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唐代柳宗元的《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海畔尖山似剑铓,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
古诗翻译
海边的高耸突出的尖山好像利剑锋芒,到秋天处处割断人的愁肠。
假如能将此身化作万万千千身,定要散落到每个峰顶眺望故乡!
古诗解释
与:同。浩初:作者的朋友,潭州(今湖南长沙)人,龙安海禅师的弟子。时从临贺到柳州会见柳宗元。上人:对和尚的尊称。山:指柳州附近山峰。京华:京城长安。亲故:亲戚、故人。
海畔:畔,边。柳州在南方,距海较近,故称海畔。剑铓(máng):剑锋,剑的顶部尖锐部分。
秋:秋季。割:断。愁肠:因思乡而忧愁,有如肝肠寸断。
若:假若。化得身:柳宗元精通佛典,同行的浩初上人又是龙安海禅师的弟子,作者自然联想到佛经中“化身”的说法,以表明自己的思乡情切。千亿:极言其多。
散上:飘向。一作“散作”。峰头:山峰的顶端。望:遥望。故乡:这里指长安,而作者的家乡在河东。
古诗背景
此诗的具体创作时间不详,是作者在柳州所作。柳宗元从永州司马改任柳州刺史后,为了排遣愁思,在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他与朋友浩初和尚一同登山望景,见四野群峰皆如剑锋,更触动愁怀。于是写下了这首七言绝句,寄给京城长安亲友。
此诗表现了作者对故乡的深切思念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作者被贬谪的愤慨不平之意。前两句以剑喻山峰,谓其割人愁肠,“割”字照应上句“剑铓”的比喻,突出作者愁苦之深;后两句由峭拔似剑铓的群峰进一步产生出一个奇特的幻想,期望身化千亿,散上诸峰以望故乡。全诗因景生情,融情入景,想象奇特,比喻新颖,作者谪居的愁苦与望乡的悲哀在短短二十八字里表达得深挚感人,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诗的第一句是写登览所见的景色,广西独特的风光之一是奇特突兀的山峰。苏轼说:“仆自东武适文登,并行数日。道旁诸峰,真如剑铓。诵子厚诗,知海山多奇峰也。”(《东坡题跋·书柳子厚诗》)可见“海畔尖山似剑芒”,首先是写实,是贴切的形容。不仅仅是形容,同时又是引起下句奇特的联想的巧妙的设喻。剑芒似的尖山,这一惊心动魄的形象,对荒远之地的逐客,真有刺人心肠的感觉。
自永贞革新失败,“二王八司马事件”接踵而来,革新运动的骨干均被贬在边远之地。十年后,这批人有的已死贬所。除一人先行起用,余下四人与柳宗元被例召回京,又被复出为边远地区刺史。残酷的政治迫害,边地环境的荒远险恶,使他有“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别舍弟宗一》)的感喟。回不到京国,不由他不想念它和那里的亲友。他曾写过“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的诗句,这与此诗的“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都是触景生情,因景托喻,有异曲同工之妙。“割愁肠”一语,是根据“似剑芒”的比喻而来,由山形产生的联想。
三、四句则由“尖山”进一步生出一个离奇的想象。前面已谈到,广西的山水别具风格,多山峰;山峰又多拔地而起,不相联属。韩愈诗云“山如碧玉簪”即由山形设喻。登高远望时,无数山峰就像无数巨大的石人,伫立凝望远方。由于主观感情的强烈作用,在诗人眼中,这每一个山峰都是他自己的化身(“散向”一作“散作”亦通)。又使他感到自己只有一双眼睛眺望京国与故乡,是不能表达内心渴望于万一,而这成千的山峰,山山都可远望故乡,于是他突生奇想,希望得到一个分身法,将一身化作万万千千身,每个峰头站上一个,庶几可以表达出强烈的心愿。这个想象非常奇妙,它不但准确传达了诗人的眷念故乡亲友的真挚感情,而且不落窠臼。它虽然离奇,却又是从实感中产生,有真实生活基础,不是凭空构想,所以读来感人。
此诗与《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一样,都是寄怀之作,通过登临所见,触景伤情,抒发怀念友人和故乡之情,只是在表现形式和手法上有所不同。《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是七律,诗中托景抒怀,曲折传情,意在言外。这首诗是七绝,诗中熔情入景,用浅显的语言来描写内心中隐情,表现得鲜明突出。二诗异曲同工,各臻其妙。
这首诗中诗人跳动飞溅的情感波澜无法抑制,恰如“山洪陡发,瀑布奔流”,奔迸而出,因而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古诗作者介绍
柳宗元 : 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子厚,唐代河东(今山西运城)人,杰出诗人、哲学家、儒学家乃至成就卓著的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著名作品有《永州八记》等六百多篇文章,经后人辑为三十
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 柳宗元《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道人庭宇静,苔色连深竹。 柳宗元《晨诣超师院读禅经》
出自唐代柳宗元的《读书》 幽沉谢世事,俯默窥唐虞。 上下观古今,起伏千万途。 遇欣或自笑,感戚亦以吁。 缥帙各舒散,前后互相逾。 瘴痾扰灵府,日与往昔殊。 临文乍了了,彻卷兀若
手种黄柑二百株,春来新叶遍城隅。 柳宗元《柳州城西北隅种柑树》
举觞酹先酒,为我驱忧烦。 柳宗元《饮酒》
寒英坐销落,何用慰远客。 柳宗元《早梅》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柳宗元《江雪》
出自唐代柳宗元的《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海畔尖山似剑铓,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
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出自唐代柳宗元的《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
早梅发高树,迥映楚天碧。 柳宗元《早梅》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澹然离言说,悟悦心自足。 柳宗元《晨诣超师院读禅经》
欸乃一声山水绿。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柳宗元《渔翁》
海畔尖山似剑铓,秋来处处割愁肠。 柳宗元《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三日柴门拥不开,阶平庭满白皑皑。 柳宗元《酬王二十舍人雪中见寄》
危桥属幽径,缭绕穿疏林。 柳宗元《巽公院五咏·苦竹桥》
迸箨分苦节,轻筠抱虚心。 柳宗元《巽公院五咏·苦竹桥》
天秋日正中,水碧无尘埃。 柳宗元《湘口馆潇湘二水所会》
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迷。 柳宗元《柳州二月榕叶落尽偶题》
出自唐代柳宗元的《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出自唐代柳宗元的《读书》 幽沉谢世事,俯默窥唐虞。 上下观古今,起伏千万途。 遇欣或自笑,感戚亦以吁。 缥帙各舒散,前后互相逾。 瘴痾扰灵府,日与往昔殊。 临文乍了了,彻卷兀若
出自唐代柳宗元的《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
出自唐代柳宗元的《永州八记》 始得西山宴游记 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慄。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
出自唐代柳宗元的《巽公院五咏》 净土堂 结习自无始,沦溺穷苦源。 流形及兹世,始悟三空门。 华堂开净域,图像焕且繁。 清冷焚众香,微妙歌法言。 稽首愧导师,超遥谢尘昏。 曲讲堂
出自唐代柳宗元的《读书》 幽沉谢世事,俯默窥唐虞。 上下观古今,起伏千万途。 遇欣或自笑,感戚亦以吁。 缥帙各舒散,前后互相逾。 瘴痾扰灵府,日与往昔殊。 临文乍了了,彻卷兀若
出自唐代柳宗元的《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有鸟鸷立,羽翼张。 柳宗元《唐铙歌鼓吹曲十二首·其四》
田家三首 其三
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晨诣超师院读禅经
夏昼偶作
岭南江行
小石潭记
哀溺文序
首春逢耕者
南中荣橘柚
种树郭橐驼传
南涧中题
红蕉
湘岸移木芙蓉植龙兴精舍
构法华寺西亭
入黄溪闻猿
酬王二十舍人雪中见寄
夏夜苦热登西楼
巽公院五咏·苦竹桥
零陵春望
离觞不醉至驿却寄相送诸公
送豆卢膺秀才南游序
梅雨
衡阳与梦得分路赠别
种柳戏题
感遇二首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巽公院五咏。芙蓉亭
早梅
戏题石门长老东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