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唐代刘禹锡的《忆江南·春去也》
春去也,多谢洛城人。弱柳从风疑举袂,丛兰裛露似沾巾。独坐亦含嚬。
春去也,共惜艳阳年。犹有桃花流水上,无辞竹叶醉尊前。惟待见青天。
古诗翻译
可惜春天已经匆匆过去了,临行的时候谢别洛阳城的人。柔弱的柳枝随风飞舞象是挥手举袂,一丛丛的兰花沾满白露正如浸湿的头巾,遮住芳颜独自欢笑又像是含嗔带颦。
可惜春天已经匆匆过去了,一起来珍惜这艳丽明媚的年华吧!只见依然有桃花飘落在流水上,哪怕倒满竹叶青美酒一饮而尽,醉倒在了酒杯前。只希望能等到雨过天晴、重见青天的时候。
古诗解释
多谢:殷勤致意的意思。
洛城人:即洛阳人。
袂(mèi):衣袖。
裛(yì):沾湿。
颦(pín):皱眉。
尊:同“樽”,酒杯。
古诗背景
此词约为唐文宗开成三年(838年)作于洛阳。其调名下有作者自注:“和乐天春词,依《忆江南》曲拍为句。”当时白居易为太子少傅分司东都,刘禹锡为太子宾客分司东都,二人均在洛阳,时相唱和,白居易词共三首,刘禹锡的和词共两首。
第一首的主旨是伤春。词中,先写春向人们告辞,柳、兰喻春含泪挥手而别,后写一个女子惜春情态,一边惋惜春天的归去,一边又觉得春天对她也有无限依恋之情,作者以拟人手法,把人的表情动作赋予春,有依依难舍之情,郁郁感伤之意,抒发了惜春、伤春的感情。构思新颖,描写细腻,手法多变,充分体现了诗人乐府小章的“清新流畅、含思婉转”的艺术特色。
“春去也,多谢洛城人”。“春去也,多谢洛城人。”“去也”两字感情色彩极浓。在临别之际一声“去也”。抵得上很多言语,其中当然也包含着不忍去、不愿去、又不得不去的衷曲。后来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词“愿去去千里烟波”,连用两个“去”字,也是为了突出他心头不忍去、不愿去而又不得不去的复杂感情。这是从春的一方即客观的一方言之。再从爱春、惜春的一方即主观的一方言之,则“去也”两字更为关情。《西厢记·长亭送别》有句云:“听得道声“去也”。松了金钡;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如果借来作为“去也”两字的注解,就不难想象那种爱春、惜春而又尤计留春的惆怅之情。“多谢洛城人”则又转换角度,以春天的口吻,向惜春之人遥遥致意。作者在短短七字之间展现了两种不同视角的转换,挥洒自如,更显示出其杰出的想像力和文字驾驭能力。
“弱柳从风疑举袂,丛兰泡露似沾巾”两句,紧承前句“多谢洛城人”而来,不写人之惜春,而先写春依恋人,描绘出一幅气韵横生的送春画图,且看那纤弱的柳条随风依依轻摇,就好像挥手作别轻扬起的衣袖;而葡花沾满露珠,更有如一位不胜嫣羞的美人,在离别之际泪湿纸巾。
“独坐亦含颦。”如果说,前面四句都是从春的惜别一边着笔的话,那末这最后一句写到了惜春之人,即词中的抒情主人公。从句中的“独”字可以领悟到,这位抒倩上人公的心情非常寂寞惆怅。旖旎的春光曾给她以欢乐与安慰,或者说,曾激励她满怀憧憬地追求美好的理想,但是,曾几何时,春闹花谢。欢乐成为过去,安慰被失望所代替,理想也终于落空。愁绪煎熬使她坐卧不安:从句中的“亦”字可以表现出除“独坐”以外的独眠、独酌、独吟都已一一行之而终于无法排遣愁绪。在百无聊赖之中,惟有借“独坐”以自持性情,但“独坐”既久,仍不免颦眉蹙额,为愁绪所包围,由此总见得愁绪缠绵深长而避之无由了。
第二首的主旨是惜春,其抒情线索十分显明,抒情的中心非常突出。前两句在词意上是一层转折,次句的“艳阳年”与第三句的“桃花流水”在字面上也构成一个转折,两个七言对偶句与结句在虚实关系上又形成一个转折,通过这层层转折,层转层深地传出了充溢在词人心头的“惜春”意绪。
“春去也。共惜艳阳年。”首句重复第一首的发端,既加深了咏叹的意味,强化了作者伤春、惜春的情感,在结构上也起了与第一首互相呼应的勾连作用,感慨春天的“大势”已去。次句中的“艳阳年”,即“艳阳天”,指阳光灿烂、风光旖旎的春天,“余春”尚在,大家赶紧来抓住这最后的机会好好地赏玩一下暮春的风致。
“犹有桃花流水上,无辞竹叶醉尊前。”描写了词人为自己“惜春”的行为所做的打算,桃花凋落,飘洒在溪流水上,这正是暮春常见的景象,倘若桃花落瓣已被流水飘尽,那春天的身影就是确实消逝得无影无踪了。词人愿意在溪水边的草茵上席地而坐,面对着落花流水,斟上一杯春竹叶酒,慢慢地喝,悄悄地看,静静地想。
“惟待见青天。”强烈表达出希望自己拟想中的“惜春”行为能够实现的心声。纵然风景无限好,倘使碰上个淫雨连绵、路滑泥烂的天气,这一番打算就全都落空了。所以诗人末句希望老天爷能够帮忙,给人间送来个无云无风的大好晴天。
这两首词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表现了从人到春,又从春到人的三次主角转换。作者不写人惜春,反写春惜人,将人情物态揉为一体。构思新颖,手法多变;语言朴实无华,结构紧凑奇巧。全词充分体现了诗人乐府小章“清新流畅、含思婉转”的艺术特色。
古诗作者介绍
刘禹锡 :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刘禹锡《陋室铭》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刘禹锡《秋词》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刘禹锡《浪淘沙·九曲黄河万里沙》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刘禹锡《陋室铭》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刘禹锡《西塞山怀古》
出自唐代刘禹锡的《竹枝词二首·其一》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唱歌一作:踏歌)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却有晴一作:还有晴)
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刘禹锡《竹枝词·山桃红花满上头》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刘禹锡《望洞庭》
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 刘禹锡《杨柳枝词九首》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刘禹锡《秋词》
出自唐代刘禹锡的《秋词二首·其一》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塞北梅花羌笛吹,淮南桂树小山词。 刘禹锡《杨柳枝词九首·其一》
出自唐代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刘禹锡《再游玄都观》
曾与美人桥上别,恨无消息到今朝。 刘禹锡《杨柳枝 / 柳枝词》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刘禹锡《浪淘沙·其三》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刘禹锡《金陵五题·石头城》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刘禹锡《望洞庭》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 刘禹锡《竹枝词二首·其一》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出自唐代刘禹锡的《望洞庭》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山水翠一作:山水色)
新妆宜面下朱楼,深锁春光一院愁。 刘禹锡《和乐天春词》
庭前雪压松桂丛,廊下点点悬纱笼。 刘禹锡《更衣曲》
出自唐代刘禹锡的《赏牡丹》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刘禹锡《秋风引》
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 刘禹锡《秋风引》
浪淘沙·其八
秋词
秋日送客至潜水驿
浪淘沙·其九
学阮公体三首 其二
乌衣巷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酬乐天咏老见示
望洞庭
浪淘沙·九曲黄河万里沙
陋室铭
酬元九侍御赠璧竹鞭长句
竹枝词二首·其一
同乐天和微之深春二十首 其二十
浪淘沙·其五
浪淘沙·其三
连州腊日观莫徭猎西山
祭韩吏部文附诗
望赋附宫人忆月之歌
乐天见示伤微之敦诗晦叔三君子皆有深分因成是诗以寄
龙阳县歌
思黯南墅赏牡丹
金陵五题·石头城
庙庭偃松诗
秋风引
观棋歌送儇师西游
和浙西尚书闻常州杨给事制新楼因寄之作
送廖参谋东游二首
踏歌词四首·其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