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弹琴古诗原文翻译赏析

时间: 2022-10-15 栏目:古诗句

弹琴

唐代 / 刘长卿

古诗原文

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

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古诗翻译

清幽的琴声从七弦琴上发出,静静地聆听原来是《风入松》的曲子,非常凄清。

虽然唯独我十分喜爱这古老的曲调,只可惜现在的人弹奏的不多了。

译文二

七弦琴奏出清凉的曲调悠扬起伏,细细倾听就像那滚滚的松涛声。

我虽然非常喜爱这首古时的曲调,但如今人们大多已不去弹奏了。

古诗解释

⑴泠(líng)泠:清幽,清冷,形容声音清越。这里指琴声清冽。七弦:古琴有七条弦,又称七弦琴。

⑵松风:以风入松林暗示琴声凄凉。琴曲中有《风入松》的调名。寒:凄清的意思。

⑶古调:古时的曲调。调,一作曲;。

⑷多:一作已;。

古诗背景

《听弹琴》是唐代诗人刘长卿的作品。此诗前两句极写琴音的美妙,营造高妙的音乐境界,表现弹琴人高超的技艺;后两句是议论性抒情,慨叹世人不爱高雅的古调,喻指世人只知趋时随俗,表达了世无知音、孤芳自赏的感伤情怀,体现了诗人不趋时俗的清高品格。全诗语言含蓄,境界清雅,巧用双关,意蕴深远。

古诗赏析

《弹琴》是一首托物言志诗。诗人通过慨叹古调受冷遇,不为世人看重,以抒发怀才不遇的悲愤之情,舒解世少知音的遗憾。全诗意境清雅,志趣高洁,语言含蓄,一语双关,弥漫于字里行间的寂寞情怀感人肺腑。

前两句写听弹琴,突出一个听;字。开头用泠泠;来形容琴弦弹奏时声音清越、悠扬,这是初听。继而当诗人聚精会神、全神贯注地静听;之后,便觉琴音逐渐转为清幽、凄清,有如天风入松之势,引导读者似乎也与作者一同领悟听琴的妙趣,一同进入音乐的美妙境界,一同获得美的艺术享受。恰好琴曲中有《风入松》曲,语意双关,极为自然。寒;,并非松风吹带来的寒气,而是听琴者或弹琴者神与物游;,进入音乐妙境的一种特殊感受。这两句极写琴音之美妙,实为下文今人多不弹;作铺垫。

如果说前两句是描写音乐的境界,那么后两句就是议论性抒情,写由听弹琴所引起的感慨,点明主旨。古调虽自爱;的虽;字转折,从对琴声的赞美进入对时尚的感慨。今人多不弹;的多;字反衬出琴客知音者的稀少。这两句有两层意思,其一是在现实生活中音乐正在变革,唐与周围少数民族文化交流频繁,少数民族的音乐传入内地,曲调翻新,对中国传统的民族音乐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当时燕乐;已成为风行一时的新声,颇受听众的欣赏和欢迎,也是令人爱弹的曲调。乐器则以西域传入的琵琶为主。至于七弦琴的古调虽然高雅肃穆,毕竟是阳春白雪,曲高和寡,今人多不弹了。其二是刘长卿通过对琴音的赞赏,古调的自爱和今人的不弹,抒发自己的身世之感,时风之叹。长卿清才冠世,颇凌浮俗,性刚,多忤权门,故两遭迁斥,人悉冤之。······其自赋伤而不怨,足以发挥风雅。;(《唐才子传》)可见刘长卿处在中唐社会,对世风不古,竞趋时尚,是深有感慨的。自己怀瑾握瑜,抱贞守朴,却怀才不遇,深感知音稀少,无人赏识,正如同古调高雅,却不被欣赏,人多不弹一样。有人就以此二句谓今人好趋时尚不弹古调,意在表现作者的不合时宜。从刘长卿的作品中,的确可见他有一肚皮不合时宜和一种与流俗落落寡合的情调。他的《幽琴》(《杂咏八首上礼部李侍郎》之一)诗曰:月色满轩白,琴声宜夜阑。飗飗青丝上,静听松风寒。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向君投此曲,所贵知音难。;其中四句就是这首听琴绝句。所贵知音难;也正是诗的题旨之所在。此诗咏听琴,其实是借此寄托一种孤芳自赏、不苟流俗的情操。

全诗从对琴声的赞美,转而对时尚慨叹,流露出诗人孤高自赏,不同凡俗,稀有知音的情操。刘长卿才华卓绝,却因诬陷等数遭贬谪。虽牢骚满腹,但对高洁的坚持使他不能与流俗相合,与众人为伍。这首诗贯穿了他对于高雅、高尚、高洁的赞美,抒发了他对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坚持以及坚持背后的遗憾与清寂。

    【古诗句】栏目
  • 上一篇:奉和鲁望四月十五日道室书事古诗原文
  • 下一篇:惊鸟去无际,寒蛩鸣我傍。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