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仲和是晚清时期学者,出生于道光后期,自幼苦读,后考中光绪十五年的进士,入颔联,四年后回到家乡,在家乡讲学,深受维新思想影响,力主改良教育,提倡西学,且学识广博,主修《光绪嘉应州志》,对家乡文化事业做出了贡献。
温仲和
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温仲和生于梅县松口大塘村。字慕柳,号柳介。是晚清学者、岭东名宿,少年就读于私塾,十七岁入嘉应州学,与黄遵宪同窗。
光绪十一年(1885年)科试得优贡,然后入京肄业于国子监南学。
光绪十四年(1888年),在京参加乡试中举人
光绪十五年(1889年)殿试中进士,钦点翰林院庶吉士,散馆后授翰林院检讨。在翰林院任职四年后回故里,主讲于汕头金山书院,并任院长。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他与同科进士、爱国诗人丘逢甲及粤东开明人士何寿朋、温丹铭在汕头创办岭东同文学堂,并在该堂讲学。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丘逢甲离汕,岭东同文学堂由温仲和主持。温仲和深受维新思想的影响,他力主改良教育,提倡西学。他在岭东同文学堂任中文教习时,曾亲订《同文学堂章程》。不断向学生教以西学和灌输爱国思想。他与黄遵宪、丘逢甲一起,积极主张废科举,兴新学。今之松口中学的前身松口公学,就是在他积极倡仪下于1906年由梅东书院改建的一所新式学堂。
光绪十六年(1890年)吴宗焯任嘉应州知州时,倡仪再次编修州志,由温仲和担任总纂。他精心设计,组织一批学者和测绘人员广征博采,以严谨的态度纂修
光绪二十年(1894年)至二十七年(1901年),历8年时间,全书32卷70余万字的《光绪嘉应州志》正式成书问世。这是温仲和对家乡文化建设事业作出的可贵贡献。
光绪三十年(1904年),温仲和在家病逝,终年56岁。
主要作品
《求在我斋集》(四集七卷)、《三礼汇纂》、《读春秋公羊扎记》、《力学通义》、《其观通》及诗文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