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高中作文网,请分享给你的朋友!

当前位置 : 首页 > 体裁作文 > 读后感

关于摆渡人读后感范文5篇

来源:句子网 时间:2022-03-08 手机浏览

英国著名小说《摆渡人》是一本心灵治愈系小说,它媲美于前不久刚读过的《追风筝的人》。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关于摆渡人读后感范文5篇,以供大家参考!

关于摆渡人读后感篇1

一本书一个世界,第一次阅读《摆渡人》这本书是在上学期末,今天我又重拿起这本书,依然被里面的精彩情节深深的吸引。这本书是英国作家克莱尔.麦克福尔所著,书的封面上这样写着:Iexistbecauseyouneedme.

书中讲述了15岁的迪伦,在一团糟的氛围中,满怀期待的去见素未谋面的爸爸,然而,火车出了事故,迪伦死了,灵魂的引路人崔斯坦带着迪伦,确切的说,是迪伦的灵魂,行走在荒原,最终又返回了生界的故事。故事里的人物就只有迪伦和崔斯坦,在这长达十几天的荒原之路上也只有他们两人相伴。书里说,每个人都有自己心像投射出来的荒原,或风景清丽,或障烟重重,有悬崖峭壁的起伏,也有深不可测的黑水。最最不忍放下书本的是,你永远不知道自己所投射的荒原下,到底还隐藏着些什么。哪怕是你心底里最深的期翼,你都不一定会明了,那到底是什么。

当每个人不清楚自我状况的时候,都是被引领的,甚至不知道自己的目的地是在哪里的时候,都只能被动而无奈的接受被引领。所幸,迪伦有了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她要带着崔斯坦一起回到生界,最终她成功了。

荒原是自我投射的,而这个神秘的摆渡人不也是自我投射的吗?每个人都希望有一个明了自我的摆渡人来引领自己,在将要溺水时获救,在身陷泥泞时被扯出来,在不知道方向时被指引。其实,这个摆渡人,和荒原一样,也正是自我投射。所以,与其说两人相伴,还不如直接说,每个人的荒原最终只有自己陪伴着自己,孤独而坚定的走过。摆渡人引领的是人的灵魂,而指引摆渡人来引领自己的,却是自己。其实,摆渡人就是你自己!给了我们希望的是摆渡人,其实,就是自己给了自己希望。

关于摆渡人读后感篇2

——一坚定执着摆渡人生

“如果命运是一条孤独的河流,谁会是你的灵魂摆渡人?”

很久没有一本书能让我兴趣盎然地拿起,意犹未尽地放下,然后还能让我陷入深深的思考,但是《摆渡人》做到了,起码对我来说是这样的。

网上把这本书定义为心灵治愈小说,我觉得不够准确,因为它更像是一本励志小说,它告诉你什么是生活,教你如何去生活,更重要的是,它教你如何勇敢、坚强地去生活。

在小说里,人死了之后,灵魂摆渡人就会带着你穿越一个个荒原,护送你到另一个世界的边界。在穿越过程中,你会遇到无数的恶魔,如果被恶魔抓住了,你就会灰飞烟灭。到达另一个世界后你将过上你心像中理想的生活,还可以找到先逝的亲人团聚、等待后逝亲人的到来,而灵魂摆渡人完成护送任务后,又将接受命运的安排继续护送下一个灵魂。

如此定义的世界,除去灵魂摆渡人本身,倒也算圆满,可是偏偏主人公迪伦死后与灵魂摆渡人崔斯坦在一同穿越荒原抗击恶魔的过程中产生了义无反顾的情愫。故事的矛盾就在于:迪伦无法与崔斯坦在荒原里永远停留,而崔斯坦也无法改变上天对自己命运的设定。到达另一个世界后,迪伦无法抑制内心浓浓的爱意,在另一个世界里绞尽脑汁希望能够找到返回荒原重遇崔斯坦并最终回到现实世界的方法。虽然面对的是无法改变的既成规则,但凭着内心对一线希望的渴望,迪伦带着自己的勇敢和决心,带着对崔斯坦的爱,重新返回到恶魔当道的荒原。此时,她的灵魂摆渡人已经不再是崔斯坦,而是内心执着的信念和爱的阳光。历经恶魔围猎后的迪伦变得更加坚强和勇敢,在遇到崔斯坦后,她说服了犹豫不定的崔斯坦,共同跋山涉水,历经磨难,最终到达了迪伦死亡的事故点。当迪伦苏醒的时候,已经被救援人员发现,那一刻,崔斯坦坐在出口的左侧,他们再次相逢在新的世界。彼此打招呼“嗨,原来你在这里。”

人生恰如一段段荒原之行,所到之处必定充满困难和挑战,还有无数的诱惑,总有人会在荒原中迷失方向,被困难和挑战击倒,被诱惑侵蚀。每个人都在行色匆匆地赶路,从一个安全屋赶到下一个安全屋,并不断刻上年轮的记号,最终达到另一个世界。也许有些旅途,你身边会有摆渡的先知和导师引领你前进,但更多的时候,尤其是在重大的抉择面前,你往往都是一个人。这时,你的信念和勇敢就是自己灵魂的摆渡人,如果信念不坚定,左顾右盼,犹豫不决,就算穿过荒原,你也无法看到彼岸的花开。

人生旅途漫漫,若有灵魂摆渡人则心存感激;若无,亦无妨,只需坚守内心,执着前行即可。

有魅力的文字像跳跃的音符,是有灵魂的,但也是朴实、深刻的。它能让一个故事变成能赋予人无限想象力的载体,引人深思,备受启发。无论你经历了多少起落,看过了多少冷暖,它都能在日落黄昏、曲终人散时让你心中浮现感动。

《摆渡人》就是这样一本书。

关于摆渡人读后感篇3

——一躯体与灵魂的辩证存在

人的生命由生到死究竟经历了怎样的过程?人是否有与躯体合为一体的灵魂?人死后灵魂是否能够游离于躯体之外而独立存在?这些问题,活着的人无从回答,死去的人无法回答。记得以前看过一篇报道,欧洲科学家们曾对那些起死回生的人进行访谈,他们当中的有些人证实死后确实经历了灵魂飘离躯体而独立存在的过程,然而现代科学却无法运用实证手段来加以证实,因此这个问题目前仍只能停留在宗教或哲学层面上。

当哲学(宗教)和科学无法满足人们对于探求未知的渴望时,文学创作的独特功效就显现出来了。英国女作家克莱儿·麦克福尔的长篇小说《摆渡人》(FERRYMAN)就选取了人由生到死的过程作为故事发生的背景。按照她的设计,人们在现实世界的死亡仅仅是躯体的死亡,因此躯体必须留在现实世界里,而人的灵魂仍然活着,但是灵魂必须离开躯体,去到另一个地方。从现实世界的“这个地方”到达另外一个完全陌生的“那个地方”,需要穿过一片充满凶险的荒原,这里自然环境极其恶劣,天气寒冷、阴雨绵绵、山高坡陡、道路泥泞,有点儿类似于但丁《神曲》中的炼狱,更令人恐惧的是在阴影之中隐藏着无数面目狰狞的恶魔,他们贪婪残暴,如同挥之不去的梦魇死死缠住你,只要一有机会就会疯狂地扑上把你撕碎、吞噬。“这些恶魔是无论什么灵魂都来者不拒,照单全收的。但纯洁的灵魂对他们来说就如一顿大餐。”(P086)当现实世界中的人不幸死去,无论因何而死,他一生的善恶都归零了,因为他的躯体已经留在现实世界,而他的灵魂则离开躯体,由专人引导穿过荒原,去往“那个地方”,这个引导他的人就是他的灵魂摆渡者。其实,我们对于这种奇妙的构思并不陌生,因为这个摆渡者与我国民间传说中的黑白无常非常相似,他们都是阴间地府派往人间来勾魂收尸的。当然,小说作者的用意并不在于编写一个离奇的故事来满足人们猎奇的心理,她希望能够借用这个故事构架来发挥治疗人们心灵创伤的特殊功效,所以有人评论说这部小说是“令千万读者灵魂震颤的心灵治愈小说”。

小说的故事情节很简单,女主角迪伦刚满15岁,然而在她的生活中却没有爱,甚至也没有亲情和友情。她在一次火车事故中不幸成为“唯一的幸存者”(其实是唯一的死亡者),她的灵魂离开了自己躯体,离开了事故现场,也离开了现实世界,跟随着她的灵魂摆渡者崔斯坦开始了他们的灵魂之旅。崔斯坦是一个16岁的帅气小伙子,但是由于职业的关系,他总是与迪伦保持距离。他们在穿越荒原的过程中,经历了许许多多的磨难与凶险,有几次他们差点儿被恶魔吞噬或葬身湖底。他们之间的关系也从相互排斥到相互信任,从相互信任再到相互关心,最终发展到相爱。尽管他们不是同一类“人”,他们之间是不可能、也不应该发生爱情的,但是文学无所不能,他们确实相爱了,而且爱得那样诚挚、热烈(其实这类题材的文学作品很多),于是读者再次体会到爱情的伟大,爱情可以延伸到人类想象力能够涉及的所有领域,改变一切不可能改变的现状。在阅读过程中,随着情节的发展,读者完全陷入恐惧、焦虑和绝望的情绪之中,而且心情极其压抑,压抑到窒息,因为所有人都在为他们不可能有结果的爱情担忧,尤其是希望越来越渺茫的时候,我相信所有人的情绪已经跌到了冰点!

如果这部小说的主题仅仅停留在爱情层面上,那么就太平庸了。当读完这部小说后,读者掩卷长舒,此时才发现自己在阅读过程中确实经历了一次“心灵治愈”体验,这种体验是被作者精心设计出来。就如同心理咨询师一样,作者用故事情节为读者设计了每一个阶段的心理体验,于是读者按照安排的情节一步步地进行心灵体验,百折千回,最终达到“心灵治愈”的终点。也许这就是这部小说的特别之处和特有功效,我不知道应该把这类小说归之于什么类别流派,我也不知道这是一种什么样的阅读方式,姑且称之为心灵体验式阅读吧。

至于我,是否通过这样的阅读达到了“心灵治愈”效果?我确实无从回答,因为每个人的心理状态和心灵创伤是不一样的,有的可以通过阅读治愈,有的则根本无法改变。但我相信,但凡注重内心体验精神享受的人,读了这部小说,或许可以缓解一些莫名的恐慌和无形的压力。

关于摆渡人读后感篇4

——一本关于爱的书

摆渡人崔斯坦在向15岁的女孩迪伦介绍自己时说,“我是摆渡人,我引导灵魂穿过荒原,保护他们免遭恶魔毒手。我告诉他们真相,然后把他们送到他们要去的地方。”

摆渡人,这是一本关于爱的书。

15岁女孩迪伦在去看望多年未见的父亲的路上,火车发生事故。“迪伦,你不是事故中的唯一幸存者。”“你是唯一一个没有逃出来的人。”为此,早早等候在发生事故附近山坡上的摆渡人崔斯坦带领她的灵魂穿过荒原,到达一个崔斯坦也没有去过的地方,灵魂们称之为“家”。

印象深刻的是关于“荒原”,在人生活的世界到“家”之间,有一段荒原,“荒原,它位于两个世界的中间,你必须要穿过它。每个人都要穿过他们自己的荒原。在这个地方发现你已经死去的真相,然后无可奈何地接受。”行走其间,食腐者、恶鬼会拼命抓住穿越路上的孤魂。至于荒原是什么样子,完全由灵魂的心情决定,灵魂心情愉悦,荒原的天气就艳阳高照,心情很down,天色就会多云而阴沉。“你的身体是你心像的投射。这片荒原也是一样的。当你从隧道出来的时候,你估摸着这几离阿伯丁还有一半路——身处高原的某个地方,一个偏僻、多山、荒凉的地方——所以荒原也就成了这个样子。你不喜欢锻炼,所以只要一走路,你的心情就糟透了。这个地方反映了你的所思所感。当你生气的时候,这里就阴云密布,狂风大作……一片漆黑。你的心里越阴郁,夜晚也就越黑暗。”

如果,世界真的是神造的。如果,小说里关于世界维度的布局是真的。谁又能确定,此时此刻,此地此处,不是荒原呢。我们懵懵懂懂地来到这个世界,懵懵懂懂的行走、成长,至于要到哪里去,谁也说不清楚。成长过程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坎坷、挫折,谁又能确定不是食腐者、恶鬼在作恶呢。一些人夭折、英年早逝,谁知道他们是不是被食腐者、恶鬼拉入了水底呢。我们对世界有不同的看法,悲观、乐观,谁又能确定是不是因为我们自己的性格造成的。

如何能顺利地、心情愉悦的走过荒原,惟有爱的支撑。所以,灵魂的摆渡者,就是爱。和彼此相爱的人一起,走过寒来暑往,迎接旭日阴云,荒原也没有那么可怕了,甚至走到世界尽头,竟会舍不得离开荒原。因为,只有在那里,才能和爱人在一起,才能体味到彼此支撑、彼此眷恋,才能时时刻刻看到对方。在那个所谓“家”的地方,你想要的任何都会有,唯独没有爱人,于是你决定重新回到荒原,寻找自己的摆渡人,也就是爱人。

在那个所谓的家的地方,很多人悠然自得地生活在那里。例如,二战期间被上司枪毙的士兵乔纳斯——“我活着的时候总是想买辆车”,于是他在自己的“家乡”斯图加特,开车、修车,“现在我可以买得起自己想要的东西了。尽管我觉得不管我对它做什么它都会跑起来,但我还是喜欢假装这一切跟我有关系。我从荒原穿过来看到它的时候简直太激动了……”在乔纳斯走过荒原的时候,很平淡,十八岁就被枪毙了,他还没来得及体验爱情,于是车是他的最爱。我猜想,乔纳斯在荒原行走的时候,应该很无聊吧。在荒原上的一生,应该是寡淡的。还有,伊莱扎,那个告诉迪伦关于回去的秘密的、“在这里已经很久”的人,她每天坐在一把老式木摇椅上轻轻摇晃着,等待着,“我知道用不了多久丈夫就能来陪伴我了。”可是,谁知道呢,谁知道她的丈夫在穿越荒原时会不会发生意外,谁知道她的丈夫在抵达“家”的时候,会不会选择来见她。她“在这里已经很久了”,也许,上面所说的那些“谁知道”已经发生了。然而,她就是那么等待着,从来没有想过要回去找自己的爱人。因为,她怕,她问迪伦的话,就证明了一切——“你宁愿让自己的灵魂灰飞烟灭都要回去?”

所以,“不是这个地方不让他们走,而是这些灵魂自己束缚住了自己。”

迪伦勇敢的迈出了那一步,并最终与崔斯坦重逢在荒原、一起回到了另一个世界。在那个世界,也许没有“家”美好,却能和爱人生活在一起,那才是“家”。

让我们勇敢爱。面对爱,敞开心扉。面对爱,勇敢一些。

关于摆渡人读后感篇5

我看过梁朝伟和金城武出演的灵魂摆渡,当时的心中没有波澜,甚至觉得这是一部让人摸不到头脑的无厘头搞笑片。当时我对摆渡人的,怎么说呢,应该说是认知和理解,就是动画片里,那些帮你忘记痛苦和烦恼,让你抵达另一个世界的人。

对于“摆渡人”,我有着刻板印象。

他们应该是戴着斗笠,身着棕色茅草蓑衣,一根长长的竹竿随时能穿破平静的湖面。帽檐低低的,只露出半张面无表情的脸。缄默。冷静。撑一根竹竿,划出层层涟漪,拨开芦苇丛,刺过浓浓的大雾,直至将船上的人送至对岸。

克莱尔麦克福尔的“摆渡人”,不仅是打开了我对摆渡人的认知,也激起了心理的共鸣。

《摆渡人》故事讲的是女孩在去与素未谋面的父亲的火车上发生了事故,从而遇见了自己的摆渡人,穿越荒原,最后却将摆渡人带回了自己的世界的神话故事。

它是一部心灵成长史。迪伦是一个15岁的女孩,她的个性和别人与众不同:她内心敏感,敏感别人嘲讽的眼神;她内心摇摆,摇摆要不要带自己最爱的玩具上火车;她内心叛逆,厌烦母亲的喋喋不休。她只是一个有着孩子气的孩子。此时的她心里长满了荒草和沼泽,疯狂的怪想法,执意的独行,犹豫又恐惧。但是在和摆渡人相处中,她渐渐学会了勇敢面对,站在他人的角度考虑问题。

摆渡人崔斯坦本来将工作看做有意义的事,后来在无尽的重复的工作中,他开始变的麻木和自私和贪婪,他将工作作为了他的首要目的,无论是用骗的还是强制他的委托人,只要完成任务就行。开篇他只是冷冷的,坐在草地上,等待着,那个人的到来。

书名的摆渡人,并没有指向崔斯坦,尽管在书中他的职业就是一个摆渡人。如果说崔斯坦是帮助迪伦超脱死亡去到那个世界的摆渡人,那么迪伦是呼唤并催醒崔斯坦摆脱自己工作的机器的灵魂摆渡人。

有些人觉得这是一部神话书,那些荒原,那些恶鬼,那个地方,是不存在的第二世界。而我只看到了一个出车祸的小女孩,在大脑浮现的求生的欲望,最后成功求生。因爱求生,因爱丰盛。

“如果命运是一条孤独的河流,

谁会是你灵魂的摆渡人?”

绝大多数人可能描述不出死亡的感觉。

那可真是掐住了脖子、呼吸困难、挣扎却挣脱不开的感受。

我之所以会这么说,是因为我曾经、也多次的感受过死亡之神的触碰。不过多次是有意识的陷入危险,大脑深层并未对这件事有过思考。有一天,我晕倒了。结结实实的落在了很多人的面前。起因经过不详述。那种感觉和大学军训快中暑的感觉一样:耳鸣、失聪、视野模糊、面色苍白、双腿乏力。不过中暑没有让我晕厥,那天可能两秒,意识就丢到第二时空去了。

周围漆黑一片,没有别人的存在,没有风,没有阳光,没有阳光,时间都仿佛停止了跳动。尖叫、摸索、呐喊,没有回应没有救援。那个世界我只听到得到自己的声音。我问自己难道就要莫名其妙死在这个中午了吗?我要屈服这场命运了吗?我想做的事情做完了吗?我的理想和生活就截然而止了吗?不,我不甘。就算我只能多活一天,无论疾病或残疾,哪怕多活一天,我也要醒过来。因为我还没有和我爱的人待够,我还没有真正长大迎接过生活的苦难,我还没有看够那阳光、那山、那水。

世界这么大,我还没去看过;

人生这么精彩,我还没开篇。

睁眼,是五六个人拿了平车慌忙的把我往门外抬。躺着多么舒服。就是这么的四肢放松,让我差点与这个世界失之交臂。灯光刺伤我的眼,眼睛怔怔的看着前方,就这么怔怔的,却开不了口说我醒了。终于我听到了第一句话“你醒了!”我才回过神回应“嗯,我感觉做了一个很长的梦。”

那个梦,想来都是可怕的。

回归摆渡人这本书,迪伦醒来时,她被搜救队救出了火车,同时居然看到了摆渡人也出现在了现实世界。故事这么长,而她在现实中仅仅是遇到了车祸—然后被人救起—醒来,这么简单而已。我是在经历了这件事后才看的这本书,书中之情,读来竟如此像我自己。

书中有一句话,“你的身体是你心像的投射。这片荒原也是一样。”迪伦的心境是一片荒原,在缺少爱的荒原,寸草不生。我的心境是我的恐惧,恐惧如虎,血盆大口令人战栗。

“你,如果我真的存在,

也是因为你需要我。”

故事的最后一段:

“嗨。”她也轻声回了一句,

“原来你在这里。”?

“我在这里。”

她带回了崔斯坦,但在我眼里,那个崔斯坦其实是她经过了对死亡勇敢的挣扎和对生命强烈渴望的自己而已。因为爱,荒原满是生机,因为爱,生命变得润泽。

我也许是遇到了摆渡人。不过我也没有被他带到那个天堂,我也带回了我的“崔斯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