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唐代杜荀鹤的《山中寡妇 / 时世行》
夫因兵死守蓬茅,麻苎衣衫鬓发焦。
桑柘废来犹纳税,田园荒后尚征苗。
时挑野菜和根煮,旋斫生柴带叶烧。
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
古诗翻译
丈夫死于战乱她独守茅屋受煎熬,身穿苎麻布衣衫鬓发干涩又枯焦。
桑树柘树全废毁仍然还要交纳蚕丝税,田园耕地已荒芜仍要征收农业税。
时常在外挖些野菜连着根须一起煮,现砍生柴带着叶子一起烧。
任凭你住在比深山更深的偏僻处,也没办法逃脱官府的赋税和兵徭。
古诗解释
蓬茅:茅草盖的房子。
麻苎(zhù):即苎麻。鬓发焦:因吃不饱,身体缺乏营养而头发变成枯黄色。
柘:树木名,叶子可以喂蚕。征苗:征收农业税。
后:一作“尽”。
和:带着,连。
旋:同“现”。斫:砍。生柴:刚从树上砍下来的湿柴。
征徭:赋税和徭役。
古诗背景
唐朝末年,朝廷上下,军阀之间,连年征战,造成“四海十年人杀尽”(《哭贝韬》),“山中鸟雀共民愁”(《山中对雪》)的悲惨局面,给人民带来极大的灾难。此诗即创作于这种社会背景下,具体创作时间不详
此诗反映了在统治阶级残酷的剥削和压榨下劳动人民的悲惨遭遇。全诗通过山中寡妇这样一个典型人物的悲惨命运,透视当时社会的面貌,语极沉郁悲愤。诗人把寡妇的苦难写到了极至,造成一种浓厚的悲剧氛围,从而使人民的苦痛,诗人的情感,都通过生活场景的描写自然地流露出来,产生了感人的艺术力量。
此诗的“夫因兵死守蓬茅”,就从这兵荒马乱的时代着笔,概括地写出了这位农家妇女的不幸遭遇:战乱夺走了她的丈夫,迫使她孤苦一人,逃入深山破茅屋中栖身。
“麻苎衣衫鬓发焦”一句,抓住“衣衫”、“鬓发”这些最能揭示人物本质的细节特征,简洁而生动地刻画出寡妇那贫困痛苦的形象:身着粗糙的麻布衣服,鬓发枯黄,面容憔悴,肖其貌而传其神。从下文“时挑野菜”、“旋斫生柴”的描写来看,山中寡妇应该还是青壮年妇女,照说她的鬓发色泽该是好看的,但由于苦难的熬,使她鬓发早已焦黄枯槁,显得苍老了。简洁的肖像描写,衬托出人物的内心痛苦,写出了她那饱经忧患的身世。
然而,对这样一个孤苦可怜的寡妇,统治阶级也并不放过对她的榨取,而且手段是那样残忍:“桑柘废来犹纳税,田园荒后尚征苗。”此处的“纳税”,指缴纳丝税;“征苗”,指征收青苗税,这是代宗广德二年开始增设的田赋附加税,因在粮食未成熟前征收,故称。古时以农桑为本,由于战争的破坏,桑林伐尽了,田园荒芜了,而官府却不顾人民的死活,照旧逼税和“征苗”。残酷的赋税剥削,使这位孤苦贫穷的寡妇无以为生。
“时挑野菜和根煮,旋斫生柴带叶烧”,只见她不时地挖来野菜,连菜根一起煮了吃;平时烧柴也很困难,燃生柴还要“带叶烧”。这两句是采用一种加倍强调的说法,通过这种艺术强调,渲染了山中寡妇那难以想象的困苦状况。最后,诗人面对民不聊生的黑暗现实,发出深沉的感慨:“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深山有毒蛇猛兽,对人的威胁很大。寡妇不堪忍受苛敛重赋的压榨,迫不得已逃入深山。然而,剥削的魔爪是无孔不入的,即使逃到“深山更深处”,也难以逃脱赋税和徭役的罗网。“任是”、“也应”两个关联词用得极好。可以看出,诗人的笔触象匕首一样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罪恶本质。
诗歌是缘情而发,以感情来拨动读者心弦的。《山中寡妇》之所以感人,正在于它富有浓厚的感情色彩。但诗并不直接抒情,而是把感情诉诸对人物命运的刻画描写之中。
诗人把寡妇的苦难写到了极至,造成一种浓厚的悲剧氛围,从而使人民的苦痛,诗人的情感,都通过生活场景的描写自然地流露出来,产生了感人的艺术力量。最后,诗又在形象描写的基础上引发感慨,把读者的视线引向一个更广阔的境界,不但使人看到了一个山中寡妇的苦难,而且使人想象到和寡妇同命运的更多人的苦难。这就从更大的范围、更深的程度上揭露了残酷的剥削,深化了主题,使诗的蕴意更加深厚。
古诗作者介绍
杜荀鹤 : 杜荀鹤,唐代诗人。字彦之,号九华山人。汉族,池州石埭(今安徽石台)人。大顺进士,以诗名,自成一家,尤长于宫词。大顺二年,第一人擢第,复还旧山。宣州田頵遣至汴通好,朱全忠厚
出自唐代杜荀鹤的《小松》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杜荀鹤《小松》
古宫闲地少,水港小桥多。 杜荀鹤《送人游吴》
出自唐代杜荀鹤的《送人游吴》 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 古宫闲地少,水港小桥多。(水港一作:水巷) 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 遥知未眠月,乡思在渔歌。
出自唐代杜荀鹤的《小松》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出自唐代杜荀鹤的《题弟侄书堂》 何事居穷道不穷,乱时还与静时同。 家山虽在干戈地,弟侄常修礼乐风。 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入砚池中。 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
竹树无声或有声,霏霏漠漠散还凝。 杜荀鹤《春日山中对雪有作》
承恩不在貌,教妾若为容。 杜荀鹤《春宫怨》
粉色全无饥色加,岂知人世有荣华。 杜荀鹤《蚕妇》
年年越溪女,相忆采芙蓉。 杜荀鹤《春宫怨》
遥知未眠月,乡思在渔歌。 杜荀鹤《送人游吴》
夫因兵死守蓬茅,麻苎衣衫鬓发焦。 杜荀鹤《山中寡妇 / 时世行》
蚕无夏织桑充寨,田废春耕犊劳军。 杜荀鹤《题所居村舍》
桑柘废来犹纳税,田园荒后尚征苗。 杜荀鹤《山中寡妇 / 时世行》
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 杜荀鹤《春宫怨》
出自唐代杜荀鹤的《题弟侄书堂》 何事居穷道不穷,乱时还与静时同。 家山虽在干戈地,弟侄常修礼乐风。 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入砚池中。 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
出自唐代杜荀鹤的《送人游吴》 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 古宫闲地少,水港小桥多。(水港一作:水巷) 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 遥知未眠月,乡思在渔歌。
出自唐代杜荀鹤的《春日山中对雪有作》 竹树无声或有声,霏霏漠漠散还凝。 岭梅谢后重妆蕊,岩水铺来却结冰。 牢系鹿儿防猎客,满添茶鼎候吟僧。 好将膏雨同功力,松径莓苔又一层。
出自唐代杜荀鹤的《题弟侄书堂》 何事居穷道不穷,乱时还与静时同。 家山虽在干戈地,弟侄常修礼乐风。 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入砚池中。 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
出自唐代杜荀鹤的《山中寡妇 / 时世行》 夫因兵死守蓬茅,麻苎衣衫鬓发焦。 桑柘废来犹纳税,田园荒后尚征苗。 时挑野菜和根煮,旋斫生柴带叶烧。 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
出自唐代杜荀鹤的《送人游吴》 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 古宫闲地少,水港小桥多。 (水港一作:水巷) 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 遥知未眠月,乡思在渔歌。
出自唐代杜荀鹤的《春宫怨》 早被婵娟误,欲妆临镜慵。承恩不在貌,教妾若为容。 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 年年越溪女,相忆采芙蓉。
出自唐代杜荀鹤的《小松》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出自唐代杜荀鹤的《送人游吴》 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 古宫闲地少,水港小桥多。(水港一作:水巷) 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 遥知未眠月,乡思在渔歌。
出自唐代杜荀鹤的《春宫怨》 早被婵娟误,欲妆临镜慵。承恩不在貌,教妾若为容。 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 年年越溪女,相忆采芙蓉。
出自唐代杜荀鹤的《送人游吴》 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 古宫闲地少,水港小桥多。(水港一作:水巷) 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 遥知未眠月,乡思在渔歌。
出自唐代杜荀鹤的《题所居村舍》 家随兵尽屋空存,税额宁容减一分。 衣食旋营犹可过,赋输长急不堪闻。 蚕无夏织桑充寨,田废春耕犊劳军。 如此数州谁会得,杀民将尽更邀勋。
出自唐代杜荀鹤的《送人游吴》 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 古宫闲地少,水港小桥多。(水港一作:水巷) 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 遥知未眠月,乡思在渔歌。
出自唐代杜荀鹤的《送人游吴》 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 古宫闲地少,水港小桥多。(水港一作:水巷) 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 遥知未眠月,乡思在渔歌。
雪
恩门致书远及山居因献之
江下初秋寓泊
闻子规
题弟侄书堂
喜从弟雪中远至有作
小松
冬末投长沙裴侍郎
书斋即事
馆舍秋夕
长安春感
感秋
赠质上人
维扬春日再遇孙侍御
秋夜晚泊
送人宰吴县
题衡阳隐士山居
泾溪
蚕妇
秋日山中寄李处士
赠僧
送友游吴越
春闺怨
送人游吴
春日山中对雪有作
投江上崔尚书
山中寡妇 / 时世行
田翁
题所居村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