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灵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氲。

时间: 2022-12-03 栏目:古诗句

灵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氲。

唐代 / 张九龄

古诗原文

出自唐代张九龄的《湖口望庐山瀑布泉 / 湖口望庐山瀑布水》

万丈洪泉落,迢迢半紫氛。

奔流下杂树,洒落出重云。

日照虹霓似,天清风雨闻。

灵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氲。

古诗翻译

阳光映照下的万丈瀑布从山间落下,四周呈现半红半紫的雾气。

飞流而下的瀑布奔腾着流过层层杂树,飘飘洒洒穿过重重云烟。

阳光照耀下如彩虹一样绚烂,在这晴朗有天气里,又好像听到风雨的声响。

这庐山的景色多么的壮美,烟云与水气融成一片。

古诗解释

湖口:即鄱阳湖口,当时归洪州大都督府管辖。湖口遥对庐山,能见山头云雾变幻及瀑布在日光映照下闪耀的色彩。庐山,在今江西省。

红泉:指阳光映照下的瀑布。

迢迢(tiáo):形容瀑布之长。紫氛:紫色的水气。

杂树:瀑布岩壁边杂乱的树木。

重云:层云。

虹霓(ní):阳光射入窜的水珠,经过折射、反射形成的自然现象。

天清:天气清朗。闻:听到。

灵山:指庐山。秀色:壮美景色。

空:天空中的云。氤氲(yīn yūn):形容水气弥漫流动。

古诗背景

这首诗大约作于张九龄出任洪州都督转桂州都督之时。唐玄宗开元十一四年,诗人被贬。旋即,又迁为冀州刺史,唐玄宗准他“改为洪州都督,俄转桂州都督”,张九龄因获玄宗恩遇对朝廷感恩戴德,因自己的才华和德行获得皇帝的肯定而壮志满怀。怀着这样的心情,张九龄写下了这首诗。

古诗赏析

第一句中“万丈洪泉落”,万丈有多高,实在让人难以想象,诗人要表达的正是心中那种不可确凿道出的对匡庐飞瀑雄奇险壮之气势的深深折服与崇爱之情。水自地下往上涌出曰之为泉,诗人以泉喻瀑,言飞瀑如洪泉而落,仿佛是将泉跟倒置了过来,任其泉水喷涌而下、源源不绝,所述情状极为形象,令人啧啧生叹。“迢迢半紫氛”一句状写的则是伴随着瀑布飞落而升腾起的缥缈水气。李白七绝《望庐山瀑布水》开篇就说高峭挺拔的香炉峰在旭日红光的映照下紫气蒸腾,烟雾缭绕,如同幻境一般,张九龄所言的“紫氛”大抵就是这种“日照香炉生紫烟”的神奇气象。迢迢,写雾霭之高;半,写紫雾似将色瀑截断。高高漂浮的水雾尚且只在瀑布半腰,那么洪泉万丈的源头,自然是深隐于一派迷蒙与虚无之中了。

“奔流下杂树,洒落出重云”。第二联着重于展现瀑布飞泻云天的动感之美。庐山峰青峦秀,嘉木成阴,喷雪鸣雷般的银瀑从几重云外奔流而下,激荡着嶙峋的山岩,穿越过层叠的古木,义无反顾地坠入深密的涧谷,这壮景所带来的强烈视觉震撼富有艺术感染力,大自然那磅礴潇洒的超凡手笔令人钦佩。庐山有景如此,无怪乎自古就赢得”匡庐奇秀甲天下”之盛誉了。

第三联意在描绘飞瀑在阳光照耀下呈现来的奇幻风采,“日照虹霓似,天清风雨闻”。转写瀑布的色彩和声响。瀑布本如素练,但在晴日阳光的照射下,却幻化出虹霓般七彩缤纷的颜色,绚丽瑰奇;天清气朗之时,本无风雨,但万丈洪泉直泻而下时发出的巨大声响,却使人有急风骤雨杂沓的听觉感受。诗人绘声绘色,以自己独到的感受营造出那亦真亦幻、瑰丽迷人的美妙画面。在湖口远望庐山瀑布,是否真能听到它所发出的巨大声响,并不重要,关键是诗人从万丈洪泉直泻而下的气势中,仿佛听到了风狂雨骤般的杂沓声响。句末的“闻”字与上句的“似”字对举互文,本身就包含了“似闻”的意蕴。这是一种似真似幻的听觉感受,其传神处正在亦真亦幻之间。若认定“闻”字是几十里外清晰听到瀑布的巨响,反而拘泥而失语妙。

“灵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氲”,最后一联以山水总括之笔收束全篇。诗人喜爱庐山之毓秀钟灵,故以“灵山”称谓之。“空水”一句由南朝谢灵运《登江中孤屿》一诗化用而来。谢诗云:”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意指空气和水色都清澄新鲜,诗人此处易“澄鲜”一词为“氤氲”,重在凸显庐山水瀑雾气缭绕、与晴空漫成一片的融融气象。“天地氤氲,万物化醇”(《易经·系辞》),庐山水正是乾坤交合而孕育出来的人间胜境。

总起来看,诗中所写瀑布水,来自高远,穿过阻碍,摆脱迷雾,得到光照,更闻其声,积天地化成之功,不愧为秀中之杰。形象的比喻诗人遭遇和情怀,所以他在摄取瀑布水什么景象,采用什么手法,选择什么语言,表现什么特点,实则都依照自己的遭遇和情怀来取舍的。这也是此诗具有独特的艺术成就的主要原因。既然瀑布景象就是诗人自我化身,则比喻与被比者一体,其比兴寄托也就易于不露斧凿痕迹。

相对于李白的七绝《望庐山瀑布水》而言,张九龄的这首五律有着四十字的篇幅,其铺展才思的空间更大。诗人善于运用繁笔,其言瀑布之雄险,以巍峨“灵山”为背景。先直抒“万丈”“迢迢”之豪叹,后辅以“杂树”“重云”为衬托;其言瀑布之绚丽,先描绘“洪泉”“紫氛”的真实所见,后生发出“虹霓”隐隐约约的奇妙幻觉;不仅如此,诗人还以“天清风雨闻”壮其声威,以”空水共氤氲”显其浑然。浓墨重彩而又繁简得当,毫不繁冗,正是诗人技法娴熟的体现。

作为一首山水诗,这首诗的艺术是独特而成功的。这首诗表面上只是在描写、赞美瀑布景象,有一种欣赏风景、吟咏山水的名士气度。但其中蕴激情,怀壮志,显出诗人胸襟开阔,风度豪放,豪情满怀,其艺术效果是奇妙有味的。“诗言志”,山水即人,这首山水诗是一个成功的例证。

古诗作者介绍

张九龄 : 张九龄 : 唐开元尚书丞相,诗人。字子寿,一名博物,汉族,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市)人。长安年间进士。官至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后罢相,为荆州长史。诗风清淡。有《曲江集》。

张九龄的名句

幽人归独卧,滞虑洗孤清。 张九龄《感遇十二首》

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 张九龄《西江夜行》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望月怀远 / 望月怀古》

出自唐代张九龄的《望月怀远 / 望月怀古》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念归林叶换,愁坐露华生。 张九龄《西江夜行》

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 张九龄《赋得自君之出矣》

孤鸿海上来,池潢不敢顾。 张九龄《感遇十二首·其四》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张九龄《感遇十二首·其一》

海燕岁微渺,乘春亦暂来。 张九龄《归燕诗》

侧见双翠鸟,巢在三珠树。 张九龄《感遇十二首》

松叶堪为酒,春来酿几多。 张九龄《答陆澧》

今我游冥冥,弋者何所慕! 张九龄《感遇十二首·其四》

不辞山路远,踏雪也相过。 张九龄《答陆澧》

出自唐代张九龄的《赋得自君之出矣》 自君之出矣,不复理残机。 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张九龄《望月怀远 / 望月怀古》

灵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氲。 张九龄《湖口望庐山瀑布泉 / 湖口望庐山瀑布水》

日夕怀空意,人谁感至精? 张九龄《感遇十二首·其二》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张九龄《感遇十二首·其一》

美服患人指,高明逼神恶。 张九龄《感遇十二首·其四》

为奏薰琴唱,仍题宝剑名。 张九龄《奉和圣制送尚书燕国公赴朔方》

思来江山外,望尽烟云生。 张九龄《秋晚登楼望南江入始兴郡路》

矫矫珍木巅,得无金丸惧? 张九龄《感遇十二首·其四》

出自唐代张九龄的《送韦城李少府》 送客南昌尉,离亭西候春。 野花看欲尽,林鸟听犹新。 别酒青门路,归轩白马津。 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

出自唐代张九龄的《感遇十二首》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幽人归独卧,滞虑洗孤清。 持此谢高鸟,因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张九龄《望月怀远》

持此谢高鸟,因之传远情。 张九龄《感遇十二首·其二》

出自唐代张九龄的《感遇·江南有丹橘》 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 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 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 运命唯所遇,循环不可寻。 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

枥马苦踡跼,笼禽念遐征。 张九龄《秋晚登楼望南江入始兴郡路》

飞沈理自隔,何所慰吾诚? 张九龄《感遇十二首·其二》

出自唐代张九龄的《湖口望庐山瀑布泉 / 湖口望庐山瀑布水》 万丈洪泉落,迢迢半紫氛。 奔流下杂树,洒落出重云。 日照虹霓似,天清风雨闻。 灵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氲。

张九龄的古诗

感遇十二首 其七

感遇十二首·其二

感遇十二首·其四

望月怀远 / 望月怀古

感遇十二首 其八

送韦城李少府

晨出郡舍林下

感遇十二首 其十一

感遇十二首 其九

感遇十二首 其三

照镜见白发

立春日晨起对积雪

高斋闲望言怀

感遇十二首·其一

答陆澧

庭梅咏

叙怀二首 其二

登襄阳岘山

巡属县道中作

奉和圣制龙池篇

奉和圣制送尚书燕国公赴朔方

与王六履震广州津亭晓望

晨坐斋中偶而成咏

湘中作

送广州周判官

答陈拾遗赠竹簪

和韦尚书答梓州兄南亭宴集

杂诗五首 其二

春江晚景

送赵都护赴安西

    【古诗句】栏目
  • 上一篇:寻沈剡夕至嵊亭诗古诗原文
  • 下一篇:最伤感情诗句,伤情诗句(63句)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