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自尹是中西医结合学家,出生于民国时期,解放后毕业于上海医学院,后在华山医院工作,主要从事中西医结合思路和方法的开拓、肾本质的研究和传统老年医学研究,后当选为中科院院士!
沈自尹
1928年3月22日出生,浙江镇海人。
1952年毕业于上海医学院医学系;同年分配至广州岭南医学院工作;
1953年8月进入华山医院工作;
1985年应邀赴香港中文大学讲学;
1990年被日本国立富山医科药科大学聘为客座教授并赴日讲学与科研一年;
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2006年应邀赴美国哈佛大学讲学;
2019年3月7日7时22分因病医治无效,在华山医院逝世,享年91岁。
科研方向
率先对中医称为命门之火的肾阳进行研究,发现肾阳虚证病人,其反映肾上腺皮质功能的尿17-羟皮质类固醇值明显低下,经补肾中药治疗可以恢复正常。这一结果得到国内7个省市以及日本高雄医院等研究单位的重复与公认。
通过对同病异证组进行下丘脑-垂体-靶腺轴功能的对比研究,推论肾阳虚证主要发病环节在下丘脑。这一成果的意义是首次用现代科学方法在国际上证实肾阳虚证有特定的物质基础。
通过采用分子生物学方法,证实唯有补肾药才能作用并提高下丘脑的双氢睾酮亲和力及CRF基因的表达,对肾阳虚证达到能定性、定量以至将主要调节中枢定位在下丘脑提出多方面的有力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