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平伯是我国散文家、红学家,新文学运动初期的诗人,出生于晚清时期,毕业于北京大学,后从事教育活动,先后加入多个文学社,和朱自清等人创办《诗》月刊,他也是著名的红学家,是“新红学”的开拓者之一。
俞平伯
原名俞铭衡,字平伯。浙江湖州德清东郊南埭村人,出生于江苏苏州。散文家、红学家,新文学运动初期的诗人,中国白话诗创作的先驱者之一。清代朴学大师俞樾曾孙。与胡适并称“新红学派”的创始人。
个人生平
1900年生于苏州,清末著名学者俞樾之孙。9岁入私塾
1911年到上海学习英语和算学
1915年入苏州平江中学,同年考入北京大学文学部
1918年加入新潮社,任干事部书记。
1919年毕业,先后在杭州第一师范、上海大学等校任教。曾到英国短期留学并到美国考察教育。
1921年加入文学研究会。
1923年与郑振铎、沈雁冰等人成立朴社。
1924年到北平,先后任教于北平外国语专门学校、燕京大学,同时兼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师范大学等校讲师。
1931年任清华大学教授,抗战期间任教于私立中国学院
1943年起任该校文学系主任。
抗战胜利后至1952年,任北京大学教授。
1952年任北京大学文学研究所研究员,该所后并入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即现在的中国社会科学院)
1956年被评定为一级研究员。
1979年12月,北京昆曲研习社恢复活动,俞平伯出席了首次演出招待会,由于年事已高,不再担任社务工作,但时常关心曲社情况。
1981年4月,俞平伯为京昆名家俞振飞著的《振飞曲谱》作序,精辟定义了“水磨调”及其源流。
1986年,应香港三联书店与香港中华文化促进会的邀请,俞平伯赴港举办“《红楼梦》研究”学术讲座
1990年去世
红学研究
俞平伯的《红楼梦》研究占其学术研究的核心地位,不仅体现在著作的数量上,更体现在其学术价值上。胡适将科学的方法引入《红楼梦》的研究中,但由于胡适的文学气质相对较弱,对《红楼梦》的研究仅停留在历史考证阶段。
而俞平伯则是真正地将考证运用到文本中来,将实证与艺术鉴赏相结合,开启了《红楼梦》文学批评的新模式,既不是纯史料的考证,也不是纯主观上的感悟式批评,更不是索隐派的附会之说,而是充分体现了五四精神下现代转型期的文学批评,实现了红学研究上的飞跃。俞平伯的《红楼梦》研究在其学术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为红学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
主要著作
诗集:《冬夜》、《西还》、《忆》等;
散文集:《燕知草》、《杂拌儿》、《杂拌儿之二》、《燕郊集》、《俞平伯散文选集》、《俞平伯序跋集》等;
红楼梦研究:《红楼梦辨》、《红楼梦简论》(论文)、《脂砚斋红楼梦辑评》、《红楼梦八十回校本》、《红楼梦中关于“十二钗”的描写》等;
诗词研究:《读诗札记》(论文)、《葺芷缭衡室札记》(论文)、《读词偶得》、《清真词释》、《论诗词曲杂著》、《唐宋词选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