“一”字,表现出这次重逢的戏剧性。

“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正面描写重逢。他们的重逢,同司空曙所描写的“乍见翻疑梦,相悲各问年”中的情景显然不同。互相记忆犹新才可能“疑梦”,而李益和表弟却已经对面不能相认了。看来,他们是邂逅相遇。诗人抓住“初见”的一瞬间,作了生动的描绘。面对陌生人,诗人客气地询问:“贵姓?”不由暗自惊讶。对一个似未谋面者的身份和来意感到惊讶。

“称名”和“忆旧容”的主语,都是作者。经过初步接谈,诗人恍然大悟,面前的“陌生人”原来就是十年前还在一起嬉戏的表弟。诗人一边激动地称呼表弟的名字,一边端祥对方的容貌,努力搜索记忆中关于表弟的印象。

诗人从生活出发,抓住了典型的细节,从“问”到“称”,从“惊”到“忆”,层次清晰地写出了由初见不识到接谈相认的神情变化,绘声绘色,细腻传神。而至亲重逢的深挚情谊,也自然地从描述中流露出来,不需外加抒情的笔墨,已经为读者所领略了。

颈联“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表现了这倾诉别情的场面。分手以来千头万绪的往事,诗人用“沧海事”一语加以概括。这里化用了沧海桑田的典故,突出了十年间个人、亲友、社会的种种变化,同时也透露了作者对社会动乱的无限感慨。

两人热烈地交谈,从白天到日暮才停下话音。叙谈时间长,正表明他们情谊的深长。“暮天钟”并不是单纯作为日暮的标志而出现的。它表明二人叙谈得十分入神,以至顾不上观望天色的变化,也感觉不到时间的流逝,只有远处传来寺院的钟声,才使他们意识到原来已是黄昏。作者在这一联,避实就虚,择取了叙旧时间很长这个侧面,表现出二人欢聚时的热烈气氛和激动心情。

“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明日”,点出聚散匆匆。“巴陵道”,即通往巴陵郡(今湖南岳阳)的道路,这里提示了表弟即将远行的去向。“秋山又几重”则是通过重山阻隔的场景,把新的别离形象地展现在读者面前。用“秋”形容“山”,于点明时令的同时,又隐蕴着作者伤别的情怀。从宋玉开始,就把秋天同悲伤联系在一起了。“几重”而冠以“又”字,同首句的“十年离乱”相呼应,使后会难期的惆怅心情,溢于言表。

这首诗不以奇特警俗取胜,而以朴素自然见长。全诗以凝炼的语言,白描的手法,生动的细节,典型的场景,层次分明地再现了社会动乱中与亲人久别后不期而遇又匆匆离散的场面,抒写了亲人间真挚的情谊,也表现了动乱给人们带来的痛苦和无奈。诗人借时事动乱中人生聚散的独特一幕,表达出无尽的诗情。

古诗作者介绍

李益 : 李益, 唐代诗人,字君虞,祖籍凉州姑臧(今甘肃武威市凉州区),后迁河南郑州。大历四年进士,初任郑县尉,久不得升迁,建中四年登书判拔萃科。因仕途失意,后弃官在燕赵一带漫游。

李益的名句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出自唐代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回乐烽一作:回乐峰)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出自唐代李益的《塞下曲》 伏波惟愿裹尸还,定远何须生入关。 莫遣只轮归海窟,仍留一箭射天山。 (射一作:定)

燕歌未断塞鸿飞,牧马群嘶边草绿。 李益《塞下曲·其一》

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 李益《喜见外弟又言别》

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 李益《喜见外弟又言别》

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偏吹行路难。 李益《从军北征》

黄昏鼓角似边州,三十年前上此楼。 李益《上汝州郡楼 / 上汝州城楼》

莫遣只轮归海窟,仍留一箭射天山。 李益《塞下曲》

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 李益《江南曲》

平明日出东南地,满碛寒光生铁衣。 李益《度破讷沙二首 / 塞北行次度破讷沙》

寒山吹笛唤春归,迁客相看泪满衣。 李益《春夜闻笛》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金谷园中柳,春来似舞腰。 李益《上洛桥》

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 李益《春夜闻笛》

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向月明看。 李益《从军北征》

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 李益《喜见外弟又言别》

出自唐代李益的《塞下曲》 伏波惟愿裹尸还,定远何须生入关。 莫遣只轮归海窟,仍留一箭射天山。(射一作:定)

露湿晴花春殿香,月明歌吹在昭阳。 李益《宫怨》

伏波惟愿裹尸还,定远何须生入关。 李益《塞下曲》

出自唐代李益的《春夜闻笛》 寒山吹笛唤春归,迁客相看泪满衣。 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

那堪好风景,独上洛阳桥。 李益《上洛桥》

出自唐代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回乐烽一作:回乐峰)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出自唐代李益的《写情》 水纹珍簟思悠悠,千里佳期一夕休。 从此无心爱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楼。

今日山城对垂泪,伤心不独为悲秋。 李益《上汝州郡楼 / 上汝州城楼》

自从一闭风光后,几度飞来不见人。 李益《隋宫燕》

出自唐代李益的《从军北征》 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偏吹行路难。 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出自唐代李益的《度破讷沙二首 / 塞北行次度破讷沙》 眼见风来沙旋移,经年不省草生时。 莫言塞北无春到,总有春来何处知。 破讷沙头雁正飞,鸊鹈泉上战初归。 平明日出东南地,满碛寒

出自唐代李益的《写情》 水纹珍簟思悠悠,千里佳期一夕休。 从此无心爱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楼。

何用慰相思,裁书寄关右。 李益《送诸暨王主簿之任》

李益的古诗

边思

登长城

塞下曲 其三

边思

夜上受降城闻笛

江南曲

统汉烽下

赋得垣衣

喜见外弟又言别

逢归信偶寄

立秋前一日览镜

塞下曲 其二

从军夜次六胡北饮马磨剑石为祝殇辞

夜上西城听梁州曲二首

赴邠宁留别

度破讷沙二首 / 塞北行次度破讷沙

赠毛仙翁

行舟

塞下曲

听晓角

从军北征

塞下曲·其一

华阴东泉同张处士诣藏律师兼简县内同官因寄齐中书

春夜闻笛

竹溪

盐州过胡儿饮马泉(一作过五原胡儿饮马泉)

写情

水宿闻雁

汴河曲

观骑射

    【古诗句】栏目
  • 上一篇:曲池陪宴即事上窦中丞古诗原文
  • 下一篇:人生不可安闲,有恒业,才足收放心;日用必须简省,杜奢端,即以昭俭德。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