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良董是江山市的医学专家,出生于晚清时期,早年考入北京医药专门学校学习,毕业后行医,北伐时期,担任少校医官,随军北上,后从事生物药品的研制,制成弱毒活鼠疫菌苗,投放疫区使用,抗战胜利后,在多个药厂从事抗生素的研制,解放后继续从事药品研制,供应志愿军战士,后从事肝炎的研究,晚年因做实验不幸感染肝炎,病逝于上海。
徐良董
1891年出生,字左史,江山人。
1917年考入北京医药专门学校。毕业后任集美医院、吴兴医院内科医师。北伐战争期间,曾任国民革命军航空一队少校医官,随军北上。
1929年,任浙江省卫生试验所技正,专攻生物药品研制。
1934年,应邀赴桂林筹建广西卫生试验所,任技师。
1937年5月,去印度尼西亚万隆巴斯德研究所考察鼠疫疫苗使用情况。两年后回国试制成弱毒活鼠疫菌苗,并冒生命危险在自己和妻子儿女身上做活体试验,以后投放疫区使用,效果良好。
抗日战争前期,曾向武汉八路军办事处寄赠三联疫苗2000瓶。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先后任上海大汉药厂、葛氏药厂技师。又创办文达药厂,自任技师兼厂长,生产治霍乱、伤寒及白喉等的抗生素。
1952年,在该厂试制鼠、疫菌苗、脑炎疫苗等药品,供应中国人民志愿军。同年参加上海市生物制品研究所工作,任主任技师、鉴定科科长、科科长。60年代,在无资料、无先例、缺设备的情况下专门从事甲、乙型肝炎病毒分离之研究。
1965年,在实验室中首次分离肝炎。
1976年提出肝炎是“半抗原”理论,并多次获得典型验证。
1978年,被研究所聘为鉴定科技顾问。
1981年作动物试验时,感染肝炎,逝于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