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问西东》这部电影是一部跟清华大学有联系的文艺影片,最近比较火,讲述的是四代清华人的命途与奋斗史。以下是高中作文网(www.gaozhongzuowen.net)为大家精心整理的电影《无问西东》观后感,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无问西东》里面还讲到了抗日战争时期,国立西北联合大学上课的一些历史故事。
说实话,汪老师并不是资深的电影控,我能走进电影院去观看这部文艺电影,是缘自对这所中国百年名校的敬仰而去的,实事证明,这部电影没有让我失望,立意之高,底蕴之深厚,是最大的看点。
原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有句超级棒的名言:“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文人的风骨,国难当前,大学教育的担当,故事主要运用四代人的故事,架构起清华大学精神的传承。影片中折射出来的大学精神,教育之根本,是汪老师作为一位教育工作者最为关注的地方。
一个国家,强不强大,重在教育的发展。作为清华名校走出来的的学子,更是要胸怀天下,毕业于清华大学的高晓松曾说:“名校是干什么用的?名校是镇国重器”!名校培养人才,是为了“让国家相信真理”,这才是一个名校生的风范。
《无问西东》采用四重叙事手法,构思别致。四段故事,人物主角都是清华毕业,纵横交错、情节上跨越时空,每个人物都足以给我烙下深刻的印迹。
无论是一部电影作品、还是一部文学作品,只要你用心去体会,都可以衍生出许多不同的理解,将这些体会提炼出来,就会有更多收获。《无问西东》给汪老师最深刻的感受就是,做人一定要真实,行你所行,听从你心,无问西东,要听从内心的想法。
这个时代缺的不是完美的人,缺的是从心里给出的真心、正义、无畏和同情。
爱你所爱,行你所行。一位富家公子沈光耀(王力宏演),他考入国立西北联合大学,他的家人希望他在这所名校好好读书,不要想着报国不报国,要按照家人的意愿,顺利读完大学,然后结婚生子,不是大富大贵,而是平静的过完一生……可是,在面对自己上课的大学被日本飞机狂轰滥炸时,他在孝道与报国从军之间纠结,当他看到流离失所的民众和死去的同胞,这位名校高材生听从内心,毅然从军。不是华北之大容不下一张课桌,而是整个国家都危亡了。想必,做为一个有良知,有正义感的人,都会理解沈光耀的做法。
另一个人物吴岭澜,英文成绩第一,而物理成绩却落在了“无列”,他一时迷茫不绝,还是想跟风学自己并不突出的理科,因为他认为学理科有出路。当时,他清华大学老师让他转文科专业,且这位老师的一席话,说出了做人做事,以及学习的根本意义,他让吴岭澜要“真实”,不要被现实给左右了,要听从内心。这位民国大学老师提到,真实是什么?真实就是:“你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做什么、和谁在一起,有一种,从心灵深处满溢出来的不懊悔、也不羞耻的平和、与喜悦”。
电影中这段大学老师对学生的谈话,告诉学生,做人不必客意去迎合,不随波逐流,要听从内心。汪老师特别欣赏这一番话,有时我们就是太在意别人的感受,整天活在别人的世界里,从而失去了真正的自我。坚守自己的人生方面,从容笃定地去实现自己的价值,无问西东,不正是我们当下浮躁的社会所欠缺的吗?
汪老师写到这里不禁想到了「魏晋风骨」,竹林七贤他们至真的性情,不就是活脱脱的“听从你心,无问西东”吗?嵇康是竹林七贤之一,大文学家。当时,司马昭大权独揽,权倾朝野,他曾想拉拢嵇康,但是,嵇康在当时的政治争斗之中是倾向曹家皇室一边的。对于司马昭他采取不合作,不给面子的态度。因此司马昭特别忌恨他。
嵇康和山涛本来是好朋友,但因山涛结交了司马权贵,嵇康一怒之下,写出了《与山巨源绝交书》,他这种「听从你心,无问西东」的做法,为世人所敬仰。后来司马昭还是容不下他,要除掉嵇康。临刑前,嵇康神色自若,弹奏一曲《广陵散》,从容赴死。嵇康身上的真实,就是魏晋风骨最典型的代表。《无问西东》这部电影也让汪老师隐隐约约找到了这种文人风骨,简单地说,就是“人”的觉醒。
当汪老师走进历史之中,稍有风骨的文人身上,似乎都有着「真实,听从你心,无问西东」的一面。曾子临死时记得床上的席子是季路的,一定叫门人把它还过才瞑目。吴季札心里暗许赠剑给徐君,没有实行徐君就已死去,他很郑重地把剑挂在徐君墓边的树上。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淡泊功名。这些人在小节如此,大节更不消说。保持气节,听从内心,不必客意去迎合别人,不随波逐流......这些或许也正是百年名校清华的精神,具有这样人格的人不得不让人敬仰!
走出影院之后,汪老师在想,眼下我们这个时代缺的不是完美的人,缺的正是给人以从心里的真心、正义、无畏和同情的情怀。
活在当下的我们,能用心去触之摸之什么是“真实”,什么是“行你所行,听从你心,无问西东。”电影中传递的这些人文精神真的让人流连,让人铭记,让人神往……
对这部电影毫无了解,只觉得一众大牌,非常奇异,也很好奇。但看电影的过程太煎熬了,叹气叹到差点背过气去。
故事分为四段。张震是现代社会里的一个公关广告公司老总,面临职场困境和做善事献爱心困境。这个故事我一分钟都无法忍受,让张震去做奶粉提案和PPT宣讲,尼玛,这真的不是在侮辱张震吗?何况其他部分的故事讲的都是家国情仇,宏大得很,这一段的故事和其他部分比起来简直是不知所云。
章子怡黄晓明部分讲的是五六十年代两男一女的爱情故事,以及在荒诞大时代背景下个体的不幸遭遇。这一段也很诡异,里面的人物命运感觉都不太能成立。最让我不舒服的是里面加入了莫名其妙的荡妇羞辱,那个班主任老师和他老婆又不是主角,为什么非要着墨那么重,非要加入污蔑章子怡角色勾引班主任这种桥段。王力宏部分其实很热血,故事也很动人,细节表现也不错,富家少爷胸怀天下去做了飞行员,战死沙场。但这一段过于煽情,毫无节制,是物理性让观众落泪。陈楚生的部分是我最喜欢的部分,很短,主题也很明确干脆,一个青年人对自己人生的迷茫,也很好的表现了清华气质和文人风骨。总体来说,陈楚生>王力宏>章子怡黄晓明>张震。
看完电影除了喘不上气之外,还有满心疑惑。为什么全片80%的地方都是音乐,很多地方宛若看MV,导演是离开了音乐就无法渲染情感了吗?片中的陈楚生部分和西南联大的部分剧情是很动人的,但为啥其他地方就又俗气又拖沓呢,很多时候分不清自己在看电视剧还是电影还是MV。既然是清华的命题作文,为什么就不能多展现一下历史上真实的大家名师,却只把他们放在最后的彩蛋里?文人们的故事肯定比什么荡妇羞辱,奶粉提案之类的有意思吧。看完电影一口气还没喘完,结果导演、章子怡、王力宏、陈楚生居然进场跟观众互动了。导演还是很自信的,从谈吐来看,应该出身很好,有一定的优越感,大手一挥,表示自己“家里全都是北大的”,却给清华拍了一部宣传片,大概讲述了自己接下这个命题作文的前后信息。这位女导演的重点在于,这部电影拍完之后,一直都没有上映,自己这五年自己扛过来很多事情,作为一个年轻导演黄金创作期的五年,自己其实完全可以干点别的事,拍别的片子,导演指着电影海报说“你们也看到了(《无问西东》),我能拍,我什么都能拍”,但她最终想表达的应该是自己有责任感,把这部电影制作完了,扛到了上映。
之后,王力宏透露了大场面的拍摄非常壮观,自己身边动不动就是一千多群演,动不动就是几架战斗机飞来飞去。章子怡的话倒是很有意思,先是为导演叫辛苦,讲这些年不容易,甚至都哽咽了,再者,她强调了一众演员在里面的演技过硬,比起现在都玩“数字小姐”那一套不敬业的手段的人,不知道高到哪里去。哎。一口气还没喘上来。最后能说啥呢。只能说。清华真富有啊,拍个校庆宣传片请来这么多大明星,搞出来那么多大场面,动不动海上轰炸,动不动空战场面。牛逼牛逼。社会社会。送给导演一句话吧。你可能拍摄遇到很多艰难困苦,遇到很多不容易,但你也是最幸运的导演了,全中国95%导演都羡慕你,羡慕你能用这么了不起的卡斯阵容。这是王家卫的卡斯阵容,这是李安的卡斯阵容。
或许从基因中,《无问西东》就注定了后来的命运,无论是莫名被雪藏多年,还是上映后两极化的评论,这一切都与这部电影的性质与拍摄方式无法分割。
众所周知,它是一部向清华大学百年纪念献礼的电影,在中国的现实语境中,这样的片子大致有可以想见的、固定的样貌,比如立足于成绩而展现百年沧桑,立足于现实而回顾过往云云,但相较于这种固执的标准,《无问西东》显然有些过于旁逸斜出了,尤其1962年的那条线索,章子怡扮演的王敏佳的遭际,以及那个看似泼妇但心中实苦的女人跳井的下场,这看起来哪里是仅仅用悲凉就能概括的呢?多少还会引起追问。但引起追问这件事,显然不是一部有明确甲方的献礼片所希望或者所必须的。从这个角度来说,《无问西东》其实是具备超越性的,它企图突破某种老旧的模型,至少在这样的一部献礼之作的大前提下,努力做出一种超越束缚的姿态,虽然那些姿态因为各种限制——题材本身的以及导演把控能力的——而显得有些尴尬,但它毕竟没有只沦为一部影像化的宣传册页,最终封存于清华大学自己的资料库中。
知道了这样的大背景,也就不难理解《无问西东》为什么会呈现出目前这种难以名状的气质。如果非要总结这种气质,怎么说呢——拧巴、无可适从和自我的左右互搏——导演似乎一边想竭尽全力在各种存在的缝隙里努力表达作者性,一边又必须拿出适当的篇幅和适当的精神气质以符合这部献礼电影的特殊要求。媒体人们或许更能理解那种无奈,你被要求写一篇关系稿,甲方还要求“不要写得太像关系稿”。所以,你有时会突然看见闪烁的一丝冰冷,而它转瞬即逝之后,又是扑面而来的人造的感动和昂扬。就是这些互相矛盾的气质,决定了它上映后会引发如此分化、分裂、极端的两极评价的原因。它的缺陷太明显了,而它递送出的感动又太直接了,前者被资深影迷们毫无悬念的嫌弃,而后者则被普通观众理所当然地回应。
比如,希望从电影中被感动的人,致力于从为国捐躯的、弃学从军的学生身上见证牺牲精神;做好心理准备见证历史沧桑的人又看到了1960年代的满街标语和生离死别;而那些资深影迷们却对于这部电影的外在形式——四段平行又勾连的特殊结构,更有兴趣,毕竟这让众多影迷多多少少联想到了《云图》,即便从精神气质上讲二者差池千里。但是,客观地讲,在任何一个方向上,《无问西东》都浅尝辄止。其实,如果只留下前者那些煽情的段落,再配合着电影结束后彩蛋中那些大师们的生平简介与沧海桑田,大可收割更多的普通观众,毕竟眼泪可以为票房背书,而如果完全抛弃献礼片的囿碍,重新排布故事,玩弄结构,把那些直白的、直给的、粗陋的、浅显的煽情和感动更加含蓄的表达,或许还能让资深影迷惊喜一点点中国电影的小小野心,哪怕玩脱了,也算一种肆意放纵的尝试。但现在,它变得些首鼠两端。那些生死感动的部分犹如《知音》,而结构的勾连又像习作和策略——因为这个结构并非单纯的只为艺术负责,它还对献礼的主题负责,用这种形式以展现某种“传承”。
创作者的心思都埋藏在作品里,哪里用劲,哪里用心,哪里机巧,几乎是藏不住的,这个故事中,力量最足的其实是王敏佳的一段,也正是这一段锋利、冰冷带有批判视角切入的故事在很大程度上部分、暂时稀释了一直浓重的鸡汤感,但是,仔细深入却又能发现一点暧昧的情绪。引发王敏佳毁容,引发另一个女人自戕的确实是高压,是运动,但是这些运动被巧妙的隐藏了主体——变成了一种乌合之众在群情激奋之下对一个无辜女人的群体无意识的羞辱,施害者的跳井在道德性的忏悔之外,更多的还有被实际生活长期摧残后的绝望以及自己致人死命后的恐惧,也就是说真正该被追问的东西被压缩了,真正造成这一切恐惧的源头被从高处下降到了低处,暴民群氓成为了最重要的凶手。一切到此为止。
有时,技术可以或多或少弥补精神性的不足,但从技术层面来讲,《无问西东》的问题似乎更多,比如故作暖融融的大面积铺排的配乐;比如贯穿始终的,很多时候与故事并不太搭的充满奇异恩典的唱词;比如,那个落后闭塞的村落中连普通话都不会说的村民,突然声部错落眼神灵动地唱起了歌谣……当然,还有那些公益广告一样的布光,以及黄晓明在假造的坟头前气愤质问时突兀的台词。
放置于中国大银幕的总体背景下,《无问西东》绝不能简单粗暴地归纳为烂片,因为导演毕竟在努力突破一些东西,但也绝不可能被称为佳作,因为我们不应该对那些如此明显的技术性问题和并不高级的情感渲染方式视而不见。它就在这样的自我左右手互搏和摇摇晃晃中呈现了一种难以名状的尴尬。
《无问西东》最近的口碑可以说是正反对立,罕见的两极。喜欢的人泪流满面,不喜欢的人厌恶得连这四个字都不想提,可以说是华语电影近年来比较少见的案例了。
《无问西东》到底是怎样的一部片子?请首先回忆两处细节——沈母来学校看望沈光耀,带来的行李上有一副楹联,还记得是什么内容吗?张果果拿到一本带有女字旁的命名册,他又划掉了哪三个字?
很多人一定还记得范伟在金马奖领奖时的致辞,他说《不成问题的问题》很淡,感谢评委能品出那一点妙意。而《无问西东》恰恰相反,这是一部浓情的作品。在淡中品砸出甜味不易,这考验耐性和鉴赏力。而在浓情里回味出香气也很难,只是遗憾,很多人在这时反而缺乏耐心,患上了“影像的味觉失灵”。
《无问西东》积攒了太多的小细节,虽然很散,但我们不妨都从细节说起。第一个故事开篇不久,张果果把母亲抱怨的食材扔进了垃圾桶。他是一个心思细密的人,不愿母亲再为这些家常琐事烦心。而他面对的苦恼却不能算得上是琐事,到底要不要做出出卖前公司的行为?到底要不要来当这个干爹?
来京城生娃却养不起的四胞胎设定很有趣,之前我在做民生记者时看到过很多这样的父母,他们的眼神透露出强烈的对生活的渴望,这种渴望甚至令人畏惧。张果果在打球时听到同事的“谗言”受到影响,再审视这个家庭本能地生发出厌烦。得知对方家人纠缠不休,只是为了送上四支胎毛笔时,张果果内心的羞愧可以说无以言表。这一家人想在能力范围内表达最深沉的感激,或许他们在那个租住的地下室里踌躇了很久,伴着旁边抽烟打牌的吵嚷。而自己的人生仿佛也堵在北京高架上,进退维谷。
第二个故事,王敏佳拉着发小,指墙上的革命小兵满脸天真地说:你看,多像我们仨。这种属于那个年代的纯真瞬间将人拉回到他们身边,可以真切地和陈鹏一起看到磨平的印章、把手心扎出血的木头花、那层层叠叠晾挂着的雪白床单,以及从远方寄到床头不同牌子的雪花膏。
王敏佳很可怜,她的半生都活在没能给毛主席献花的悔恨里,于是她把自己包裹进一个谎言,只有在谎言里才会得到慰藉。每年她都要去天安门广场与主席“合影”,每次她都摆出不同的姿势,仿佛只有这样才能消弭那场病带来十余年的痛。而自己却陷入了另外一种病症里。她拼接了不同的字体写了一封威胁信,因言获罪。甚至被戴上高帽、挂上牌子成为“破鞋”,在众人面前被批斗。对面的广场上回荡着李想远赴边疆实现理想的誓言,这边她站在高处,望着台下众人怒目圆睁。谎言被拆穿,她却笑了。
活在一个谎言里太久,当此刻明晃晃的日光照来,她居然十分开心。十岁那年见到主席前夜的那场病,一直病了这么久,终于在今天痊愈了。
这里插入的中年夫妻形象之丰富真实,完全可以独立成篇。结婚以来,这对夫妻彼此泾渭分明、视如仇寇,守着一纸婚约相互折磨,忘记了如何相爱。妻子从一场失控的暴力中蹒跚归来,竟然得不到预想中的一丝快慰。她恍惚着走回家,四合院、老街坊、灰砖瓦、搓衣板,一切如旧。与丈夫擦肩的瞬间,她几乎认不得这个说好厮守终生的男人。只想起曾经在这里陪他拉手风琴,那么卖力地鼓动着风箱,挤压出的都是与幸福有关的空气。如今纠缠了这么久,竟然是一个不相干的女孩压垮了她最后一根脆弱的神经。纵身跃入水井,哀莫大于心死。
而丈夫恍如隔世般冲过来,跪在水井边手足无措,大呼来人救命。可平时热闹的天井下,竟然空无一人。这一刻才明白,他对妻子一定是有感情的吧?养一只小猫小狗都会产生感情,何况是一个为他素手洗衣做饭的人呢?但是他们习惯于彼此折磨、相互厌憎,为了怄气谁都不肯后退一步。那句从陈鹏口中说出的“死者已矣,生者如斯”,似乎在这里变得荒诞而无力。
第三个故事,老师们在发愁教室的茅草屋顶,马上就要到雨季了。在屋漏的教室里,老教授的声音敌不过雨声,索性于黑板上写下“静坐听雨”四个遒劲的大字。教室里的沈光耀推开窗子,窗外一个老叟披着蓑笠,“孤舟垂钓”,恰好捞上一只大鱼。这一串镜头恰是独属于东方的智慧和禅意。这种智慧如此优美,并在中国的诗文歌赋里处处可采撷。
苏轼在黄州之贬后的第三个春天,沙湖看田归来忽逢大雨。周遭行人皆狼狈,飞奔回去。唯有东坡不疾不徐,“何妨吟啸且徐行”。既然大家都没带雨具,奔跑也是淋雨,散步也是淋雨,好好享受一下这场雨,岂不快哉?读书时曾经为这种东方“无为”的智慧深深折服,而在大银幕上看到这样一段,真的是体会到了“也无风雨也无晴”。
沈光耀看似完美冷酷,内心却无比柔软。路有饿殍,他痛在心里。特意给饥民们投递粮食,还不忘“晃晃”让孩子们开心。而路过遇到的女同学,他虽然赧于对话,却偷偷在纸上画下了身穿旗袍的倩影。没有经历过的后半段人生,他也曾向往,只因破碎的山河里,容不下情长儿女。
沈母出场不多,寥寥数语却字字珠玑。从仆人都身怀绝技的细节来看,她必然也出身望族名门。经久不见却没有母子拥抱的温情,见面就让独子跪下背诵家训,可见家规之严。而她也不过是一个普通的母亲,循循善诱——你若向往为官富贵,你的祖先都经历过。若你拥有家庭不是为了让我们延续香火、传递子嗣。人生苦短,母亲只希望你能享受到人生的美好而已。如此超前的观念,不知令多少为人父母汗颜。母对子的爱,一席话足矣。
片中动人之处还有很多,警报在上空鸣响,师生们却围在一起学习恐龙骨架,丝毫不惧。陈鹏为了解释核裂变,拉着王敏佳跑遍整座清华园,最后却因为研究核物理斑秃脱发。还有泰戈尔访学,没有给泰斗一个正面镜头,拍的却是周围那些沉稳、浩然的面庞。他们挺立着脊背,脸上写满了自信,并不知道自己将会彪炳日月。此刻的礼堂,只有傲然风骨,文人意气。
孤坟葬着未亡者,枯井跳下活死人。有的人还未亡,却已经被葬进了土堆坟茔。有的人还未死,却俨然走肉行尸。有的人会一点穴位命理,却摸不透时代脉搏;有的人懂一些书文句读,仍划不掉此生灾祸。
还记得开头的两个问题吗?沈光耀有没有如行李上的楹联所说,成为一个那样的人?张果果划掉的几个字,真的就能保佑孩子避开人生艰险?答案是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只有调动观影时的“味觉”,才会体会这些彼此相扣的关联、暗中无常的命运。
前文中所谓“影像的味觉失灵”,我的理解是因为某些原因,丧失了对影像的品鉴热情。诚然,《无问西东》不够完美,甚至硬伤非常多。个别生硬的台词容易出戏、贯耳的配乐无休无止,部分一闪而过的剪辑也显得粗糙。很多人会顿时丧却了品位妙意的兴趣,我觉得这不怪他们,也不应指摘甚至说服对方。
我只是觉得可惜,可惜你没有得到这部电影带给你的观影享受,在“影像味觉”的短暂失灵里,错过了太多值得细细砸味的妙意。
沙海苍茫,惦念着远方的你治愈情痛;山河破碎,曾记得少年意气胸怀家国。这里有百子争鸣,可静坐听雨,能丈量核变,共天地俊秀。这水木清华见证了百年兴衰,世事变迁。还有无数情深,正在漠漠跋涉。
而银幕之外的你,只需要轻轻吸一口气。若是感到不适,没关系,希望你能与更多自己喜欢的作品相遇。若是恰好沁入心脾,请务必感激,毕竟影像能够带来的满足感,实在珍稀。
“愿你在被打击时,
记起你的珍贵,抵抗恶意;
愿你在迷茫时,
坚信你的珍贵。
爱你所爱,行你所行,
听从你心,无问西东。”
当张震的独白响起时,泪水再次涌出,纸巾真是带少了。不禁想起之前朋友圈看过的一个评论的题目《明明一副烂片卖相,竟然拍出了时代的风骨》。要我说,应该是《明明一副烂片的卖相,竟然如此打动人心》。
是的,这片的卖相真挺烂的。所以对于《无问西东》原本我是拒绝的。因为实在不希望自己的母校被黄晓明之徒轻薄了。电影的情节也非常不讲究,一个被云南或是四川乡村收养的孤儿陈鹏,如何又跑到北京去上了中学,以至于能和李想、王敏佳成为中学同学的呢?这情节实在太不讲究了。另外,导演的野心也很大,想用四条故事线,二个小时就串起百年清华,剪辑实在不敢恭维。
然而就是这样的“烂片”,电影院里却座无虚席,人人哭得稀里哗啦的。当然,这电影本身的煽情太过用力,不仅要用情节煽还一定要有音乐助力。但是,大家好像都被煽得心甘情愿似得。
为什么一个“烂片”可以有这样的效果?我觉得答案就在结尾。影片最后的最后,屏幕上出现的是这样一行字,“谨以此片献给珍贵的你”。是的,这电影是拍给“你”的,不是献给百年清华,不是献给那些名家巨匠,也不是献给什么理想和主义,而是“珍贵的你”。在一个集体主义盛行的文化中,在集体高于个体价值的叙事体系里,个人不仅被专门突出了出来,更被放到了“珍贵”的地位。我以为这就是这部影片的价值观,它绝不仅仅是影片最后或真或假的这一句话,它是贯穿影片的内在灵魂。
它是陈鹏他们的中学老师,不因为曾经接受了妻子婚前的资助和恩惠就假装爱她,而是倔强地守护着自己的情感和内心;
它也是那个师母,执拗地捍卫自己的爱情;
它是吴岭澜受到大潮流的鼓动,一心想学实科救国时,梅贻琦循循善诱地劝导他寻找那个真实的自己,并且只做真实的自己;
它是陈鹏在校长选中他参加国家最重要的项目时,坦然地说出“我有人要照顾”,而校长也适时地告诫同僚尊重他的选择,不要为难他;
它是沈光耀的妈妈说出“我希望你结婚生子,注意不是给我增添子孙,而是你自己,能够享受为人父母的乐趣”,以及“我怕,你还没想好怎么过这一生,你的命就没了”;
它也是沈光耀看到战争带来的生灵涂炭、满目疮痍,当一个个无辜而鲜活的生命在眼前消逝时,毅然弃文从武报考空军去保卫生命的选择;
它是美军的飞行教练关于飞行员的生命永远高于飞机的训练教导;
它是沈光耀利用驾机训练给饥饿的贫苦儿童送去飞行员的食品的关怀和牵挂;
它是衣衫褴褛并且已经失去行走能力的传教士在那么艰苦而危险的环境里对贫苦儿童的不离不弃;
它还是张果果对无力负担医药费和生活费的四胞胎家庭的慷慨救助,以及那家人真心的感激;
它更是那个师母,在目睹了王敏佳因自己的鼓动而在批斗会上被活活打死的场面后,自杀谢罪的悔恨。
是的,每一个“你”都是真实而珍贵的。这种把每一个个体的价值放到所有其它的价值之上,对每一个个体而不是某种集体或其它的东西的关怀和悲悯,才是感动了观众的力量,因为它能够直达人心,它能够跨越种族与文化,无问西东。是的,很多东西都没有必要分什么东方、西方。知识、学问是不分东方、西方的,人性的关怀和悲悯更是不分东方、西方。DLLM尊者说过这样一段话,“Ireallyfeelthatsomepeopleneglectandoverlookcompassionbecausetheyassociateitwithreligion.Ofcourse,everyoneisfreetochoosewhethertheypayreligionanyregard,buttoneglectcompassionisamistakebecauseitisthesourceofourownwell-being.”(我真心觉得很多人都忽视了关怀和悲悯,因为他们把这个跟宗教联系在一起了。当然,每个人有权决定自己对宗教的态度,但是忽略了同情和悲悯是不对的,因为这是我们自身幸福的源泉)。这大概就是这部电影如此感人的原因吧?
同情和悲悯并不意味着软弱和无力,相反,它可能意味着巨大的勇气。这勇气让沈光耀毅然参军、慷慨赴死;这勇气也让师母悔恨自尽、洗刷罪孽;这勇气还让李想在冰雪的荒原中,把生的机会留给了同伴。“这世界缺的不是完美的人,而是从心底给出的真心、正义、无畏与同情”。这真心、正义、无畏与同情就是人性中光辉的部分,就是能够跨越地域的界限、跨越分歧与隔阂的精神,这精神无问西东。
作为一个清华毕业生,这部电影让我自豪。然而,从另一个意义上来说,也让我坚信我上的是一个假的清华。因为我上的清华,是认为飞机比飞行员的命贵的;我上的清华,让我为祖国而不是我自己或我所爱的人健康工作50年;我上的清华,对传教士们没有感恩,他们从不被人提起,仿佛不曾存在过一样;我上的清华,虽然校徽上的校训还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然而执行的却是“听话、出活”;最重要的,我上的清华,根本就没听说过那首有“无问西东”这样歌词的校歌。
公正地讲,从电影本身的元素来说,这部电影并不是佳作。但是,难能可贵的是这部电影的创作者试图传递的那种文明的价值观,那种对每一个生命都有价值的尊重和认可,这是这片土地上一直缺失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