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冠慈是近代的民主革命家,自幼在家乡务农,后来看到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决定从事反清运动,准备实时暗杀清政府的官员,1911年实时暗杀清朝广东水师提督李准,第一枚炸弹炸中李准,可惜没来得及扔第二枚炸弹就被清兵击中,壮烈牺牲!
林冠慈
林冠慈,原名冠戎,又名阿庸,广东归善梅湖乡人。出生贫苦农家,自幼耕种为生。
小时在本村林姓的祠堂里读了几年书塾。因家贫,由其二哥冠志带到香港打杂工维持生计。后到广州,在基督教会外出传教的“福音船”上学习驾驶,并加入了同盟会。
清宣统二年春,刘思复、高剑父、陈炯明等人在香港组织“支那暗杀团”。翌年春,林冠慈由高剑父介绍加入暗杀团,初时只担任勤务工作。
暗杀行动
1911年8月13日上午,革命党人得知广东水师提督李准将于当天午后由城外回水师提督衙门的消息后,立即通知暗杀团成员林冠慈准备动手。
午后,一大批清兵保护着李准的大轿,快速沿街返衙门,行到怡兴缝衣店门前,林冠慈拿出两枚炸弹抛向李准所乘大轿,李准被炸弹震得摔出轿外,胸部与双手俱受重伤,肋骨折断两根。
林冠慈还未及将第二枚炸弹掷出,就被清兵击中,壮烈牺牲,后被移葬红花岗,辛亥革命后被誉为“红花岗四烈士”之一。
后世纪念
乡中父老为纪念他,弘扬其为国捐躯的革命精神,于1946年将梅湖小学改名为“冠慈小学”。
1911年11月广东全省光复后,刘思复按孙中山先生的指示到广州,在东郊永胜寺为林冠慈烈士开追悼会,并为林冠慈烈士的遗体重新装殓,安葬于广州黄花岗。
1912年,陈炯明为陈敬岳、温生才的遗体,亦移葬于广州黄花岗上,并举行了一个隆重的改葬礼,参加典礼者逾万人。
1918年,参议院议长林森发起募捐,在四烈士原槁葬处建一合葬墓。
1954年,修建广州起义烈士陵园时,该墓地也进行了较大的重修。
1963年,公布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