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遵仪是著名的地层古生物学家,出生于清末,毕业于清华大学地质系,后奔赴美国留学,获得美国耶鲁大学研究院哲学博士学位,回国后长期从事地质学的教育和研究工作,是中国古生物学和地层学的奠基人。
杨遵仪
广东揭阳人。地层古生物学家。地质学家、地质教育家,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中国地质大学教授。中国古生物学和地层学的奠基人、新中国地层古生物事业的开创者之一和新中国地层古生物教育事业的开拓者。
个人生平
1908年10月7日杨遵仪出生于广东揭阳洋淇乡寨内村
1928年夏同时考取南京第四中山大学(现南京大学)和上海暨南大学,选读上海暨南大学政治经济学专业
1929年夏再次考取清华大学继续学习经济学专业。在清华大学受室友程裕淇同学的影响,第二年改学地质学专业。
1933年清华大学地质系毕业,留校当助教。用英文完成的毕业论文《地质文献目录》被当时国立北平研究院评为1933年年度奖金论文。
1935年考入清华大学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资助的留美研究生。
1936年进入美国耶鲁大学研究生院
1939年获理学博士学位,并以优异的成绩获美国SigmaXi科学荣誉学会会员称号。同年回国;10月,应聘于广州中山大学任地质系教授、系主任兼两广地质调查所所长。
1942年投笔从戎,参加抗日联军英国驻华(湖南)军事代表团(BMM),任秘书(翻译)。
1946年10月应聘清华大学任地学系教授,主讲地质学及古生物学。
1950年12月参加九三学社,任清华大学支社委员。
1952年国家大学院系调整后,到北京地质学院(中国地质大学前身),先后担任该学院副总务长,专修科主任,水文系、石油系、普查系、地质系系主任,是建院负责人之一。
1956年与郝诒纯、陈国达合著《古生物学教程》,这是中国自己编著的第一部高等院校古生物学教材。同年开始招收研究生并开设了古生物学课程。
1960年与同事们创办了中国第一个“地层古生物学专业”。
1962年在国内首次开设了“生物地层学”课程。
1971~1972年出国考察的同行专门到江陵请他帮助审查中国学者赴尼泊尔、苏丹等地考察石油的报告译稿,为他们解决燃眉之急。
1977年秋应宜昌地质矿产研究所之邀,赴海南岛石碌矿区考察,解决了有争议的地层问题;与汪啸风,曾令初合作完成了论文《关于石碌矿区地层划分与对比》。
1980年杨遵仪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1991年被评为北京市优秀教师,并被国家教委授予"全国优秀教师"称号。
2009年9月17日病逝
主要成就
杨遵仪长期从事古生物学和地层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对无脊椎古生物的门类有深入研究,尤其是对腕足动物、软体动物、棘皮动物的研究造诣颇深。组织领导了对古生代与中生代之间生物绝灭事件的成因、二叠系与三叠系界线及其上下矿产形成规律的研究,并选择中国南方三个二叠—三叠系界线剖面作为国际候选层型,从而推动了这一研究的深入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