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清明上巳西湖好,满目繁华。

时间: 2022-10-15 栏目:古诗句

清明上巳西湖好,满目繁华。

宋代 / 欧阳修

古诗原文

出自宋代欧阳修的《采桑子·清明上巳西湖好》

清明上巳西湖好,满目繁华。争道谁家。绿柳朱轮走钿车。

游人日暮相将去,醒醉喧哗。路转堤斜。直到城头总是花。

古诗翻译

清明节与上巳节的时候,西湖风光正好。满眼都是一片繁华景象。拥挤的湖边吵吵嚷嚷,那是谁家在争道?一辆有着红色轮子和金丝花纹的车子,在翠绿的垂柳下穿行而过。

日暮时分友人才相随离去,醒的醒,醉的醉,相互招呼,喧哗不已。游人连成一串,渐行渐远,道路弯转,湖堤也歪斜变化。从西湖弯斜的堤岸一直到城头,沿途都是开放的鲜花。

古诗解释

上巳:节日名,古时以阴历三月上旬巳日为上巳,这一天人们多到水边嘻游,以消除不祥。

争道:游人车辆争先而行。

朱轮:漆着红色的轮子。汉制,太守所乘之车,以红漆涂轮。

钿车:嵌上金丝花纹作为装饰的车子。这句是说装着朱轮的钿车在绿柳之下驶过。

相将:相随,相携,即手牵手。

醉醒:醉酒的人和酒醒的人。

古诗背景

欧阳修对颍州西湖可以说是深情一片。宋仁宗皇祐元年(公元1049年),欧阳修移知颍州,并与梅尧臣相约,买田于颍,以便日后退居。宋英宗治平四年(公元1067年),欧阳修出知亳州,特意绕道颍州,“盖将谋归休之计也。乃发旧稿,得自南京以后诗十余篇,皆思颖之作,以见予拳拳于颖者非一日也” (《思颍诗后序》)。数年后,终于以观文殿学士、太子少师致仕,得以如愿归居颍州。几次游览后,创作了十首《采桑子》。这首即其中之一。

古诗赏析

这首词描写清明时节西湖游春的热闹繁华景象,特别着重描绘日暮回城时喧哗熙攘的情景,着意描绘游春的欢乐气氛,从侧面来写西湖之美。这首词写得人欢景艳,别具一格,不乏动人之处。

这首词是写清明时节西湖游春的热闹繁华景象,从侧面来写西湖之美,着意描绘游春的欢乐气氛。古时以农历三月上旬巳日为“上巳”,这一天历来有到水滨踏青的习俗。《梦梁录》卷二载:“三月三日上已之辰,曲水流觞故事,起于晋时。唐朝赐宴曲江,倾都禊饮踏青,亦是此意。”《东京梦华录》也记载:“四野如市,往往就芳树之下,或园囿之间,罗列杯盘,互相劝酬。都城之歌儿舞女,遍满园亭,抵暮而归。”这就可以看出是郊外人们游春的盛况。西湖景色迷人,是游人的最佳去处。看绿柳丛中,车如流水马如龙,争相抢道,西湖岸上,游人如织,各色人等都在享受欣赏着大好春光。词人自己也乘着朱轮钿车加入了这欢乐春游的队伍。

词上片描绘的是一幅白天西湖春游图。下片写游人返归的景象。日暮时分,酒醒了的、还在醉着的,前后相将归家。从西湖弯斜的堤岸一直到城头,一路之上,花头攒动。“直到城头总是花”,这里既指从西湖到颍州城下的路边鲜花盛开,又当指一路上游人皆头上簪花而归。唐宋时,人们有采花簪头之俗,无论男女。如杜牧《九日齐安登高》中即写道:“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苏轼《次韵苏伯固主簿重九》说道:“髻重不嫌黄菊满,手香新喜绿橙搓。”刘克庄《上巳》也有句云:“暮归尚有清狂态,乱插山花满角巾。”可见,“直到城头总是花”,写的是人们春游而归,头上簪花络绎回城的情景。

清明上巳时节,是古人往水边游玩的时侯。以这样一个游览的时节,再加上西湖这样一个游览胜地,真可谓良辰美景,两者铸备,热闹景象自是非同寻常。本词所表现的正是一派盛景,“满目繁华”即为全词的核心。

满目繁华的特点,首先体现在对游者的描写上,这也是作品表现的重点。

游者一是多,二是欢。游者之多,在词中写道:“争道谁家,绿柳朱轮走锢车”。这一句写了两种不同的游者,一种是乘车者,一种是徒步者。车多,才会引起人们的争相指点;行者多,也才可能出现“争道”的景状。最后这两句用寥寥数字,展示出了一个毂击肩摩的游览盛况。另外,下片“喧哗”一词,又从音响的角度突出了游者之多,以西湖这样的敝廓之地,竟有人声鼎沸之感,那行人熙来攘往的情景是可想而知的了。何以见出游者之欢?从上述行人“争道谁家”车的描写中,已传出一片欢快活跃的气氛,接着写游人日暮归返时的“醒醉”二字,更是道尽了游者各各相异的神态。这令人想起明代文学家张岱在《西湖七月半》一文中对各种赏月人的生动描写:他们有的“浅斟低唱”,有的“喝呼嘈杂,装假醉”,也有的“呼客纵饮”、“纵舟酣睡”。

本词中“醒醉”二字所激起的正是类似这些景象的联想,从游人归返之态中,似可想见他们有的专意游览,饱享春景;有的就景欢饮,一醉方休,他们各以自己的方式纵情游乐,尽兴而归。总之,游者云集,笑语连天。

满目繁华,还体现在对西湖自身景色特点的描绘上。

这虽然不是作品的表现重点,但却是组成繁华景象不可缺少的部分。清明上巳已是暮春时节,但作品中绝无花衰红消的悲凉之意,却呈现出色彩浓艳的一派盛景。在“绿柳朱轮走钿车”一句中,词人以绿柳和朱轮相对,既写了钿车的豪华,也衬托出柳树的茂盛,色彩鲜明,春意浓郁。词的结句顺承“游人日暮相将去”的语意,写归途所见的景色,路转堤斜,一路是花。这是枝上花还是落于地上的花?词人没有明写,他仅给人留下一个印缘,只觉得满目姹紫嫣红,春花充盈着整个空间。熙熙攘攘的人流和满地遍野的鲜花汇成一体,气氛是很热烈的。这使我们想起欧阳修在另一首《采桑子》中所写的词句:“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这一个“空”字,正是从对立的角度表明了词人对本词中所显示的盛况无比深切的感受,也说明了词人和春意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所以,本词即抓住这两方面内容共同表现了颍州西湖的繁盛。

此词从开始到结束都贯穿着“繁华”、“喧哗”的节日气氛,把读者也卷入这气氛之中,领受节日的欢乐。读完这首词,再回头看看第一句:“清明上已西湖好。”就不难看出,作者是借节日的繁华来赞美西湖好的。词中每一句都有丰富的内涵,全词构成一幅生动壮美的游春图。

整首词通过朱轮钿车争道、游人簪花而归的特写镜头,形象描绘了一幅颍州西湖清明上巳时期的风情画。这首《采桑子》写得人欢景艳,别具一格,不乏动人之处。

古诗作者介绍

欧阳修 :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居。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北宋政治家、文

欧阳修的名句

幼敏悟过人,读书辄成诵。 欧阳修《画地学书》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欧阳修《伶官传序》

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欧阳修《伶官传序》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

把酒祝东风。且共从容。 欧阳修《浪淘沙·把酒祝东风》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欧阳修《生查子·元夕》

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 欧阳修《醉翁亭记》

遥知湖上一樽酒,能忆天涯万里人。 欧阳修《春日西湖寄谢法曹歌》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

出自宋代欧阳修的《玉楼春·别后不知君远近》 别后不知君远近,触目凄凉多少闷。 渐行渐远渐无书,水阔鱼沉何处问。 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故攲单枕梦中寻,梦又不成灯又烬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欧阳修《生查子·元夕》

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 欧阳修《渔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

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

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欧阳修《玉楼春·尊前拟把归期说》

绿杨带雨垂垂重。五色新丝缠角粽。 欧阳修《渔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欧阳修《生查子·元夕》

离歌且莫翻新阕。一曲能教肠寸结。 欧阳修《玉楼春·尊前拟把归期说》

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欧阳修《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

水远烟微。一点沧洲白鹭飞。 欧阳修《采桑子·何人解赏西湖好》

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 欧阳修《戏答元珍》

出自宋代欧阳修的《醉翁亭记》 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

残雪压枝犹有桔,冻雷惊笋欲抽芽。 欧阳修《戏答元珍》

出自宋代欧阳修的《浪淘沙·把酒祝东风》 把酒祝东风,且共从容。垂杨紫陌洛城东。总是当时携手处,游遍芳丛。 聚散苦匆匆,此恨无穷。今年花胜去年红。 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

何人解赏西湖好,佳景无时。 欧阳修《采桑子·何人解赏西湖好》

南园春半踏青时,风和闻马嘶。 欧阳修《阮郎归·南园春半踏青时》

飞絮濛濛。垂柳阑干尽日风。 欧阳修《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

别后不知君远近。触目凄凉多少闷。 欧阳修《玉楼春·别后不知君远近》

出自宋代欧阳修的《玉楼春·尊前拟把归期说》 尊前拟把归期说,欲语春容先惨咽。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离歌且莫翻新阕,一曲能教肠寸结。 直须看尽洛城花,始共春风容易别

愿妾身为红菡萏。年年生在秋江上。 欧阳修《渔家傲·近日门前溪水涨》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 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

欧阳修的古诗

常州张卿养素堂

丰乐亭小饮

夜宿中书东合

梅圣俞寄银杏

归田四时乐春夏二首

蝶恋花·海燕双来归画栋

小池

江行赠雁

立秋有感寄苏子美

卖油翁

丰乐亭记

蝶恋花·独倚危楼风细细

自菩提步月归广化寺

渔家傲·花底忽闻敲两桨

和圣俞李侯家鸭脚子

画地学书

送杨君之任永康

荷叶

春帖子词二十首·一皇后合五首

古瓦砚

新开棋轩呈元珍表臣

憎蚊

再至汝阴三绝

嘲少年惜花

咏零陵

望江南·江南柳

再至西都

雨后独行洛北

晚泊岳阳

醉翁亭记

    【古诗句】栏目
  • 上一篇:别路琴声断,秋山猿鸟吟。
  • 下一篇:送友人游嵩山古诗原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