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时间: 2022-12-08 栏目:古诗句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唐代 / 王昌龄

古诗原文

出自唐代王昌龄的《采莲曲》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古诗翻译

采莲少女的绿罗裙融入到田田荷叶中,仿佛一色,少女的脸庞掩映在盛开的荷花间,相互映照。

混入莲池中不见了踪影,听到歌声四起才觉察到有人前来。

古诗解释

罗裙:用细软而有疏孔的丝织品制成的裙子。

一色裁:像是用同一颜色的衣料剪裁的。

芙蓉:指荷花。

乱入:杂入、混入。

看不见:指分不清哪是芙蓉的绿叶红花,哪是少女的绿裙红颜。

闻歌:听到歌声。

始觉:才知道。

古诗背景

在公元748年(唐天宝七年)夏天,王昌龄任龙标尉已经有了一段时间,初次与阿朵见面,却是别有一番情趣。那时候,王昌龄独自一人行走在龙标城外,在东溪的荷池,看见了一幅绝美的画面,那就是看见酋长的公主、蛮女阿朵在荷池采莲唱歌的情景 ,遂作采莲曲。

古诗赏析

这首诗写的是采莲少女,但诗中并不正面描写,而是用荷叶与罗裙一样绿、荷花与脸庞一样红、不见人影闻歌声等手法加以衬托描写,巧妙地将采莲少女的美丽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全诗生动活泼,富于诗情画意,饶有生活情趣。

诗的前两句的描写,让人感觉到这些采莲少女简直就是美丽的大自然的一部分;后两句写的是伫立凝望者在刹那间所产生的一种人花难辨的感觉。前两句侧重于客观描写,后两句侧重于写主观感受,客观描写与主观感受相结合的手法,很好地表现了人花难辨、花人同美的引人遐想的优美意境。

如果把这首诗看作一幅《采莲图》,画面的中心自然是采莲少女们。但作者却自始至终不让她们在这画面上出现,而是让她们夹杂在田田荷叶、艳艳荷花丛中,若隐若现,若有若无,使采莲少女与美丽的大自然融为一体,使全诗别具一种引人遐想的优美意境。这样的艺术构思,是独具匠心的。

一开头就巧妙地把采莲少女和周围的自然环境组成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说女子的罗裙绿得像荷叶一样,不过是个普通的比喻;而这里写的是采莲少女,置身莲池,说荷叶与罗裙一色,那便是“本地风光”,是“赋”而不是“比”了,显得生动喜人,兼有素朴和美艳的风致。次句的芙蓉即荷花。说少女的脸庞红润艳丽如同出水的荷花,这样的比喻也不算新鲜。但“芙蓉向脸两边开”却又不单是比喻,而是描绘出一幅美丽的图景:采莲少女的脸庞正掩映在盛开的荷花中间,看上去好象鲜艳的荷花正朝着少女的脸庞开放。把这两句联成一体,读者仿佛看到,在那一片绿荷红莲丛中,采莲少女的绿罗裙已经融入田田荷叶之中,几乎分不清孰为荷叶,孰为罗裙;而少女的脸庞则与鲜艳的荷花相互照映,人花难辨。让人感到,这些采莲女子简直就是美丽的大自然的一部分,或者说竟是荷花的精灵。这描写既具有真切的生活实感。

第三小分句“乱入池中看不见”,紧承前两句而来。乱入、杂入、混入之意。荷叶罗裙,芙蓉人面,本就恍若一体,难以分辨,只有在定晴细察时才勉强可辨;所以稍一错神,采莲少女又与绿荷红莲浑然为一,忽然不见踪影了。这一句所写的正是伫立凝望者在刹那间所产生的一种人花莫辨,是耶非耶的感觉,一种变幻莫测的惊奇与怅惘。这是通常所说“看花了眼”时常有的情形。然而,正当踟蹰怅惘、望而不见之际,莲塘中歌声四起,忽又恍然大悟,“看不见”的采莲女子仍在这田田荷叶、艳艳荷花之中。“始觉有人来”要和“闻歌”联在一起体味。本已“不见”,忽而“闻歌”,方知“有人”;但人却又仍然掩映于荷叶荷花之中,故虽闻歌而不见她们的身姿面影。这真是所谓“菱歌唱不彻,知在此塘中”(崔国辅《小长干曲》)了。这一描写,更增加了画面的生动意趣和诗境的含蕴,令人宛见十亩莲塘,荷花盛开,菱歌四起的情景,和观望者闻歌神驰、伫立凝望的情状,而采莲少女们充满青春活力的欢乐情绪也洋溢在这闻歌而不见人的荷塘之中。直到最后,作者仍不让画的主角明显出现在画面上,那目的,除了把她们作为美丽的大自然的化身之外,还因为这样描写,才能留下悠然不尽的情味。借助动词,展现采莲女在荷塘中若隐若现、若有若无,人花难辨,花人同类的生动画面,表现出采莲女天真浪漫、朝气蓬勃的性格。

古诗作者介绍

王昌龄 : 王昌龄 (698— 756),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

王昌龄的名句

出自唐代王昌龄的《出塞二首》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 城头铁鼓声犹震,匣里金刀血未干。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王昌龄《采莲曲》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

出自唐代王昌龄的《从军行七首·其四》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王昌龄《出塞二首·其一》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王昌龄《闺怨》

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王昌龄《送柴侍御》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王昌龄《闺怨》

出自唐代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 王昌龄《出塞二首》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 王昌龄《长信怨》

出自唐代王昌龄的《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丹阳城南秋海阴,丹阳城北楚云深。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二首》

出自唐代王昌龄的《闺怨》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不知一作:不曾)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出自唐代王昌龄的《从军行七首》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独上一作:独坐)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 王昌龄《塞下曲四首》

秋在水清山暮蝉,洛阳树色鸣皋烟。 王昌龄《送狄宗亨》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王昌龄《从军行七首》

出自唐代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王昌龄《出塞二首》

出自唐代王昌龄的《观猎》 角鹰初下秋草稀,铁骢抛鞚去如飞。 少年猎得平原兔,马后横捎意气归。

香帏风动花入楼,高调鸣筝缓夜愁。 王昌龄《青楼怨》

出自唐代王昌龄的《送柴侍御》 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沅水一作:流水)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出自唐代王昌龄的《从军行七首·其四》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出自唐代王昌龄的《长信怨》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 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 高殿秋砧响夜阑,霜深犹忆御衣寒。 银灯青琐裁缝歇,还向金城明主看。 奉帚平明金殿

白马金鞍从武皇,旌旗十万宿长杨。 王昌龄《青楼曲二首》

出自唐代王昌龄的《重别李评事》 莫道秋江离别难,舟船明日是长安。 吴姬缓舞留君醉,随意青枫白露寒。

王昌龄的古诗

送柴侍御

从军行七首·其四

芙蓉楼送辛渐

塞下曲

同从弟南斋玩月忆山阴崔少府

出塞二首

塞上曲·其一

斋心

采莲曲

闺怨

客广陵

巴陵送李十二

长歌行

出塞二首·其一

从军行七首 其六

从军行二首·其一

从军行七首 其二

送窦七

别李浦之京

从军行七首 其七

别刘谞

塞下曲四首

宿灞上寄侍御玙弟

听流人水调子

送狄宗亨

重别李评事

少年行二首

送张四

旅望 / 出塞行

    【古诗句】栏目
  • 上一篇:玄圃讲诗古诗原文
  • 下一篇:又三韵古诗原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