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履祥是明末清初的理学家,是清初朱子理学的倡导者,早年跟随刘宗周学习,明亡后隐居,以教书为主,潜心著述,因为其作品刊刻较晚,在清初没有太大的影响,直到清末才得到重视,被誉为“朱熹后一人”!
张履祥
字考夫,又字渊甫,号念芝,号杨园,浙江桐乡人,世居清风乡炉镇杨园村,故学者称杨园先生,明末清初著名理学家,清初朱子学的倡导者,其著作因付梓较晚,清初影响不大,至清末被视为上接程朱之绪,下开清献之传。志称“朱熹后一人”。道光时入祀太庙,同治时入祀文庙。
个人生平
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出生,九岁丧父
天启元年(1621年),至钱店渡外祖父家就读
天启二年(1622年),从陆时雍学《易》,后又师事诸明叔。十五岁应童子试,成秀才。与同里颜统、钱寅、海盐吴蕃昌友善,常以文行相砥砺。
崇祯三年(1630年),祖父去世,翌年,母亡故,家道中落,与兄相亲相助,勤俭持家。
崇祯六年(1633年),至颜统家任塾师。时东南文人结社之风甚盛,皆各立门户,著书讲学,甚或评议朝政。张溥、张采等集文士数千人立复社于苏州虎丘,盛况空前。张履祥与颜统相约,不参与其活动。后,名人周钟至桐乡设馆授徒,慕名求教者甚众,亦不与交往。
崇祯十五年(1642年),复赴杭应乡试,未中。其时见黄道周于灵隐寺,黄氏劝以近名为戒,张履祥感佩铭记,终身服膺。后两年去绍兴拜刘宗周为师。
崇祯十七年(1644年),清兵入关,占据北京。刘宗周自杀。张履祥闻知痛哭。
顺治二年(1645年),清兵攻陷浙江。他和徐敬可、何商隐等加入了以吕留良为代表的反清复明的行列。
顺治四年(1647年),清王朝统治局势已定,他便与徐、何等人决心隐居终身。
崇祯十七年(1644年)明亡后,曾和海盐何商隐、嘉兴徐敬可、崇德吕留良等秘密联络,准备俟机恢复明室。后见大事无可为,乃息交绝游,抗志不出,隐居乡间,训蒙自给,且凡以应科举试而求教者,皆婉拒之
康熙八年(1669),应吕留良聘至崇德南阳村东庄执教,订《东庄约语》
清康熙十三年(1674年)七月二十八日去世,年六十四。
主要著作
著有《经正录》、《愿学记》、《问目》、《备忘录》、《初学备忘》,《训子语》、《言行见闻录》、《近鉴》、《读易笔记》、言《补农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