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光中是当代著名作家、诗人、学者、翻译家,因为出生于南京,母亲也是江苏武进人,所以自称为江南人,1947年毕业南京青年会中学,后来在金陵大学读书,其一生从事诗歌、散文、评论和翻译工作,其代表作就是著名的《乡愁》!
余光中
当代著名作家、诗人、学者、翻译家,出生于江苏南京,祖籍福建泉州永春,余光中一生从事诗歌、散文、评论、翻译,自称为自己写作的“四度空间”,被誉为文坛的“璀璨五彩笔”。
驰骋文坛逾半个世纪,涉猎广泛,被誉为“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者”。其文学生涯悠远、辽阔、深沉,为当代诗坛健将、散文重镇、著名批评家、优秀翻译家。
现已出版诗集21种;散文集11种;评论集5种;翻译集13种;共40余种
人物生平
1928年10月21日生于南京。在秣陵路小学,南京市第五中学读书。
1947年入金陵大学外语系,后转入厦门大学。
1948年,创作初期,20岁,发表第一部诗集。
1949年随父母迁香港,1950年赴台,就读于台湾大学外文系。
1950年5月到台湾,9月考入台大外文系三年级。
1953年,与覃子豪、钟鼎文等共创“蓝星”诗社。后赴美进修,获爱荷华大学艺术硕士学位。返台后任师大、政大及台大教授。
1956年,开始在大学任教。与范我存女士结婚。
1961年,赴美国进修。第二年获爱荷华大学艺术硕士。回台,任师范大学英语系讲师。
1966年,任师范大学副教授,在台大等校兼课。
1969年,赴美国任科罗拉多州寺钟学院客座教授。
1971年,任师大教授。
1972年,任政治大学西语系主任。
1974年,赴港任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教授。
1975年,兼任香港中文大合书院中文系系主任。
1980年,任国立师范大学英语系系主任,兼英语研究所所长。
1995年,厦门大学邀请返校演讲,并颁赠客座教授。
2003年,获香港中文大学颁予荣誉文学博士。
2007年,荣聘为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文学院荣誉院长。
2010年,携夫人及女儿出访江南大学,并受聘为江南大学客座教授。
2010年,余光中亲赴屈原故里湖北秭归参加2010屈原故里端午文化节暨海峡两岸屈原文化论坛,并专门创作一首纪念屈原的诗歌《秭归祭屈原》。
2010年6月17日,余光中携家人和流沙河,李元洛参观了三峡大学,并为全校师生做了一场名为《我的四度空间》的演讲。
2011年3月24日,国立中山大学于其校逸仙馆举办“台湾书写·世界发光余光中诗韵与音符的交响”的讲座,由国立中山大学外国语文学系余光中教授和国立政治大学台湾文学研究所陈芳明所长,以谈话的方式面对学生演讲。
2011年4月1日,受聘于浙大客座教授。
2012年4月20日,被北京大学聘为“驻校诗人”,并与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世界熔铜艺术创始人、庚彩艺术发明者的朱炳仁先生在北京大学进行了一场“诗与海峡的对话”,即朱炳仁《云彩》与余光中《乡愁》会诗。
2015年2月27日至3月6日,余光中教授访问香港中文大学,主持新亚书院六十五周年院庆学术讲座暨第二十八届“钱宾四先生学术文化讲座”。其间,余教授主讲了三场公开讲座,探讨中西诗人和诗歌的特色与异同,并分享赏析诗歌朗诵的心得。
2017年12月14日,诗人余光中在高雄医院过世,终年90岁。
代表作品
《乡愁》《听听那冷雨》《白玉苦瓜》《记忆像铁轨一样长》《分水岭上》等
1982年,54岁,《传说》获台北新闻局金鼎奖歌词奖。
1984年,56岁,获吴三连文学奖散文奖。
1985年,57岁,获中国时报新诗推荐奖。
1989年,61岁,主编的《中华现代文学大系》出版,并以此书获金鼎奖图书类主编奖。获选为联合副刊第一位“每月人物”。
1990年,62岁,获选台湾笔会会长。
1991年,63岁,获美西华人学会的“文学成就奖”、香港翻译学会的荣誉会士衔。
1994年,66岁,评论集《从徐霞客到梵谷》获《联合报.读书人》最佳书奖。
1996年,68岁,《井然有序》获《联合报.读书人》最佳书奖。
1997年,69岁,获吉林大学颁授客座教授名衔及东北师范大学客座教授名衔。获中国诗歌艺术学会颁赠“诗歌艺术贡献奖”。
1998年,70岁,广电基金会拍摄“诗坛巨擘--余光中”影集。获颁文工会第一届五四奖的“文学交流奖”、中山大学“杰出教学奖”、中华民国“斐陶斐杰出成就奖”、行政院新闻局“国际传播奖章”。散文集《日不落家》获《联合报.读书人》最佳书奖。七十大寿发表新作及新书出版等活动,被台湾电视公司“人与书的对话”选为1998年“十大读书新闻”之第六。
1999年,《日不落家》获颁吴鲁芹散文奖。
2000年,72岁,诗集《高楼对海》获《联合报.读书人》最佳书奖。
2001年,73岁,获第二届“霍英东成就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