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闺怨古诗原文翻译赏析

时间: 2022-11-03 栏目:古诗句

闺怨

唐代 / 王昌龄

古诗原文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闺怨拼音版注音

guī zhōng shào fù bù zhī chóu , chūn rì níng zhuāng shàng cuì lóu 。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hū jiàn mò tóu yáng liǔ sè , huǐ jiāo fū xù mì fēng hóu 。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古诗翻译

译文一

闺中少妇未曾有过相思离别之愁,在明媚的春日,她精心妆饰,登上高楼。

忽然看到路边的杨柳春色,惆怅之情涌上心头。她后悔当初不该让丈夫从军边塞,建功封侯。

译文二

闺阁中的少妇,从来不知忧愁;

春来细心打扮,独自登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新绿,心里难受;

呵,悔不该叫夫君去觅取封侯。

古诗解释

闺怨:少妇的幽怨。闺,女子卧室,借指女子。一般指少女或少妇。古人"闺怨"之作,一般是写少女的青春寂寞,或少妇的离别相思之情。以此题材写的诗称闺怨诗;。

"不知愁"一作"不曾愁",则诗意大减。

凝妆:盛妆。

陌头:路边。

觅封侯:为求得封侯而从军。觅,寻求。

悔教:后悔让

古诗背景

唐代前期国力强盛,从军远征,立功边塞,成为当时人们觅封侯;的一条重要途径。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岑参《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成为当时许多人的生活理想。

古诗赏析

王昌龄善于用七绝细腻而含蓄地描写宫闺女子的心理状态及其微妙变化。这首《闺怨》和《长信秋词》等宫怨诗,都是素负盛誉之作。

题称闺怨;,一开头却说闺中少妇不曾愁;,似乎故意违反题面。其实,作者这样写,正是为了表现这位闺中少妇从从曾愁;到悔;的心理变化过程。丈夫从军远征,离别经年,照说应该有愁。之所以不曾愁;,除了这位女主人公正当青春年少,还没有经历多少生活波折,和家境比较优裕(从下句凝妆上翠楼;可以看出)之外,根本原因还在于那个时代的风气。在当时觅封侯;这种时代风尚影响下,觅封侯;者和他的闺中少妇;对这条生活道路是充满了浪漫主义幻想的。从末句悔教;二字看,这位少妇当初甚至还可能对她的夫婿觅封侯;的行动起过一点推波助澜的作用。一个对生活、对前途充满乐观展望的少妇,在一段时间不曾愁;是完全合乎情理的。

第一句点出不曾愁;,第二句紧接着用春日登楼赏景的行动具体展示她的不曾愁;。一个春天的早晨,她经过一番精心的打扮、着意的妆饰,登上了自家的高楼。春日而凝妆登楼,当然不是为了排遣愁闷(遣愁何必凝妆),而是为了观赏春色以自娱。这一句写少妇青春的欢乐,正是为下段青春的虚度、青春的怨旷蓄势。

第三句是全诗转关。陌头柳色是最常见的春色,登楼览眺自然会看到它,忽见;二字乍读似乎有些突兀。关键就在于这陌头杨柳色;所引起的联想与感触,与少妇登楼前的心理状态大不相同。忽见;,是不经意地流目瞩望而适有所遇,而所遇者普普通通的陌头杨柳竟勾起她许多从未明确意识到过的感触与联想。杨柳色;虽然在很多场合下可以作为春色;的代称,但也可以联想起蒲柳先衰,青春易逝;联想起千里悬隔的夫婿和当年折柳赠别,这一切,都促使她从内心深处冒出以前从未明确意识到过而此刻却变得非常强烈的念头悔教夫婿觅封侯。这也就是题目所说的闺怨;。

本来要凝妆登楼,观赏春色,结果反而惹起一腔幽怨,这变化发生得如此迅速而突然,仿佛难以理解。诗的好处正在这里:它生动地显示了少妇心理的迅速变化,却不说出变化的具体原因与具体过程,留下充分的想象余地让读者去仔细寻味。

短篇小说往往截取生活中的一个横断面,加以集中表现,使读者从这个横断面中窥见全豹。绝句在这一点上有些类似短篇小说。这首诗正是抓住闺中少妇心理发生微妙变化的刹那,作了集中的描写,从而从一刹那窥见全过程。

    【古诗句】栏目
  • 上一篇: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西轮。
  • 下一篇:短歌行古诗原文翻译赏析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