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明是大埔县的革命家,出生于清末,大革命时期加入共产党,长期从事革命活动,因拥护毛主席的游击战争,遭到王明等人的错误批判,长征时期受伤,与党组织失去了联系,抗战时期,积极参与当地的抗日活动,掩护革命同志,解放后长期在广东省工作,病逝于广州。
罗明
1901年出生,字亦平,又名罗善培,广东大埔县客家人。
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共汕头地委书记、闽南特委书记、福建省委书记。
1928年去莫斯科出席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
1931年后任中共闽粤赣特委组织部长、福建省委代理书记,因拥护和贯彻毛主席关于开展游击战争,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敌人的战略方针
1933年被作为“罗明路线”的代表遭到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批判。后调到瑞金中央党校工作。
长征时,罗明在随军途中受伤。遵义会议后,组织决定留他与夫人谢小梅在贵阳开辟黔川滇边区,但与当地党组织未取得联系,生活亦难以维持,只得在安顺城里当清洁工人,晚上住在城门洞中。后来,他到上海寻找党组织又未果,因此失掉了组织关系。
1936年冬,他回到家乡大埔任百侯中学考核股长、代理校长。这时他与张鼎丞、方方以及大埔县委书记肖明取得联系,使他又投身革命工作并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政策,培养青年,掩护革命同志。
抗战以后,他联合全县各抗日社团,在县城、百侯、高陂召开四次联席会议,推动全县抗日救亡运动。在整个抗日战争阶段,他在大埔作了大量抗日救亡工作,并曾一度到海外向华侨宣传。抗战胜利后再次到海外,在华侨中做过许多有益的工作。
建国后,他出任南方大学副校长。不久,调任广东省民族事务委员会副主任、主任等职
1987年4月28日病逝于广州,终年86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