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慕孙是化学工程学家,出生于民国时期,毕业于沪江大学化学系,后奔赴美国留学,获得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化工系硕士学位,建国后回到祖国,他是是中国流态化学科研究开拓者,创立了多相化学反应工程、颗粒学及生物化工等领域的研究,是优秀的科学家。
郭慕孙
1920年6月24日,郭慕孙出生于湖北汉阳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原籍广东潮阳,8岁开始就读于杭州明敏小学。
1930年,随家迁入上海,转入上海协进小学。
1933年,进入上海圣约翰青年会初中,继而进上海圣约翰大学附属高中。
1939年,考入上海沪江大学化学系,在校期间被选为英文校报编辑。
1943年,从沪江大学毕业后,相继在上海汉堡化学厂和生化药厂任化学师。
1945年5月,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研究生院进修化工。
1947年,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化工系获得硕士学位[3],硕士期间在R·威廉教授指导下进行流态化研究,共同撰文《固体颗粒的流态化》,发表于1948年美国《化工进展》。这篇论文对液-固和气-固体系进行了共同关联,指出两体系截然不同的行为,命名为“散式”和“聚式”,并列出了大量实验数据。
1946年10月,在美国碳氢研究公司任工程师,从事煤的气化等研究。
1947年,成为美国荣誉学术组织SigmaXi学会会员。
1948年1月,为了回国工作,接受了美国可口可乐公司的聘任,前后被派任中国和印度锡兰区工程师,在新德里建造了印度第一个可口可乐工厂,后来又任纽约总部实验室负责人。
1952年5月,返回美国碳氢研究公司,继续进行煤的气化、气体净化、气体炼铁和低压空气分离等研究;同年,加入美国化学工程师协会。
1956年,郭慕孙在碳氢研究公司从事的项目刚进入中间试验之际,毅然放弃了在美国优越的工作和生活条件;8月通过外交途径偕妻带子,回到中国大陆;10月,协助叶渚沛筹建中国科学院化工冶金研究所,建立了中国最早的流态化研究室,任室主任、研究员。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1986年组建中国颗粒学会,并出任首届理事长;
1997年当选为瑞士工程科学院外籍院士;
2000年主编《流态化手册》;
2003年创建《中国颗粒学报》,并出任首届主编;
2008年被美国化学工程师协会评选为化学工程百年开创时代50位杰出化工科学家之一;
2012年12月20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2岁
主要成就
郭慕孙早年发现液-固和气-固两种截然不同的流态化现象,分别命名为“散式”和“聚式”流态化,已成为化学工程术语。后将散式流态化理想化,提出了描述流体和颗粒两相流最简易的“广义流态化”理论,可适用于颗粒物料的受阻沉降、浸取和洗涤、移动床输送等工艺。对气体和颗粒的聚式流态化,于20世纪50年代即指出其接触差、能耗高的缺点,相继研究稀相、快速、浅床等其他流态化方法,逐步形成“无气泡气固接触”理论。上述理论已多次应用于金属提取等资源开发。