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唐代杜荀鹤的《小松》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古诗翻译
长满松针的小松树长在深草丛中看不出来,现在才发现已经长的比蓬蒿高出了许多。
世上的人不认识这是将来可以高入云霄的树木,一直要等到它已经高入云霄了,才承认它的伟岸。
古诗解释
刺头:指长满松针的小松树。
蓬蒿(pénghāo):即蓬草、蒿草。
直待:直等到。
凌云:高耸入云。
始道:才说。
《小松》借松写人,托物讽喻,寓意深长。
松,树木中的英雄、勇士。数九寒天,百草枯萎,万木凋零,而它却苍翠凌云,顶风抗雪,泰然自若。然而凌云巨松是由刚出土的小松成长起来的。小松虽小,即已显露出必将“凌云”的苗头。《小松》前两句,生动地刻画出这一特点。
“自小刺头深草里”描写小松刚出土,的确小得可怜,路边野草都比它高,以至被淹没在“深草里”。
但它虽小而并不弱,在“深草”的包围中,它不低头,而是“刺头”——那长满松针的头,又直又硬,一个劲地往上冲刺,锐不可当。那些弱不禁风的小草是不能和它相匹敌的。“刺头”的“刺 ”,一字千钧,不 但准确地勾勒出小松外形的特点,而且把小松坚强不屈的性格 、勇敢的精神 ,形象地勾画出来了。一个“刺”字,显示出小松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它的“小”,只是暂时的,相对的,随着时间的推进,它必然由小变大。
“而今渐觉出蓬蒿。”蓬蒿即蓬草、蒿草,草类中长得较高者。小松原先被百草踩在脚底下,可现在它已超出蓬蒿的高度;其他的草当然更不在话下。这个“出”字用得精当,不仅显示了小松由小转大、生长变化的情景,而且在结构上也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出”是“刺”的必然结果,也是未来“凌云”的预兆。事物发展总是循序渐进,不可能一步登天,故小松从“刺头深草里”到“出蓬蒿”,只能“渐觉。“渐觉”说得既有分寸,又很含蓄。是谁“渐觉”的呢?
只有关心、爱护小松的人,时时观察、比较,才能“渐觉”;至于那些不关心小松生长的人,视而不见,哪能谈得上“渐觉”呢?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小诗的后两句是说,那些人当时不识这可以高耸入云的树木,直到它高耸入云霄,人们才说它高。后两句,作者笔锋一转,发出深深的慨叹。这里连说两个“凌云”,前一个指小松,后一个指大松。大松凌云,已成事实,称赞它高,并不说明有眼力,也无多大意义。小松尚幼小,和小草一样貌不惊人,如果能识别它就是“凌云木”,而加以爱护、培养那才是有识见,才有意义。然而时俗之人所缺少的正是这个见识,所以诗人感叹说:眼光短浅的时人,是不会把小松看作栋梁之才的,有多少小松由于时人不识,而被摧残、被砍杀啊!这些小松,和韩愈笔下“骈死于槽枥之间”的千里马,不是遭到同样悲惨的命运吗?
杜荀鹤出身寒微,虽然年青时就才华毕露,但由于“帝里无相识”(《辞九江李郎中入关》),以至屡试不中,报国无门,一生潦倒。埋没深草里的“小松”,不也正是诗人的自我写照?由于诗人观察敏锐,体验深切,诗中对小松的描写,精炼传神,诗情与哲理,幽默和严肃,在这首诗里得到有机的统一,字里行间,充满理趣,耐人寻味。
古诗作者介绍
杜荀鹤 : 杜荀鹤,唐代诗人。字彦之,号九华山人。汉族,池州石埭(今安徽石台)人。大顺进士,以诗名,自成一家,尤长于宫词。大顺二年,第一人擢第,复还旧山。宣州田頵遣至汴通好,朱全忠厚
出自唐代杜荀鹤的《小松》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杜荀鹤《小松》
古宫闲地少,水港小桥多。 杜荀鹤《送人游吴》
出自唐代杜荀鹤的《送人游吴》 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 古宫闲地少,水港小桥多。(水港一作:水巷) 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 遥知未眠月,乡思在渔歌。
出自唐代杜荀鹤的《小松》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出自唐代杜荀鹤的《题弟侄书堂》 何事居穷道不穷,乱时还与静时同。 家山虽在干戈地,弟侄常修礼乐风。 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入砚池中。 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
竹树无声或有声,霏霏漠漠散还凝。 杜荀鹤《春日山中对雪有作》
承恩不在貌,教妾若为容。 杜荀鹤《春宫怨》
粉色全无饥色加,岂知人世有荣华。 杜荀鹤《蚕妇》
年年越溪女,相忆采芙蓉。 杜荀鹤《春宫怨》
遥知未眠月,乡思在渔歌。 杜荀鹤《送人游吴》
夫因兵死守蓬茅,麻苎衣衫鬓发焦。 杜荀鹤《山中寡妇 / 时世行》
蚕无夏织桑充寨,田废春耕犊劳军。 杜荀鹤《题所居村舍》
桑柘废来犹纳税,田园荒后尚征苗。 杜荀鹤《山中寡妇 / 时世行》
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 杜荀鹤《春宫怨》
出自唐代杜荀鹤的《题弟侄书堂》 何事居穷道不穷,乱时还与静时同。 家山虽在干戈地,弟侄常修礼乐风。 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入砚池中。 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
出自唐代杜荀鹤的《春日山中对雪有作》 竹树无声或有声,霏霏漠漠散还凝。 岭梅谢后重妆蕊,岩水铺来却结冰。 牢系鹿儿防猎客,满添茶鼎候吟僧。 好将膏雨同功力,松径莓苔又一层。
出自唐代杜荀鹤的《送人游吴》 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 古宫闲地少,水港小桥多。(水港一作:水巷) 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 遥知未眠月,乡思在渔歌。
出自唐代杜荀鹤的《题弟侄书堂》 何事居穷道不穷,乱时还与静时同。 家山虽在干戈地,弟侄常修礼乐风。 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入砚池中。 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
出自唐代杜荀鹤的《山中寡妇 / 时世行》 夫因兵死守蓬茅,麻苎衣衫鬓发焦。 桑柘废来犹纳税,田园荒后尚征苗。 时挑野菜和根煮,旋斫生柴带叶烧。 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
出自唐代杜荀鹤的《送人游吴》 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 古宫闲地少,水港小桥多。 (水港一作:水巷) 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 遥知未眠月,乡思在渔歌。
出自唐代杜荀鹤的《春宫怨》 早被婵娟误,欲妆临镜慵。承恩不在貌,教妾若为容。 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 年年越溪女,相忆采芙蓉。
出自唐代杜荀鹤的《小松》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出自唐代杜荀鹤的《送人游吴》 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 古宫闲地少,水港小桥多。(水港一作:水巷) 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 遥知未眠月,乡思在渔歌。
出自唐代杜荀鹤的《春宫怨》 早被婵娟误,欲妆临镜慵。承恩不在貌,教妾若为容。 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 年年越溪女,相忆采芙蓉。
出自唐代杜荀鹤的《送人游吴》 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 古宫闲地少,水港小桥多。(水港一作:水巷) 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 遥知未眠月,乡思在渔歌。
出自唐代杜荀鹤的《题所居村舍》 家随兵尽屋空存,税额宁容减一分。 衣食旋营犹可过,赋输长急不堪闻。 蚕无夏织桑充寨,田废春耕犊劳军。 如此数州谁会得,杀民将尽更邀勋。
出自唐代杜荀鹤的《送人游吴》 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 古宫闲地少,水港小桥多。(水港一作:水巷) 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 遥知未眠月,乡思在渔歌。
出自唐代杜荀鹤的《送人游吴》 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 古宫闲地少,水港小桥多。(水港一作:水巷) 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 遥知未眠月,乡思在渔歌。
雪
恩门致书远及山居因献之
江下初秋寓泊
闻子规
题弟侄书堂
喜从弟雪中远至有作
小松
冬末投长沙裴侍郎
书斋即事
馆舍秋夕
长安春感
感秋
赠质上人
维扬春日再遇孙侍御
秋夜晚泊
送人宰吴县
题衡阳隐士山居
泾溪
蚕妇
秋日山中寄李处士
赠僧
送友游吴越
春闺怨
春日山中对雪有作
送人游吴
投江上崔尚书
山中寡妇 / 时世行
题所居村舍
春宫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