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我们仨600字读后感小学(精选4篇)

时间: 2023-06-24 栏目:读后感

我们仨600字读后感小学篇1

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读《我们仨》小记

或许应该感谢老师布置了这么一份暑假作业,否则,也许真的会与这么一本好书失之交臂。

说实话,这本早就躺在了当当的购物车里,却到今天才到手,才翻开第一页,才真正定下心去读,是因为我对杨绛先生的了解绝大部分仍止于钱钟书先生,而对于钱老先生的了解绝大部分仅限于《围城》,出于一种对大家的敬畏,我迟疑不已。可就在翻到目录的一瞬间,我知道这次它给我的感触将不同以往。

第一部:我们俩老了。

第二部:我们仨失散了。

第三部: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

一个先后痛失爱女和爱人的老人,在其最后的年月中孤单前行,并终于将这个温馨又历经挫折的家庭用朴实的文字展现在我们面前。书中的前两部分,写的是“梦”。

这第一个梦里,“我”梦见钟书自顾撇我而去。于是醒来时便向他埋怨,钟书只是说,那是老人的梦,他也常做。于是钟书似乎记着“我”的埋怨,叫我做了个长达万里的梦。

这第二个“梦”里,便是“我”最艰难最痛苦又长达万里的时光。奔波于双双病重的丈夫和女儿之间,“我”惶恐地走在人生的驿道上。爱女的先行一步已是对人生的重大打击,而爱侣的日渐衰弱更加让人心绪难平。“我曾做过一个小梦,怪他一声不响地忽然走了。他现在故

意慢慢儿走,让我一程一程送,尽量多聚聚,把一个小梦拉成一个万里长梦。这我愿意。送一程,说一声再见,又能见到一面。离别拉得长,是增加痛苦还是减少痛苦呢?我算不清。但是我陪他走的愈远,愈怕从此不见。”人果然是一种矛盾体,短暂相聚却又意味着长久分离,到底是快刀斩乱麻还是抽丝剥茧般依依不舍,对于每一个作此抉择的人怕是都是一样的万般痛苦,书中满含割舍不断的亲情、爱情让每一位读者都深陷其中,感慨不已。

看到第三部分,,作者的笔触渐渐集中到这个小家庭“我们仨”的幸福时光。艰难困苦也罢,稳定安逸也好,生活中总是不乏快乐与满足,从英国到法国,从上海到北京,路途漫漫,但有了家便有了一切。志趣相投的夫妻俩,乖巧可爱的女儿,他们好像总是可以在平淡的生活中找出趣来,比如饭后遛弯儿是“探险”,而彼此分享所见所闻又称“石子”,看到这些精彩的生活细节,我总是忍俊不禁。他们一个人要扮演多个角色,爸爸在学术上是老师是巨人,在生活中却和女儿是兄弟甚至只是弟弟。妈妈总要把房间打扫得干干净净把毛巾折得有棱有角,可还是会半夜怕鬼怕得要死,只有女儿在才敢走夜路。多温暖的小家庭,多温馨的“我们仨”。

他们不求名份不求富贵,他们拥有最温馨的家庭生活也忍受过最艰难的社会压力,在学术上苦心钻研,享受生活中乐趣,就是这样,走过了普通却又不平凡的六十多年。

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失去了“家”,屋子也仅仅是客栈,是暂时的栖身之地。

书中字句平淡,细细品味,却是满满的美好,作者穿梭在梦境、回忆与现实之中,让人不忍打断,我想,杨绛先生“我一个人怀念我们仨”的心情,也许需要用很久的时间和深厚的阅历才能够领悟。

杨绛先生在文末说,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文章至此,在淡淡的哀婉语调之中却又透露出希望,不执念,认真生活,这亦不失为一种作者给予读者的财富。

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境遇,但“家”永远是温暖的代名词,把握当下,珍惜眼前,爱自己,爱自己的家人。

我们仨600字读后感小学篇2

初读杨绛先生的作品是《我们仨》。这部作品集合人生的辛酸苦辣,却饱和着静默淡然。

第一次翻阅《我们仨》时,是在冬天的一个午后,此后每一天都会在这个时候读上几页,在清冷的灯下,或闲适中品谈,或紧绷中放松,欢心的时光总是由许多个这样的片段组成的。人生如一场在花海中穿梭的旅行,这本书在03年时出版,已是杨绛先生的旅途末年。

《我们仨》的第一部分作为作品的序言,以“我做了一个长达万里的梦”拉开帷幕。第二部分写“梦”,杨绛先生以虚实结合的手法描写了“我们仨”最后几年的时光。文中最常提起的是驿道和古柳,这是她每天都要走一遍的道路,古柳似乎总是枯败的,垂落的,不见任何朝气。她日复一日地重复着这条道路,有时候会迷失路途,有过彷徨和慌张,却从不见放弃和失落。我读完这部分时,一抬头已是泪眼婆娑,眼镜上泛开了数片泪花。杨绛先生在晚年先后失去女儿和丈夫,这份痛苦在章末化成了一片枯叶,降落在了她三里河的家,却也不是家,是客栈了。第三部分着重描写了杨绛一家的生活琐事。一个普通平凡的学者家庭,大家相守相助,相聚相离。

许是经历了长达一个世纪的飘飘落落,杨绛的文字充满了古典的韵味,十分恬淡,却富有张力。那些规范在框架中的方块字,仿佛组成一场场电影,拥有柔和的灯光和轻缓的配乐。钱钟书曾为杨绛作诗追忆初次见面:“颉眼容光忆见初,蔷薇新瓣浸醍醐。不知靧洗儿时面,曾取红花与雪无?”饱含深情,相濡以沫。生活中的小事在杨绛的笔下开了花,三个人像是一家人又像是好哥们,这样的家庭大概是所有人都要怀念的。

做一个绵长的梦,追忆一个万里人生。

我们仨600字读后感小学篇3

妞妞,距离你要到这个世界上只有3个月了,我想不光我和你妈妈,还有很多人都在为你的到来忙碌着,特别是你的妈妈,所以首先,感谢你妈妈,正因为有你妈妈怀胎十月的辛苦,才会有我们普通的平凡的《我们仨》!

妞妞,爸爸之所以就着看了杨绛的《我们仨》后写这个话题,思考的核心还是怎么实现人生的价值,其实这个问题我和你妈妈也说不清楚,但是马上就为人父母了,不能也教育不清楚你吧,你看这就是一个悖论了,自己弄不明白还得要教清楚孩子,所以爸爸决定告诉一个正确的路子,至于你在这个路子上走发现什么风景,那就看自悟了吧...

第一,要多看书,书是人类总结经验的最好载体,虽然现在网络很发达,甚至有“内事不决问百度,外事不决问Google”但是爸爸还是希望你直接看原著,了解其他人的无数个人生,你就有很多重的精彩;

第二,学习语言,这个其实包含了几小点的:学习语言可以掌握第一手的信息,这个信息可以是技术PAPER也可以是社会经验,然后学习语言可以直接跟人交流,以后就是学外语也不能走老爸这个不能开口的路子,虽然我在改正;

第三,读千卷书还要走万里路,不能局限在空想和死记硬背中,格物致知啊,只有自己亲眼所见才知道语言的魅力以及修辞手法与后现代主义的奥妙;这点看老一辈的人就要好很多的,比如钱锺书,鲁迅,还有王小波,爸爸希望你能就他们的文字去追寻上个世纪的轨迹;

第四,学会反思,所有的人——特别是你的父母——是深深爱着你的,这种爱是无私的,是垂直向下的!但是,爸爸希望你能融会贯通理论后在实践中相辅相成,这就是反思和计划的作用了!我们不希望你留名青史,但求物质精神双小康吧!

妞妞,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烙印,爸爸的认识不知道会不会局限在20--年,但是我想至少大的条框是没有出格的,这都是在善良和平和的心态上完成的,当然我和你妈妈会做好榜样!

最好还是要嘱咐一句,从我和你妈妈的经历来看,人怕没自己的目标以及知道了没有毅力去克服碰到的困难,人最后还是要超过自己!

愿你妈妈和你安康,我们也会是不平凡的《我们仨》!

我们仨600字读后感小学篇4

我想从他们一见钟情时说起。

第一次见面,钱钟书傻傻地对杨绛说:“外界传说我已经订婚,这不是事实,请你不要相信。”

听后,杨绛也赶紧地说明:“坊间传闻追求我的男孩子有孔门弟子‘七十二人’之多,也有人说费孝通是我的男朋友,这也不是事实。”

然后他俩很自然地走到了一起,相遇相知,一起经历刻骨磨难,共度此生。

《我们仨》这部作品不长,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我们俩都老了”,寥寥几笔,可以看做为全书的序言,以老人的梦引出背后离别之意。第二部分“我们仨失散了”,这是一个“万里长梦”,用隐喻的手法记录了丈夫钱钟书与女儿钱瑗缠绵病榻的最后两年时光。第三部分“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它是全书的主体部分,深情再现了一个小小的三口之家恬淡相守、与世无争的日常,从两人二十多岁一起去剑桥大学读书开始,到上世纪九十年代末钱瑗与钱钟书先生的先后去世,从此“寓所”变“客栈”,“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

为他们的相遇相知而感动。

钱、杨的结合,符合我心目中才子佳人式爱情的范本。近代中国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氛围下,类似徐志摩的抛妻弃子式文人依旧数不胜数,他们或受西式文化影响过甚,或受传统男尊女卑文化荼毒,在爱情和家庭责任方面鲜少担当。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钱、杨的爱情愈发使我觉得难能可贵。这其中最使我印象深刻的一幕便是杨绛怀孕时,钱钟书谆谆嘱咐妻子:“我不要儿子,我要女儿——只要一个,像你的。”感动之余细评,顿觉这是钱钟书对妻子最美妙的情话。杨绛在文中随后自我调侃道:“我对于‘像我’并不满意”,她认为“要一个像钟书的女儿才好”,可见在杨绛的眼中,自己并不是完美无瑕使人满意的。但就是这样一个自己都不甚满意自己的妻子,钱钟书却只要一个与她类似的女儿。社会上的“重男轻女”思想皆不足道,有的只是二人对爱情的坚贞不渝。

为他们的不离不弃而感动。

“钱家的媳妇不好当”。30年代末,有人邀请杨绛担任苏州振华女校校长,钱父钱基博很不认同,认为女人“谋什么事?还是在家学学家务!”而杨绛父亲对钱博基的态度也十分不满:“钱家倒很奢侈,我花这么多心血培养的女儿给你们钱家当不要工钱的老妈子!”最后杨绛还是违背了公公的意愿去当了校长。这背后,钱钟书的理解和支持必不可少,最终安然度过了这次家庭内部纠纷。而在面对外在磨难方面更是如此。1966年“__”爆发后,杨绛是最早受冲击的学者之一,比丈夫钱钟书还早三天成为“反动学术权威”,向来温文尔雅的她很快被罚扫厕所,时不时接受各种各样的批斗,甚至还被剪了“阴阳头”。1970年7月,她被下放到河南信阳的“五七干校”,虽与丈夫团聚,但终究被累病倒了。直到1972年,二人才被“特赦”回京。杨绛在书中谈到“我们不论在多么艰苦的境地,从不停顿的是读书和工作,因为这也是我们的乐趣”。钱钟书亦深情表白杨绛:“从此我们只有死别,而无生离。”钱、杨二人的豁达乐观和不离不弃正是顺利度此劫难的关键所在,尤使我为之幸甚。

为他们的平淡真实而感动。

我们仨的家是一个处处透出平凡真实的三口之家,这个家里有“父女两个玩得正酣。钟书怪可怜地大声求救:“娘,娘,阿圆欺我!”阿圆理直气壮地喊:“Mummy娘!爸爸做坏事!当场拿获!”这个家里有杨绛生钱瑗后住院,钟书“每天到产院探望,常苦着脸说:‘我做坏事了。’”这个家里有为一个法文“bon”的读音而吵的架,最后“我们觉得吵架很无聊,争来争去,改变不了读音的定规。我们讲定,以后不妨各持异议,不必求同。”这个家里还有吃虾时杨绛很内行地说:“得剪掉须须和脚。”但刚剪得一刀,活虾在手里抽搐便吓得逃出厨房:“虾,我一剪,痛得抽抽了,以后咱们不吃了吧!”然而钱钟书却跟她进道理,说虾不会像我这样痛,他还是要吃的,以后可由他来剪。类似的生活点滴不胜枚举。杨绛先生说:“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我们与世无争,与人无求,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然而杨绛的那句“但是我陪他走的愈远,愈怕从此不见”终使我明悟,书中第二部分催钱钟书上路的,正是无情的时光。

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

一九九七年早春,阿瑗去世。

一九九八年岁末,钟书去世。

二零一六年初夏,杨绛去世。

他们仨从此团聚,不再死别,亦无生离。

    【读后感】栏目
  • 上一篇:返回列表
  • 下一篇:《我们仨》精彩读后感(精选4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