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笔刀”的“转”字的读音是zhuàn。
转笔刀又称为卷笔刀(在不同的地区或者生产转笔刀的厂家的不同,转笔刀又被人们称之为:笔刨、削笔刨、削笔机等),是用于削木制铅笔所用,转笔刀分为机械式和手工式两种。
汉字:转多音字
拼音:zhuǎn、zhuàn、zhuǎi
1、转[zhuǎn]
迁徙;流亡:老弱~乎沟壑。
不直接的,中间再经过别人或别的地方:~送。~达。~发。~运。周~。
改换方向:~弯。向左~。
改变位置:~移。
改变形势、情况:~败为胜。天气~睛。病情好~。
2、转[zhuàn]
旋转:车轮飞~。
使旋转:~动地球仪。
围绕着一个中心运动:越陷越深绕着太阳~。
量词,旋转一圈为一转:绕了几十~。
量词,古代勋位每升一级称“一转”:“策勋十二~,赏赐百千强。”
3、转[zhuǎi]
[转文]指说话或写文章时有意不用通俗易懂的词句,而使用文言文词语以显高雅。
[zhuǎn]
1.迁徙;流亡:老弱~乎沟壑。
2.不直接的,中间再经过别人或别的地方:~送。~达。~发。~运。周~。
3.改换方向:~弯。向左~。
4.改变位置:~移。
5.改变形势、情况:~败为胜。天气~睛。病情好~。
[zhuàn]
1.旋转:车轮飞~。
2.使旋转:~动地球仪。
3.围绕着一个中心运动:越陷越深绕着太阳~。
4.量词,旋转一圈为一转:绕了几十~。
5.量词,古代勋位每升一级称“一转”:“策勋十二~,赏赐百千强。”
[zhuǎi]
[转文]指说话或写文章时有意不用通俗易懂的词句,而使用文言文词语以显高雅。
我有一个可爱的转笔刀,是我上一年级时买的,我非常喜爱它。
它是活泼可爱的小猫咪形像,做工精细,惟妙惟肖。头上尖尖的耳朵仿佛在聆听着什么;它的鼻子是一个圆圆的小孔,这是用来放铅笔的地方,每次我往它那
鼻子里放笔时,总是小心翼翼的,生怕弄“疼”它;在“猫咪”的肚子上还画了几棵茂盛的椰子树,树下趴着一只可爱的蓝色小河马,大概口渴了,正俯身探到河边
慢慢的喝水呢,画得真是活灵活现;而“猫咪”的尾巴则骄傲的高高地翘出来,这是用来转铅笔时用的手摇柄。
面对这样惹人喜爱的转笔刀,我还曾经和它对过话呢!我对它说:“你为什么不能和我玩?”它直直地望着我,好像在说:“因为我不能动呀,但我却可以为你做贡献!”
啊!我可爱的转笔刀,它帮我学习,帮我取得好成绩。我爱我的转笔刀!
楷书技法横的写法一个笔画的书写都有以下几个步骤:起笔、行笔、收笔。
横画也不例外,由于起笔的方式不同,又有圆笔和方笔之分。一、圆笔横的写法以颜真卿《勤礼碑》和柳公权《玄秘塔碑中的“三”字为例,它们的上横部是典型的圆笔横画。
它的书写方法如下:①向右上逆锋起笔;②提笔圆转;③中锋向右行笔;④提笔圆转;⑤回锋收笔。为什么要逆锋起笔且要回锋收笔?写横画中锋运笔不逆锋起笔和回锋收笔两头是尖的,古人将它称为“枣核”。
不完美、不含蓄。圆头横如果没有①后两步,就难成其为“圆头”。
然而,仅有①、②和行笔③就将毛笔直接提起离开纸面,就会出现有些地方有墨。有些地方没有墨的“折木”的现象。
“折木”是横画的病笔。④、⑤收笔的目的是为了将“折木”部分填满写实,而不是为了收笔而收笔。
初学者在写圆笔横画时,即使按上述步骤写,还是难写出像字帖上那样的横画来,往往在横画的两头出现如哑铃一般的大墨团。造成这一弊病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1)对元书纸的吸水性能掌握不够,笔上的墨蘸得太多、太饱,一下笔,墨就涨出来了,形成大墨团。
(2)书写速度太慢,加上起笔和收笔的地方都有逆锋、回锋的往复动作。(3)有的家长、老师要求孩子练字起笔时将笔在纸上顿几下,到收笔时再将笔顿几下。
只知道起收笔的动作,不知道起收笔的目的,顿出了两个大疙瘩来。(4)起笔逆锋或收笔回锋时幅度过大,按笔过重,甚至将笔肚子也当作笔锋逆进去了,这样在起笔、收笔时将笔转一大圈子,当然会在笔画的两头大出许多来。
其实,所谓逆锋、回锋的“锋”,是笔尖上的那么一丁点的地方。逆锋的目的是为了避免在笔画外有尖锋的外露,因此,逆锋和回锋的动作要小,速度要快。
(5)有一个很关键的步骤——“提笔”,被忽略了,特别在最后的④⑤要提笔、圆转、收笔。如果没有提笔,笔仍处于下按下的状态就回转、收笔,必然会出现大墨团。
二、方笔横的写法以柳体“一”字和颜体“五'字为例。它们是典型的方笔横画。
书写的方法如下:①切笔直下;②提笔;③折锋后中锋行笔;④向右上提笔;⑤顿笔;⑥提笔、圆转收笔。切笔直下,就是起笔时直接下笔,没有逆锋的动作,应该说方笔的棱角处就是露锋的一种表现。
切笔就是把笔锋直接切入,古人称之为“欲横先坚”。这时实际上笔毫是倒下去的,笔锋在上,笔肚子在下,如果直接右行写横画,势必出现偏锋,所以紧接着就是提笔②,这个在切笔直下处原地提笔十分重要,它是使笔毫转变成中锋运笔的关键。
这一点,明代的董其昌早已在他的书论中阐明:“发笔处便要提得笔起,不使其自偃,乃千古不传语。”发笔处就是起笔的地方,就要把笔提起来;“不使其自堰”,就是不让它偏锋运笔。
因此可以说“提笔”是下一步运笔的关键,也是中锋运笔的前提,提笔以后是折锋右行。所谓折锋,是指笔锋毫面的折换。
譬如切笔直下是用“南面”的笔毫,提笔折锋后用”东面”的笔毫中锋书写横画。折锋也是转换成中锋运笔的一种手段,古称为“翻折”。
初学提笔折锋有一定的难度,要求笔挺起来的程度恰到好处。提不到位,笔锋仍处于偏锋状态;提过了头,又会出现起笔切下的墨痕大、中锋行笔的笔道细,被称之为“钉头”的病笔;提笔不够或不提笔,横画的上方露出直下起笔的锋尖,是古人称之为“喙”(hui如鸟的嘴巴)的病笔。
古代书法家要求写毛笔字横画要“左去喙,右去吻”,说的就是要藏锋起笔,去除如鸟嘴一样的“喙”;收笔提笔藏锋,去掉如嘴巴一样的或“折木”等缺陷的“吻”。横画除了方笔、圆笔之外还有一种,起笔不是切笔直下而是逆锋,属于逆锋起笔的方笔。
其书写方法是在方笔切笔直下起笔之前加进逆锋起笔即可,这里不另赘述。方笔、圆笔的起笔方法是各种书体和各种笔画的基本运笔方法之一。
康有为称:“书法之妙,全在运笔。该举其要,尽于方圆。”
可见方笔、圆笔的重要。我们将楷书根画的方笔、圆笔写熟练了,其他笔画的方圆写法无不相类,也很容易过关。
此关一过,以后不论写行书还是草书,其方笔、圆笔也都以此法人手,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也是为什么要先学楷书的缘故之一。
三、横的主次及态势横画有主笔、次笔的区分。如“三”字和“五”字的底横均为主笔,其他的横画为次笔。
我们将这两个字的横画主笔和次笔作一比较就会发现:主笔长、次笔短,主笔重轻起伏大。次笔变化小,尤其是起笔、收笔,主笔强调,次笔马虎。
譬如,主笔横画的收笔,与次笔相比多一顿笔的动作。横画除了有主次之分外,还有态势的变化。
它不是平直如尺,而是有一定的斜势和俯仰的态势变化。不同的字和不同位置的横画其态势也各不相同,因字而异,不可生搬硬套,须掌握其一般的规律。
(一)横的斜势横画是有一定斜势的。如果每横都平直无变化,那么这个字必然僵硬死板,缺乏生气。
因此,颜真卿、柳公权及历代众多楷书大家的作品中的根画都有一定的斜势。一般横画的斜势都是以左低右高的形式出现。
这与从古到今强调写毛笔字要用右手执笔有关。因为以右手手腕为圆心、以手掌为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