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乐未几时。遭时崄巇。逢此百罹。零丁荼毒。愁苦难为。
遥望极辰。天晓月移。忧来填心。谁当我知。戚戚多思虑。
耿耿殊不宁。祸福无形。惟念古人逊位躬耕。遂我所愿。
以兹自宁。自鄙栖栖。守此末荣。暮秋烈风。昔蹈沧海。
心不能安。揽衣瞻夜。北斗阑干。星汉照我。去自无他。
奉事二亲。劳心可言。穷达天为。智者不愁。多为少忧。
安贫乐道。师彼庄周。遗名者贵。子遐同游。往者二贤。
名垂千秋。饮酒歌舞。乐复何须。照视日月。日月驰驱。
轗轲人间。何有何无。贪财惜费。此一何愚。凿石见火。
居代几时。为当欢乐。心得所喜。安神养性。得保遐期。
为乐未几时。遭世崄巇。逢此百罹。零丁荼毒。愁懑难支。
遥望辰极。天晓月移。忧来填心。谁当我知。戚戚多思虑。
耿耿不宁。祸福无刑。唯念古人。逊位躬耕。遂我所愿。
以兹自宁。自鄙山栖。守此一荣。暮秋烈风起。西蹈沧海。
心不能安。揽衣起瞻夜。北斗阑干。星汉照我。去去自无他。
奉事二亲。劳心可言。穷达天所为。智者不愁。多为少忧。
安贫乐正道。师彼庄周。遗名者贵。子熙同巇。往者二贤。
名垂千秋。饮酒歌舞。不乐何须。善哉照观日月。日月驰驱。
轗轲世间。何有何无。贪财惜费。此何一愚。命如凿石见火。
居世竟能几时。但当欢乐自娱。尽心极所嬉怡。安善养君德性。
百年保此期颐。
古诗解释
① 乐府云。右一曲本辞。○《乐府诗集》四十三。广《文选》十二。《诗纪》六。○逯案。广《文选》此辞分解书之。与下奏曲混淆。
② 饮酒下为趋。乐府云。右一曲晋乐所奏。○《宋书》乐志。《乐府诗集》四十三。《诗纪》六。
这首诗收在《乐府诗集》中,附在《相和歌辞》十八之后,归为大曲;。《宋书·乐志》曰:大曲十五曲:十一曰为乐。;黄节在《汉魏乐府风笺》中说:《为乐》一篇即《满歌行》,郭茂倩《乐府诗集》独标曰大曲,非于相和三调以外别有所谓大曲也;盖以大曲十五,其十四曲有调,《独《为乐》一篇其调已亡,只有其辞,无由列于相和及三调之内,故附三调后而别标曰大曲。;《满歌行》二首,一首为晋乐所奏,一首为本辞,其内容相同,只有个别句子的差异。这里所录为本辞。
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汉乐府民歌,绝大部分产生于东汉。这首诗产生于东汉后期。这一时期,社会动乱,战祸延及各地,人们都痛切地感到人生无常,一般趋向消极悲观。而在封建政权机构内部,宦官和外戚的斗争异常激烈,政局变动如转轮,为摆脱这种政治斗争旋涡,远祸全身,老庄的隐逸思想便在封建官吏中滋生蔓延开来。这首诗正是反映这样的社会现实的。
《满歌行》可分五解。
从开头到谁当我知;为第一解,写乱世逢忧不被人理解。;为乐未几时,遭时险伦,逢此百离;三句写乱世逢忧。为乐;,此指踏入仕途。崄崄;,本指山路危险,此指时世倾危。 离;,同罹;,忧也。这三句是说,踏入仕路不长时间,便遇到了乱离的世道,各种忧患丛集一身。 伶丁荼毒;以下六句写其不被人理解。 荼毒;,苦痛。 愁苦难为;,是说愁苦是难治的病。 极辰;,就是极星,即北极星。这几句是说, 自己感到孤独痛苦,却没有法子摆脱,以致夜不成眠,满腹愁思而又不能被人理解。
从戚戚多思虑;到守此末荣;为第二解,倾吐躬耕陇亩之志。戚戚多思虑,耿耿殊不宁;二句写其忧惧多虑、心事重重很不平静的痛苦心境。原因是什么呢?是祸福无形;。祸福;,此偏用祸;字义。这句写得很有分量,点出了政局多变的时代,今日座上客,明天阶下囚的官场现实。惟念古人,逊位躬耕。遂我所愿,以(兹)自宁;四句是说,只追念许由一类古人,象他们一样淡泊功名,躬耕陇亩,满足我的愿望,以此来求得内心的平静。这便是诗人的志向。 自鄙凄凄,守此末荣;二句进一步否定官场,来突出肯定隐逸的志向。凄凄;,匆匆忙忙席不暇暧的样子,此指官场公务繁忙。 末荣;,指其爵微禄薄。
从暮烈风;到劳心可言;为第三解,写将归隐志向赴诸行动时的思想顾虑。 莫秋烈风,昔蹈沧海,心不能安;三句概括写其思想顾虑。 暮秋烈风;,比喻时局艰危。 昔蹈沧海;, 蹈沧海;也指隐居。 昔;,恐怕是误字。这三句是说,正值暮秋烈风天气,飘泊大海上,心潮滚滚,犹如汹涌起伏的海涛,难以平静。这里,把归隐时的思想顾虑,借助比喻、象征手法,写得非常含蓄,耐人寻味。揽衣瞻夜;,以下六句是对心不能安;句的具体描写,有表现于外的动作,也有潜含于内的心理。揽衣瞻夜,北斗阑干;是写动作,即诗人揽衣出户瞻望星斗来测时间。星汉照我,去自无他;是写心理。星汉;,即银河。去;,指隐居。二句说,星汉照我辞官归隐,本无他念。奉事二亲,劳心可言;点出顾虑。可言;,即何言;,就是何待言。二句说,奉养父母双亲,使心劳累何待言。
从穷达天为;到名垂千秋;为第四解,集中抒发诗人安贫乐道的思想感情。穷达天为,智者不愁,多为少忧;三句写安贫乐道的思想基础。诗人认为,一个人政治处境的困厄和顺适,是由天决定的。因此,明白穷达之理的人,就不会因处境的困顿而犯愁;不辞躬耕之劳,身虽多为,心自少忧;。安贫乐道;。以下六句,明确提出安贫乐道;的主张,并且把庄周和子遐作为自己学习的榜样。庄周;,是战国中期著名的思想家,继老子之后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子遐;,究系何人未详。有的说指乐瑕公,有的说指惠施。
从饮酒歌舞;至篇末为第五解,写如何处世才能得保遐期;。饮酒歌舞,乐复何须。照视日月,日月驰驱;四句,写应及时行乐,因日月驰驱如白驹过隙,时不我待。轗轲人间。何有何无。贪财惜费,此一何愚;四句,写应任其自然,不要劳神追求。 轗轲;,本指车行不利,此指人事不顺。 何有何无;,是说有无不必计较。凿石见火,居代几时?为当欢乐,心得所喜;四句,写应该心神愉快,原因是人生一世,象石头上敲出的火星一闪即灭一样,何其短暂。 居代;,就是居世。心得所喜;句的喜;,当读为嬉;。安神养性,得保遐期;二句是第五解的结论。这一解的主要写法是议论,及时行乐、任其自然、心神愉快三方面是安神养性;的方法,而安神养;的目的是得保遐期;。遐期;,即高龄, 《礼记》曰:百年曰期颐;。末二句说,安神养性能够确保长寿。
《满歌行》通过诗人对自己的遭遇、志趣、思想、认识的叙述,表现了封建士大夫为远祸全生而向往隐逸的思想,反映了乱离之世一部分人的精神面貌,有一定的认识意义。
《满歌行》用敷陈手法,侧重剖白抒情主人公的内心世界,意虽不在于塑造形象,但一个封建社会中的忠臣、孝子、高士的形象却跃然纸上。这是这首诗突出的特点之一。其次,诗中多有议论之处,如对老庄思想、养生之道的阐述等,非常富有理趣。第三,语言精炼,时有闪光的语句,令人拍案叫绝。正如陈胤倩所说:中多达语,每单作一句,往往生姿。 ‘守此末荣’下入‘暮秋烈风’句甚妙,景物凄凄,动几许思归之心。凿石得火,迸散忽灭,比寿命,语甚奇。居代字亦新。;
从《满歌行》所写的内容来看,基本可以断定产生于东汉末年。当时社会动荡不安,外戚、宦官轮流专权,军阀割据,混战不已,不仅是社会最下层的贫民百姓遭灾遇难,就是士大夫阶层也难逃困厄的处境,时时生活在惴惴不安之中,为此而产生了逃避乱世,羡慕躬耕的安贫乐道思想。这首诗就反映了这样的社会现实及士大夫阶层的思想情怀。
《满歌行》全诗可分为五层。从 为乐未几时;至 谁当我知;九句为第一层,写时世倾危及自己的忧惧心情。开篇便从遭逢乱世写起: 为乐未几时,遭时崄巇,逢此百离。;进入仕途未有多久,就遇到了这险恶的世道,遭到了种种灾难。崄巇,本来形容山险峻,这里是指时世倾危。离,同 罹;,忧也。这里,诗人将自己因遭逢乱世而产生的忧愁心情刻画出来了,百离;二字就足以看出其忧之深。伶丁荼毒,愁苦难为;二句,是说忧愁难以解除。伶丁, 孤独。荼毒,形容痛苦。为,治病。面对时世崄巇,主人公深感孤独痛苦,但又无法消除。遥望极辰,天晓月移;二句是形容其满腹忧愁,夜不成寐之状,他遥望极星,直至天亮月沉。极辰,即极星、北辰星。忧来填心,谁当我知;二句言其愁思无人理解。本来是孤独痛苦,忧思深深,再加上无人理解,更是忧上加忧了。
从戚戚多思虑;到守此末荣;为第二层。描写主人公对躬耕生活的羡慕。这一层仍是从忧愁写起: 戚戚多思虑,耿耿殊不宁。;戚戚,忧惧的样子。《论语 ·述而》: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耿耿,心神不宁之状。诗人整天忧惧,思虑重重,心神不安。何以如此呢?那就是由于时世崄巇,而使之 祸福无形;。今日还安然无恙,明日就可能大祸临头。言外之意是说官场不可久留。这表现了当时士大夫阶层普遍的惴惴不安的心理状态。唯念古人,逊位躬耕,遂我所愿,以兹自宁;四句,写其心志。正当诗人为 祸福无形;而耿耿不宁;之时,想到了古代高士隐逸躬耕,避世远祸之事,便产生了躬耕垄亩的心愿,并想要以此来平息心头的不安。古人逊位躬耕;是指传说中的高洁的隐士,如许由等人不慕功名利禄,情愿躬耕陇亩之事。在乱世之时,一些士人常常是想往这种生活。自鄙栖栖,守此末荣;二句,是对自己仕途生活的否定。栖栖,忙碌不安貌。《论语·宪问》:丘何为是栖栖者与?;由于诗人羡慕 逊位躬耕;,因而以自己在官场忙碌为可鄙,整天为了那微不足道的爵位俸禄奔波。诗人由出仕到鄙视仕途,这在思想上是一个极大的变化和转折。当然,这种变化和转折乃是由于现实黑暗,祸福无形;所致。那么由羡慕隐逸躬耕到真正踏上这条道路,还需要一个过程。这在下文得到了进一步展示。
从 暮秋烈风;到 劳心可言; 为第三层,写自己内心的种种顾虑。暮秋烈风,昔蹈沧海,心不能安。;这一句喻时世艰难。昔,余冠英先生云:恐是误字。;蹈沧海,指隐居。这里是说时世倾危,想蹈海隐居,然而心情又难以平静。他为何心不能安;?难道还顾恋那末荣;?显然不是。既然是自鄙栖栖;,就应该以归隐为快。这里,给读者留下了一个悬念。接着本该写心不能安;之由,可诗人却继续写心不安之状。这样就更加突出地表现了归隐时的思想顾虑。揽衣瞻夜,北斗阑干。星汉照我,去自无他。;在那万籁俱寂的夜晚,诗人揽衣出户,瞻望星空,浮想联翩,最后想到星汉照我辞官归隐,应当没有任何顾念。去,指归隐。之所以还有顾虑,是因为还有奉养双亲之事。奉事二亲,劳心可言;二句,点出了他的顾虑的缘由。就是说除了奉养双亲之事,没有其他劳心思虑的了。这欲归隐时之虑非比仕途之忧。这前三层虽然都是在写忧,但第三层所写之忧与前两层显然有不同的内容。
从穷达天为;到名垂千秋;为第四层,写诗人安贫乐道。穷达天为,智者不愁,多为少忧。;穷达,是指仕途困厄与显达。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是古代很多士人遵循的准则。诗人认为穷达;是上天的安排,非人力所致,聪明之人不会为仕途困厄而忧愁。诗人是以此来安慰自己。接着便提出了他的主张:安贫乐道,师彼庄周。遗名者贵,子遐同游。往者二贤,名垂千秋。;他主张向庄子和子遐学习,安贫乐道。庄周,战国时期宋国人,思想家。子遐,此人不详,余冠英说认为或是指乐瑕公;。诗人称赞他们是名垂千古的贤人。
从饮酒歌舞;到篇末为第五层,写安神养性。饮酒歌舞,乐复何须?照视日月,日月驰驱。;驰驱,形容时光迅疾。这四句是写应该及时行乐。饮着美酒,欣赏着轻歌漫舞,还有什么比这更快乐的呢?时光驰驱,人的一生很快就会过去。正因为如此,才不要有所追求。因而接着写道:轗轲人间,何有何无?贪财惜费,此一何愚!;轗轲,同坎坷;,道路不平貌,比喻不得志。何有何无,是指不必计较有无。人生之路坎坷不平,又何必去计较有无?那些贪财惜费之人是多么愚蠢无知!凿石见火,居代几时?为当欢乐,心得所喜。;这四句在前四句的基础上进一步写应及时行乐。凿不见火,指凿石冒出火星,一迸即灭,这里是用来比喻时光短促,如同那一闪即逝的火星。居代,即居世。人生短促,居世无多,应该心情愉悦。最后安神养性,得保遐期;二句,既是第五层的结论,也是整首诗的结论,就是说只有安神养性,才能长命百岁。
从全诗的格调来看,并非十分高亢。诗人追求的是及时行乐,安神养性;。但诗中描写了时世的艰难,诗人的遭遇处境,使我们得以很好了解和认识当时社会,了解处于这一社会的士大夫阶层的思想及其追求。因而此诗无疑是一篇很值得珍视的佳作。
《满歌行》能将叙事、议论、抒情融为一体。边叙事、边议论,作者的思想也随之而发。全诗五层,都是如此写法,因而使诗篇显得既内容丰富、情趣盎然,又发人深思,耐人寻味。
善用比喻,在诗中也显得很突出。如以暮秋烈风;,比喻时世倾危,以轗轲;喻人生艰难,以凿石见火;喻生命短促等等,使诗篇显得充实生动,增强了感人的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