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鏊是明朝时期的名臣、文学家,自幼聪慧,刻苦学习,成化十一年考中进士,担任翰林院编修,明孝宗继位后担任侍讲学士、吏部右侍郎等职,明武宗时期担任吏部左侍郎,当时刘瑾专权,与礼部尚书一起上疏求诛刘瑾,但为成功,后入阁,拜户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因多次挽救被刘瑾陷害的人无果后辞官归乡,直到嘉靖时期去世,被追谥为文恪。
王鏊
景泰元年(1450年)出生,字济之,号守溪,晚号拙叟,学者称其为震泽先生,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明代名臣、文学家。鏊自幼随父读书,聪颖异常。他八岁能读经史,十二岁能作诗。十六岁时,国子监诸生即传诵其文。
成化十年(1474年),王鏊在乡试中取得第一名“解元”。
成化十一年(1475年)进士,授翰林编修。
弘治二年(1489年),王鏊参与编修《明宪宗实录》。同年,升为侍讲学士。
弘治四年(1491年)八月,《明宪宗实录》修成,升任右春坊、右谕德、侍讲经筵官,不久转少詹事,因吏部尚书韩文荐,擢为吏部右侍郎。
弘治七年(1494年),进阶奉直大夫、右春坊、右谕德。
弘治八年(1495年)三月,改侍读学士,充日讲官。
弘治十年(1497年)三月,孝宗敕令修《大明会典》,由大学士徐溥任总裁,王鏊任副总裁。
弘治十三年(1500年),进吏部右侍郎,仍兼日讲官。
弘治十六年(1503年),王鏊父王琬去世,王鏊返乡奔丧。
正德元年(1506年)四月,王鏊被起用为吏部左侍郎,参与编修《明孝宗实录》,任副总裁,与吏部尚书韩文等请武宗诛刘瑾等“八虎”,但事败未成。
正德二年(1507年)八月,加少傅兼太子太傅、武英殿大学士,仍任户部尚书,王鏊在任上尽力保护受刘瑾迫害之人,并屡次劝谏刘瑾,终因无法挽救时局而辞官归乡。此后家居十六年,终不复出。
嘉靖三年(1524年)去世,年七十五。追赠太傅,谥号“文恪”,世称“王文恪”。
文学成就
王鏊博学有识鉴,经学通明,制行修谨,文章修洁。善书法,多藏书。为弘治、正德间文体变革的先行者和楷模。他黜浮崇古的文学观和尚经术、去险诡的取士倾向,影响了一代文风。
主要作品
《震泽编》《震泽集》《震泽长语》《震泽纪闻》《姑苏志》等传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