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卡勒德·胡赛尼《灿烂千阳》读后感1000字

时间: 2022-10-15 栏目:读后感

《灿烂千阳》的作者是美籍阿富汗裔的卡勒德·胡赛尼,其曾凭借《追风筝的人》占据《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长达121周。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灿烂千阳》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灿烂千阳》读后感篇1

我哭了,是一种毫无顾忌的流泪,是一种毫不掩饰的啜泣,是一种来自心底的情感冲击。灿烂千阳,很美的名字,犹如雪后红湖上出现的第一道太阳光的反射。并不耀眼,但却直直射进我的心,不偏不倚,正中我内心最柔软的部分。

我来自一个小镇,虽然处于工业化与农耕文明的尴尬夹缝中,但我依然爱它。就如同玛丽雅姆出生的那个古尔德曼村一样,虽然贫穷、单调甚至乏味,但是玛丽雅姆在那里度过了自己愉快的童年,有着美好的记忆。也许在许多年以后,玛丽雅姆心中最美的地方,应该还是她的那间充满花香的小泥屋。一个本不应该来到世间的孩子,一个从来没有真正享受过父爱的孩子,一个内心情感丰富打着花蕾的孩子。因为种种无可奈何,走向了一条与她愿望相背离的道路,越走越远,甚至都没有办法回头。花朵还没开放,就已经凋谢,叫人如何释怀。无论是政治也罢,宗教也罢,都无法阻挡人性的复苏。传统的习俗让玛丽雅姆无声的忍受着丈夫野蛮与粗鲁,让玛丽雅姆将自己的心埋藏起来,把自己沉浸在日复一日的琐碎生活中。时间是最懂情的,它可以让一个还带着乳香味的黄毛丫头迅速成长为一个婷婷玉立的少女。

同时,时间也是最无情的,它可以让一朵正在绽放的花朵迅速的凋谢。正当莱拉享受着美好的青春时光与爱情时,玛丽雅姆却以相同的速度开始衰老,枯萎。一个是大学教师的女儿,一个是佣人的私生女,俩个看似不可能有交集的女人,就在炮弹横飞,战火满天的废墟里走到了一起。也许从一开始,拉德西就心存不轨,目的不纯。但是,玛丽雅姆却无丝毫的恶意,面对被战争夺去双亲的莱拉,玛丽雅姆尽己所能的对其进行照顾,甚至不乏怜爱之心。当莱拉为了保住肚中的孩子而嫁给拉德西时,玛丽雅姆开始反抗。当然,这也只能是为自己的生存地位所做的挣扎而已。她并不是有心刁难莱拉,只是在努力争取那小的已经不能再小的生存空间罢了。生活在同一屋檐下的女人,拥有着不同的人生经历,心存不同的人生梦想,不但无交集,甚至还会存在敌意。直至阿辽兹的出生,并不是所有的生过孩子的女人才会存在耀眼的母性的光辉。当玛丽雅姆的手指被阿辽兹湿润而又温暖的小手握住时,储存在她体内的母爱瞬间被唤醒,她那被压抑很久的人性也开始复苏。她开始与莱拉交朋友,悉心照顾阿辽兹,开始诉说自己心中的梦想,开始与莱拉分享最美好、最痛苦的记忆,开始从未有过的人生体验。

尽管这些巨大的生活改变在我的眼中显得很微不足道,但是玛丽雅姆仍旧很开心,毕竟这是在战争时期。两位女人相互帮助,相互搀扶,相互安慰,相互鼓励。忍着失去至亲之痛,失去至爱之痛,在一个男人的统治之下,战战兢兢地生活着。每一次的反抗与逃跑,都换来的是一次比一次更狠的毒打。政治环境的限制,宗教习俗的控制,让两个女人找不到生活的出口。就在我心灰意冷时,塔里克出现了,他的出现给莱拉带来了希望,同时也带来了灾难。莱拉知道拉德西的骗局,当然玛丽雅姆也清楚,莱拉开始最后一次的反抗,这也许是一次同归于尽式的反抗,但莱拉预料到了结局,却从没预料到过程。我到现在也无法理解,当时是什么促使玛丽雅姆拿出如此大的勇气做出如此决绝的选择,友情?亲情?对梦想的渴望?我不知道,也不想知道,也许就根本不会有答案。但是,我知道,玛丽雅姆的选择是无怨无悔的,是第一次同时也是最后一次自主的选择。她的自首,她的监狱生活,她的审判,她的执行,这一切让市草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玛丽雅姆,一个充满希望的玛丽雅姆,一个到现在都会让我痛哭流涕的玛丽雅姆。

写到这里,我已近不能再继续下去了,眼泪已经再一次止不住的开始决堤。喀布尔灿烂的阳光可以照在每个人身上,如果没有战争,没有纷争,没有……,一切都会好起来,阿富汗的人们已经经历太多太多生命不能承受之重了,市草不希望他们继续这样下去,相信所有人都不希望,玛丽雅姆也不会希望。在灿烂阳光的照耀下会流出眼泪,不是悲伤,不是绝望,不是无奈,而是明媚的眼泪,是希望的眼泪,是喜极而泣的眼泪。

《灿烂千阳》读后感篇2

《灿烂千阳》给我的冲击远比《追风筝的人》强多了,它描写的完全是一部完全是一部悲剧,两个女人的悲剧,不是三个人,不,或许是那时整个阿富汗妇女的悲剧。有时想想我们总抱怨现代的社会不好,但我们庆幸我们所在的时代,这个中国,它是和平的。至少大多数的我们不用担心温饱问题,不用担心随时而至的炮火取走我们的生命。在一定程度上,我们可以通过途径捍卫我们正当的权益。

小说一开头,就渲染一个女人的悲剧,娜娜,但比起她的女儿玛丽亚姆和莱拉,她还是幸运的吧!至少她有自由,那个时代,让一个女人争取权利,不现实,尤其是一个本就地位低下的女人。玛丽亚姆14岁被逼嫁人,一生无子女,她自认为这是她害死娜娜该有的报应。整部小说,我认为最悲剧就是玛丽亚姆,莱拉受过教育,至少她的思想一直是自由的,但玛丽亚姆从来都是逆来顺受。是不是一个女人太善良就是意味着被伤害,所以我觉得一个女孩子还是泼辣点好,太温柔迁顺,到最后自己都麻木了,女人首先要学会的就是爱自己。

莱拉这个角色是我比较喜欢的,她敢爱敢恨,在那么一个环境,她应该算是个勇敢的女人了。看到最后,知道塔里克并没有死,一切不过是个悲剧,她浪费那么多的青春。不过小说对于她的结局还是完满的。也让我们看到了阿富汗的希望。

这部小说以女性的视角展开的,女权问题我觉得是每一个国家一个时期的必然问题,在中国对于女权现状可是说欣慰,但不是完美。我不敢想象上个世纪阿富汗还处于那么一个封闭的情况,总觉得他们战火不断,但思想其他应该跟我们处于同一水平线,果然是自己视野狭窄了。

在我心里,一个完美的女人,应该有自己独立的思想,独立的经济能力,有一个尊重自己,尊重自己梦想的爱人,一个完整的家庭。有强大的包容性,但原则问题从不退缩。为这个目标好好努力。

卡勒德·胡赛尼《灿烂千阳》读后感1000字相关文章:

★精选5篇《灿烂千阳》读后感

★《灿烂千阳》读后感精选范文

★2022《灿烂千阳》读后感精选5篇

★《灿烂千阳》初中读后感1500字范文

★《灿烂千阳》读后感精选5篇600字

★胡塞尼:灿烂千阳【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心得|简介】

★《灿烂千阳》读后感3000字范文

★《灿烂千阳》读后感

★《灿烂千阳》读后感500字精选6篇

★《灿烂千阳》读后感300字精选7篇

《灿烂千阳》读后感篇3

两派敌对政治势力互相向对方统治下的地区发射火箭弹。每一发炮弹爆炸,都有若干个被炸飞的老百姓躯体,造成新的残垣断壁……

塔利班治下回归落后的传统,残暴酷刑、歧视女性、抵制现代化、仇视一切异教,使民众生活在压抑和恐怖之中……

战乱导致极端贫困,大人孩子面临濒于死亡的境地……

前苏联的悍然入侵制造了国家动乱的源头……

美国大兵对“9。11”的报复造成新的百姓伤亡和社会动乱……

多灾多难、苦难深重的现实毁掉了无数个在生存线上挣扎的家庭,其中受害最深的是被野蛮传统束缚的女性……

这些场景是阿富汗作家卡勒德·胡赛尼的新作《灿烂千阳》给世人描绘的情景。

地处中亚,沟通东西方,连接中亚、西亚和南亚的阿富汗,因为从16世纪至今长期遭受英国、俄国、前苏联、美国的反复蹂躏,一直被全世界所瞩目。大家都知道这个处于大国政治旋涡之中无法自己的国家,也会从媒体上各种各样的新闻中断断续续地知道一些他们国内发生的大事。但这个国家的老百姓是怎样生活的,承受着什么样的苦难,却是一片空白,无从得知。

《灿烂千阳》以一个一夫两妻家庭的悲剧故事,对以上内容全方位进行了展示。第一次使世界上知道了在数次动乱和战争中,阿富汗普通百姓的悲惨境遇。所描述的一切,令人揪心、令人悲催、令人发指。更令人不可思议的,是这一切竟然就发生在当下,发生在中国的近邻,而不是追忆一个久远的故事……

战争与和平,这个困扰古今中外无数人的话题,随着二战和冷战的结束,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淡忘了。人们享受着和平时光,关注着小家庭生活和小环境圈子。尤其是中国,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幸福指数的增加。战争似乎离我们越来越远了。

但树欲静而风不止。人类社会发展史,可以说就是一部战争史。纵观古今中外,战争年代远多于和平时期。一个战争结束了,很快就开始孕育着下一场战争。因为国家利益、因为经济纠纷、因为强权政治、因为对政府的不满……

而长期处于和平年代的人们,总是会忘了战争的残酷性,忘了战争对国家、对百姓、对社会的摧残。为了一件自己感觉气不过的国际纠纷、为了自身利益的遭受损害,一些人会疯狂地高喊“太气人了,应该打一仗”。

轻言战争的结果,是战争机器一旦启动,就会犹如一匹脱缰的野马,完全不由人们控制,谁也无法左右。无论是小范围的局部战争,还是多国混战,最终倒霉的总是手无寸铁的百姓。这一切不是妄言,《灿烂千阳》中描述的场景就发生在昨天。而中东地区频繁的炮火乃至欧洲一些地方时而发生的造成尸横遍野的轰然爆炸声,还犹在耳边。

让我们珍惜和平,远离战争吧!

《灿烂千阳》读后感篇4

“喀布尔每条街道都令人目不转睛,埃及来的商旅穿行过座座市场。人们数不清她的屋顶上有多少轮皎洁的明月,也数不清她的墙壁之后那一千个灿烂的太阳”。《灿烂千阳》这个美丽的名字就这样诞生了。第一次看到这本书的时候,我被它动听的书名深深吸引,眼前仿佛出现了灿烂的阳光普照大地的壮观画面。然而,深读后我发现,这部小说讲述的故事并不壮观,甚至说不上壮美,只有一种寒到骨髓的痛。

小说作者卡勒德·胡塞尼以女性视角,还是两个女主人公的视角,来描写阿富汗家国政局动荡背景下女性由来已久的低下地位,在感到不可思议的同时不由得屡屡为之动容。小说时间跨度三十年,记录了阿富汗陈旧制度封闭环境下妇女地位的严重不合理以及通过这些女性的苦难与救赎在绝望之中微弱地照亮了几许希望之光的故事。让人最为痛心的一段是无麻药剖腹产,而且此处作者的叙述手法更是凸显了女性人权的丧失,被动手术的对象本人连第一知情权都没有,医生当面都不直说只是意会丈夫,完全不把女人当人看待!

即使这样,只要能做手术把孩子生下来,女主人公也欣然接受。是要有多么大的忍耐度才能忍受得了清醒状态下手术刀刃刺穿肚皮划下长长的切口完成分娩?这与地狱有何区别?不知道阿富汗妇女是不是世界上最深受苦难的女性,也许凡遗留落后制度的地方或多或少都存在着女性人权的牺牲。你敢说即使在我们身边,那些“罪过都是女人造成的”腐朽落后潜意识不存在吗?

关于不可宽恕的时代、不可能的友谊以及不可毁灭的爱,《灿烂千阳》再次以阿富汗战乱为背景,时空跨越三十年,用细腻感人的笔触描绘了阿富汗旧家族制度下苦苦挣扎的女性,她们所怀抱的希望、爱情、梦想和所有的失落。

还好有这样的作家,可以让我看到我所不了解的世界,也让我倍加珍惜我现在所拥有的生活。有些东西不是我们能改变的,但通过这些文字,也能让更多的人去了解这些让人扼腕的事实。也许我们一个人的力量是弱小的,但文字的力量却真的是无法言说的。

《灿烂千阳》是个很动人的故事。阿富汗的生活离我们太遥远、太陌生,但读起来,这些人物好像就在眼前。玛丽雅姆、莱拉,这些女孩成长为女人,都富有高贵善良的品质,扎根在她们心里的,虽然只是平凡的生活,但她们却熠熠生辉。尤其是玛丽雅姆走向死亡部分的描写,我觉得她简直就是圣母——正如书名所说,“一千个灿烂的太阳”,让充满伤痕的心灵永远有一丝温暖。绝望与希望纠缠,爱与恨的碰撞,失去的与得到的,堕落的与升华的,胡塞尼的故事朴实无华却因为其叙述中透出的悲悯情怀而有着强大的吸引力,在铺陈了阿富汗所有的贫穷、苦难、无知、残暴和专横以后,以一个生命的瞬间爆发与终结震撼人心,以许多温情的细节来消弭和修补人心的裂缝,濒死的绝望旁闪耀的灵魂之光正如一千个灿烂的太阳,诞生成一个民族不灭的希望。

读完合上书页时,我常常想,到底是什么感动了我,使人一次又一次地泪流满面?是玛丽雅姆对莱拉、阿兹莎的爱,是莱拉对少年爱人塔里克的坚持与信仰,是他们在巴基斯坦安顿下来却又毅然决定回到阿富汗,只因那里注定是他们一生的根源?或者,是因为故事的结尾,莱拉抚摸着腹中的婴孩,默默唤她为“玛丽雅姆”?我闭上双眼,努力地在脑海中想象她们的脸庞——阿富汗妇女坚毅而又写满沧桑和屈辱的脸庞,她们藏在布卡后面卑微的眼神和紧抿的嘴唇。我很想知道,不幸的人,她们的生活把她们带到这里,又将去向何方?无法逃避的战争,无法改变的过去,无法预知的未来……而关于“爱”的信仰,是永恒的力量之源。至于途中所遇的那些看似不可跨越的困难,在接受过无数次阳光雨露的恩惠后,忽然发现,它们都是多么的不足挂齿!

《灿烂千阳》读后感篇5

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光明似乎不舍昼夜地在我们身边流淌,或幸福地包裹着我们,或欢欣地在我们身旁腾跃,或就在你的掌心凝眸注视着你。许多人视若无睹,因为光明仿佛如此地廉价和唾手可得。然而,对于在过去30年的岁月里经霜沥雨的阿富汗妇女而言,光明是奢侈的,它永远在“屋顶之上”,在“墙壁之后”,近在咫尺地于睡梦中,远在天边地于现实里。这样令人心痛的生活,日复一日地摧残着她们的心灵,她们怀疑、愤怒、委屈、恐惧、自卑,她们逆来顺受、心存希望、孤注一掷……

胡赛尼在《灿烂千阳》里展示了阿富汗30年历史的揪心记录,一部关于家庭、友谊、信念和因爱得救的极其动人的故事,与其说是一个国家的悲剧史,不如说是一个国家女性的心灵发展史。

其中之一是私生女玛丽雅姆,有钱的父亲与其女佣所生下的孩子。私生女,这就是她一出生就被贴上的标签,是走在大街上会被扔石头的那种小孩。十五岁的生日愿望仅仅是想去父亲的电影院里看一场电影。而这个愿望让她失去了一切。父亲没有如约来接她,她违背母亲的意愿下山去寻父亲,而他不肯见她,她在外面等了一夜,被送回家的时候发现了已自杀身亡的母亲。随后几天内被父亲的其他妻子迅速嫁掉。

嫁给喀布尔四十多岁的鞋匠拉希德。十五岁的纯真少女,眨眼间,失去了父亲,失去了母亲,失去了童年,失去了一生。初嫁之时,玛丽雅姆还算幸福,至少她是这样认为的,至少偶尔还能得到丈夫的温情,但是连续七次流产之后他所能面对的只有丈夫那不知何时会降落在她头上的恐怖暴力。

而莱拉,则是小说的另一个女主人公。她有一个相对幸福的家庭,更重要的是,有一个青梅竹马的恋人。那是邻居塔里克。他可以挥舞着自己的一条假腿像骑士一样为自己的公主莱拉去作战。在战争中塔里克全家逃亡,临行前塔里克和莱拉偷尝禁果,他请求她嫁给他并和他一起走。但她拒绝了,她想起了自己的父母,她不能自私地逃跑,尽管她很想那么做。第一范文网

战火越烧越旺,莱拉父母也准备举家搬迁。就在搬运行李的时候,一枚火箭弹瞬间就让她父母双亡无家可归了。重伤中玛丽雅姆和拉希德救了她。拉希德垂涎她的美貌并无耻地买通了别人来告诉她塔里克已死的假消息,而她在发现自己有了身孕之后别无选择必须嫁给拉希德,那是塔里克的一部分。

就这样,两个不幸的女人生活在了同一个屋檐下,从一开始的水火不容,到后来的如母女般相濡以沫。到最后玛丽雅姆为了莱拉和塔里克的幸福,做出了令人敬佩的、却毁灭了她一生的举动——杀死拉希德,而自己遭到塔利班的枪毙。

读完小说,真不敢想象在今天的世界上,还存在这样的角落,没有生活在那里,真是我们的幸运,当满大街的女生打扮得花枝招展的时候,阿富汗妇女出门还要穿着布卡(布卡由一件完整的外套组成,它在背后拖到地面,前面的长度到臀部或上面一点,眼睛的地方有一张网纱或格子,是一种盖住全身的面纱);我们随时可以出门,而阿富汗女人出门必须要男人陪伴,否则要被惩罚;我们自由恋爱,而阿富汗女孩十五六岁就会被嫁给一个四五十岁的男人,而且,她可能是他的第二个,第三个,甚至第四个老婆。

我们在家可以当家作主,而阿富汗妇女在家承担所有家务,还要随时接受抡过来的拳头。这就是阿富汗,一个女性在其中苦苦挣扎的封闭民族,一个饱经战争之苦不能给人安全感的民族。平常,你可能会对现实产生种种不满,但是读完《灿烂千阳》,你就会觉得我们现在的生活是何等的幸福。

    【读后感】栏目
  • 上一篇:返回列表
  • 下一篇:亚当·斯密《国富论》的读后感优秀范文5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