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

时间: 2022-10-15 栏目:古诗句

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

宋代 / 苏轼

古诗原文

出自宋代苏轼的《望江南·超然台作》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看一作:望)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古诗翻译

春天还没有过去,微风细细,柳枝斜斜随之起舞。试着登上超然台远远眺望,护城河内半满的春水微微闪动,满城处处春花明艳,迷迷蒙蒙的细雨飘散在城中,千家万户皆看不真切。

寒食节过后,酒醒反而因思乡而叹息不已。不要在老朋友面前思念故乡了,姑且点上新火来烹煮一杯刚采的新茶,作诗醉酒都要趁年华尚在啊。

古诗解释

望江南:原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又名“忆江南”。

超然台:筑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北城上,登台可眺望全城。

壕:护城河。

寒食:节令。旧时清明前一天(一说二天)为寒食节。

咨嗟:叹息、慨叹。

故国:这里指故乡、故园。

新火:唐宋习俗,清明前二天起,禁火三日。节后另取榆柳之火称“新火”。

新茶:指清明前采摘的“明前茶”。

古诗背景

此词作于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暮春。苏轼《超然台记》谓:“移守胶西,处之期年。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葺而新之,时相与登览,放意肆志焉。”公元1076年(熙宁九年)暮春,苏轼登超然台,眺望春色烟雨,触动乡思,写下了此词。

古诗赏析

公元1074年(宋神宗熙宁七年)秋,苏轼由杭州移守密州(今山东诸城)。次年八月,他命人修葺城北旧台,并由其弟苏辙题名“超然”,取《老子》“虽有荣观,燕处超然”之义。公元1076年(熙宁九年)暮春,苏轼登超然台,眺望春色烟雨,触动乡思,写下了此作。这首豪迈与婉约相兼的词,通过春日景象和作者感情、神态的复杂变化,表达了词人豁达超脱的襟怀和“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人生态度。词的上片写登台时所见暮春时节的郊外景色。

这首词为双调,比原来的单调的《望江南》增加了一叠。上片写登台时所见景象,包括三个层次。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这首词开头两句是说,登上超然台远眺,春色尚未褪尽,和风习习,吹起柳丝千条细。首先以春柳在春风中的姿态——“风细柳斜斜”,点明当时的季节特征:春意暮而未老。“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这一湾护城河水绕了半座城,满城内皆是春花灿烂。其次,三、四句直说,直说登临远眺,而“半壕春水一城花”,在句中设对,以春水、春花,将眼前图景铺排开来。“烟雨暗千家。”五句是说,迷迷蒙蒙的细雨飘散在城中。

三个层次显示有一个特写镜头导入,再是大场面的铺叙,最后,居高临下,说烟雨笼罩着千家万户。满城风光,尽收眼底。这是上片,写春景。

下片写情,乃触景生情,与上片所写之景,关系紧密。“寒食后,酒醒却咨嗟”,进一步将登临的时间点明。寒食,在清明前二日,相传为纪念介子推,从这一天起,禁火三天;寒食过后,重新点火,称为“新火”。此处点明“寒食后”,一是说,寒食过后,可以另起“新火”,二是说,寒食过后,正是清明节,应当返乡扫墓。但是,此时却欲归而归不得。以上两句,词情荡漾,曲折有致,寄寓了作者对故国、故人不绝如缕的思念之情。“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写作者为摆脱思乡之苦,借煮茶来作为对故国思念之情的自我排遣,既隐含着词人难以解脱的苦闷,又表达出词人解脱苦闷的自我心理调适。

“诗酒趁年华”,进一步申明:必须超然物外,忘却尘世间一切,而抓紧时机,借诗酒以自娱。“年华”,指好时光,与开头所说“春未老”相应合。全词所写,紧紧围绕着“超然”二字,至此,进入了“超然”的最高境界。这一境界,便是苏轼在密州时期心境与词境的具体体现。

这首词从“春未老”说起,既是针对时令,谓春风、春柳、春水、春花尚未老去,仍然充满春意,生机勃勃,同时也是针对自己老大无成而发的,所谓春未老而人空老,可见内心是不自在的。从这个意义上看,苏轼实际上并不真能超然,这种似是非是的境界,真是苏轼精神世界的真实体现。

这首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是典型的借景抒情。上片之景,有“以乐景衬哀情”的成分,寄寓作者对有家难回、有志难酬的无奈与怅惘。更重要的是,整首词表达思乡的感情,作者以茶聊以慰藉尤其突出。

古诗作者介绍

苏轼 :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

苏轼的名句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 记承天夜游》

出自宋代苏轼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出自宋代苏轼的《临江仙·送钱穆父》 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依然一笑作春温。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尊前不用翠眉颦。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

数亩荒园留我住,半瓶浊酒待君温。 苏轼《正月二十日往岐亭郡人潘古郭三人送余于女王城东禅庄院》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轼《题西林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 苏轼《浣溪沙·端午》

出自宋代苏轼的《赤壁赋 / 前赤壁赋》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

出自宋代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苏轼《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

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 苏轼《浣溪沙·端午》

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 苏轼《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苏轼《前赤壁赋》

出自宋代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

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 苏轼《西江月·顷在黄州》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苏轼《题西林壁》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出自宋代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

出自宋代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 苏轼《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

轻肌弱骨散幽葩,更将金蕊泛流霞。 苏轼《赵昌寒菊》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苏轼《惠崇春江晚景二首 / 惠崇春江晓景二首》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出自宋代苏轼的《望江南·超然台作》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看一作:望)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 记承天夜游》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出自宋代苏轼的《晁错论》 天下之患,最不可为者,名为治平无事,而其实有不测之忧。坐观其变,而不为之所,则恐至於不可救;起而强为之,则天下狃於治平之安而不吾信。惟仁人君子豪

苏轼的古诗

秀州报本禅院乡僧文长老方丈

洗儿诗

正月二十一日病后述古邀往城外寻春

书戴嵩画牛

六幺令·天中节

闻洮西捷报

赠王子直秀才

惠崇春江晚景 / 惠崇春江晓景

临江仙·夜归临皋

留别廉守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次荆公韵四绝 其三

初入庐山三首

独觉

和陶桃花源,并引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 其二

闻子由瘦?儋耳至难得肉食?

赠刘景文

张子野年八十五尚闻买妾述古令作诗

戏作种松

嘲子由

南歌子·琥珀装腰佩

夜梦

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

渔父·渔父醒

题西林壁

墨花(并叙)

颜乐亭诗

次韵定慧钦长老见寄八首

    【古诗句】栏目
  • 上一篇:晴二首
  • 下一篇:联句(光、威、裒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