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鸣龙是著名的有机化学家,出生于清末,早年在德国留学,回国后长期从事化学医药方面的工作,他是中国甾族激素药物工业奠基人,为我国有机化学的发展和甾体药物工业的建立以及科技人才的培养做出了突出贡献。
黄鸣龙
1898年7月3日,生于江苏省扬州市。
1916—1920年,在浙江医药专科学校(现名浙江大学医学院)学习。
1920—1922年,在瑞士苏黎世大学学习。
1922—1924年,在德国柏林大学学习,获哲学博士学位。
1924—1928年,任浙江省卫生试验所化验室主任、卫生署技正与化学科主任、浙江省医药专科学校药科教授等职。
1928—1934年,在浙江省立医药专科学校药科教授、主任。
1935—1938年,在德国维次堡大学化学研究所进修,任访问教授。
1938—1940年,在德国先灵药厂研究院研究甾体化学合成,任访问教授;在英国密得塞斯医院的医学院生物化学研究所研究女性激素,任访问教授。
1940—1945年,任中央研究院化学研究所(昆明)研究员兼西南联合大学教授。
1945—1949年,在美国哈佛大学化学系进行合成化学研究,任访问教授。
1949—1952年,在美国默克药厂任研究员。
1952年10月,他携妻女及一些仪器,经过许多周折和风险,终于离美绕道欧洲回到了祖国。
1952—1956年,任军事医学科学院化学系主任、研究员。
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数理化学部学部委员。
1958年,在他领导下研究以国产薯蓣皂甙元为原料合成可的松的先进方法获得成功,并协助工业部门很快投入了生产,使这项国家原来安排在第三个五年计划进行的项目提前数年实现了。中国的甾体激素药物也从进口一跃而为出口。
1959年10月,醋酸可的松获国家创造发明奖。与此同时,他还亲自开课,系统地讲授甾体化学,培养出一批熟悉甾体化学的专门人才。
1965年,成立了国家科委计划生育专业组,黄鸣龙任副组长。
1956—1979年,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所学术委员会主任、名誉主任。
1979年7月1日,逝世于上海
主要成就
早年研究中药延胡索和细辛中有效成分。后研究甾族化学,发现了甾族的双烯酮酚反应,并应用于山道年及其一类物的立体化学的研究。发现山道年的4个类似物在酸、碱作用下可以“成圈”地转变,由此推断出其相对构型,使后来国内外在解决山道年及其一类物的绝对构型和全合成有了理论依据。
改良了开息纳尔沃尔夫还原法,被称为“黄鸣龙改良还原法”,已编入各国有机化学教科书中。利用薯蓣皂素为原料,七步合成了可的松,并很快投入生产,是我国甾族激素药物工业的奠基人。研制了中国首创口服避孕药甲地孕酮和其他几种主要甾族计划生育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