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了围城,不得不说,这确实是一部精彩的、有深度的、不可不读的经典小说。
在看之前,我除了知道这部经典之作的名字和作者外,甚至连主要内容都摸不清楚,在老师的范本下,我去买了这本书。刚开始感觉是看不懂,但是对后面的内容有无限的幻想。所以,怀着始终不变的热忱读完了整本小说,十分诧异的发现小说中的”围城”竟是指婚姻。“城外的人想进去,城里的人想出来。”在当今这个流行“婚姻是爱情的坟墓”这句话的时代,真没想到早在上世纪中叶,就有一位站在时代制高点上的伟大的作家,以高雅幽默的方式提出了这个观点,而非当今这般庸俗。凭借作者对生活细微的观察、丰富的阅历以及深刻的感想,足以成就一部让肃然起敬的传世之作。
主人公方鸿渐是一位留学回国的学生。他在婚恋的围城中两逃三进。方鸿渐这个人既不高大又不渺小,游走于善良与丑恶毒边缘。用赵辛楣的话来说,就是一颗“墙头草”随风倒。
他的性格充满了矛盾。对李梅亭的厌恶,对韩学愈的怀疑,在他的内心独白与赵辛楣谈话中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这是他正直的一面;在学习中,他的虚荣心又促使他想方设法伪造了一张假博士文凭。他有时对待爱情玩世不恭,就像他跟唐小姐;有时他又十分认真,就像他十分喜爱唐小姐。他的一生就是陷入了爱情与事业两大围城中。迷失了方向,找不到出口,最终变得一无所有。虽然方鸿渐与我们生活的时代不同,但是他生活的世界的人物性格与我们生活的世界的人物性格大同小异。
方鸿渐的爱情在我看来是个悲剧,一个本来玩世不恭的人在苏文纨和唐晓芙中选错了人,更改变了自己的一生,最终无奈的和孙柔嘉结为夫妻,而求生路上也特别艰难。
本书以他们的一次巨大争吵而结尾,作者暗示了在这次争吵之后两人会因此而离婚。是现代社会变化太大了吗?还是我还不理解婚姻呢?我怎么也无法想象夫妻之间会因为一次争吵而离婚。现代社会离婚率是很高,越来越多的人也选择了不结婚,但是那些选择结婚的人绝对不会因为换工作引发的争吵而离婚的,婚姻生活中争吵是必然的,因为在乎才会争吵,也是因为争吵才让生活有了一点点或甜或苦的味道。如果两人相敬如宾,各自做自己的事情,那结婚也就没有任何意义了。即使是再恩爱的夫妻,婚姻生活中肯定会有一两次的大争吵,这都属于正常吧。
虽早知《围城》之名,却一直也未曾读过,但一直是杨绛先生的书迷,读过《我们仨》后深深体味到一个纯粹的知识分子家庭的和美与坚守,看到伉俪情深,血浓亲情,一家人的相知相守。如此对这家人的思想产生了更深的好奇,也许这才是我走进《围城》的原因。一入《围城》却再不想出来。围城之大,围住你我众人;围城之小,困住只影孤身。
书以顶着博士之名、留学归来的方鸿渐,一路的所历之事为主线,将30年代的知识分子生活百态图徐徐展开在我们面前。方鸿渐志大才疏、性格软弱又好面子,有着诸多缺点,假装清高、不通世故、甚至有点虚伪。但是就是这样一个人,有时候竟透着些可爱。这样的人丰满真实,招人喜欢。先生说:婚姻是围城,有想进者,有想出者,相互艳羡。友谊亦是围城,将方鸿渐与赵辛楣围在了一起,二人相互支撑、扶持;爱情是围城,将方鸿渐与苏文纨、孙柔嘉、唐晓芙围在了一起,上演了一出爱恨纠葛;社会是围城,将整个时代围在了里面,身在其中受着社会的摆弄。
读过《围城》大有欲将之前的小说舍弃的感觉,钱先生的语言活泼幽默、犀利而又细腻,约是先生是拥有一颗七窍玲珑心,才将这人世间的看得如此通透。墨水瓶一样的天气,肿了脸一样的月亮,如在水中叆叇的红酒般的动心,如饭中沙鱼中刺的恶毒,一边印着过期作废一边不注日期的承诺…这层出不穷的比喻生动有贴切,字字珠玑,让人拍着腿叫好。
先生的话幽默却十分值得人深思,放在现在仍十分合适。如今人越来越多,城越来越大,而围城也越来越多,墙越来越高。人们总是处在这城内的困惑里,回忆着那城外的美好,围城的样子大概就像是数学里的集合,每每都圈着不同的事物,每个人都在无数个集合当中,被圈了一重又一重,而在生活的大集合里,找出各个集合的规律,从容的应对,不正是活着乐趣和意义吗?
上周,读完了王老师很早以前就强烈推荐过的《围城》。不得不说,这确是一部出色的、有深度的、不可不读的经典小说。
在看《围城》之前,我除了知道这部经典之作的名字和作者外,甚至连主要内容都摸不清楚。因为一种好奇与向往,在书柜前捧起了它。每每去玩几页合上书后,心中便会升起一种挂念,对下一段的内容便会有无限的幻想。就这样怀着始终不变的热忱读完了整本小说。十分诧异的发现小说中的“围城”竟是指——婚姻。“城外的人想进去,城里的人想出来”。在当今这个流行“婚姻是爱情的坟墓”这句话的时代,真没想到早在上世纪中叶,就有一位站在时代制高点上的伟大的作家,以高雅而幽默的方式提出了这个观点,而非当今这般庸俗。凭借作者对生活细微的观察、丰富的阅历以及深刻的感悟,足以成就一部让人肃然起敬的传世之作。
整个故事的情节是出人意料而又在情理之中的,主人公方鸿渐的一切遭遇——毕业、追求、失恋、任教、结婚……无疑不都是在“围城”内外进进出出,这一切的目的也不过是要阐发结婚就入深陷围城一样。但我想,方鸿渐到底娶的不是自己的意中人,因此婚姻的不美满似乎还可以理解。而钱钟书先生假如让他与心上人唐小芙成为眷属,结婚后再吵架闹翻,那么“假如娶了意中人也不过尔尔,结婚后发现自己娶的总不是意中人”的“围城”,会不会更加牢不可破呢?不过,也许作者是偏爱唐小芙的,不愿让她嫁给方鸿渐。尽管这样。其实《围城》还是一样的出色。
《围城》在人物塑造及语言的幽默上首屈一指的。在描写一个小孩外貌时,为了表现眉毛与眼睛离得远,文中的语言是“眼睛和眉毛彼此象是害了相思病”生动而活泼,让人发笑,却能达到更好的表达效果。还有说鲍小姐穿着很暴露,文中说她是“局部的真理,因为真理总是赤裸裸的”。实在让人忍俊不禁,却不显得庸俗。在刻画一个十分小资、小器的商人形象时,这位商人的语言中便总夹杂着鼻音浓重的英语,而他那自以为自得的“考婿”方法,是在让人觉得又好气又好笑,作者时而尖酸刻薄,时而肚量大得惊人,让人琢磨不透,却又像那样真切的发生着。
《围城》中的幽默诙谐,有赖于钱先生博大精深的知识以及深沉厚重的依托。而现在市面上的一些所谓的“幽默”,显然就缺少这样的人文精神,那样的“幽默”,实在可鄙。《围城》,钱钟书,才是真正厚重的高雅的幽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