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士新是病理生理学家,出生于解放前,毕业于大连医学院,后被送到罗马尼亚学习,获得罗马尼亚布加勒斯特医学院副博士学位,长期从事事肿瘤的化学致癌与癌变原理的研究,是著名的医学家。
陆士新
1929年12月12日出生,江苏盐城人。
1956年陆士新从大连医学院毕业后被国家选送到罗马尼亚布加勒斯特医学院内分泌研究所学习;
1961年获得副博士学位,同年回国后被分配到中国医学科学院实验医学研究所,先后担任实习研究员、助理研究员;
1978年开始先后担任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
1988年至1994年担任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研究所所长;
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2007年10月主持了第一届国际肿瘤干细胞大会;
2019年12月6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0岁
主要成就
在食管癌的病因研究中证明食管癌高发区居民暴露亚硝胺的量明显高于低发区。从霉变食品中发现一个新的致癌的亚硝胺――N-3-甲基丁基-N-1-甲基-基亚硝胺(MAMBNA)。
首次在河南林县人胃液与膳食中分离与鉴定出能特异地诱发动物食管癌的N-甲基-N-苄基亚硝胺(NMBzA)和促癌物――Roussin红甲酯,并首次用NMBzA成功地诱发出人胎儿食管上皮癌,为确立食管癌亚硝胺病因做出了贡献。
系统地研究了食管癌组织中癌基因和抗癌基因,并证明环境中的亚硝胺引起人与猴的食管上皮中癌基因与抗癌基因的变化与人食管癌相同。近来又从人食管癌中克隆出4个新的基因片段,其中一个片段已克隆出基因的cDNA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